湘 潭 访 友 纪 事
七律·访游湘潭
一别潭州逾七年,故地重游又新天。
十八总街悠闲步,望衡亭碑读旧篇。
湘江轮渡凭栏伫,品茗坐爱白石园。
旧友新朋聚不易,几醉过后尽欢颜。
上月中旬,撘友人便车去了趟湘潭。是因为国庆期间来炎陵的湘潭知青郭大兄的多次相邀,几番催促,我也七年未去潭城,有心去走走看看,那有我曾根扎山乡的众多知青老友,何况还有如此挚诚的邀约,于是成此谊行。到达湘潭是十七日中午,郭兄讯示途径,候至站台,握迎寒暄几句,告我中午未曾劳动其他几位,只我二人小聚。即引至老街深巷一处幽静素雅家居小店,小盅清茶,淡雅啤酒,小碟青菜,肉丝豆腐,真正爽口舒心,悠然自在。喝着吃着,说着笑着,一顿别样友情午餐还真是轻松愉快,味趣俱全。饭后老郭领着我出小巷,转过闹市大街,来到湘江河边老街上。这里是老湘潭旧时街区,十八总名声湖湘老人无人不知,闻名遐迩。我询问关于“总”的渊源,郭兄也说不透彻,大概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应该是各地对街巷的不同统称吧。行走一段老街,我们登上湘江大堤,堤下散布着几个专做河鱼烹饪生意的船店,不少的食客在用午餐。沿着大堤我们向湘江上游边观边谈漫漫踱去,不一会来至湘潭八景之一的望衡亭前。望衡亭位于湘江北岸石嘴垴壶山之上,壶山也叫陶公山,因纪念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曾祖父)在此驻军筑亭而名。今亭高三层,方形,用方形料石构筑在硕大无比的红色磐石之上,系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筹资修建。亭南正向有“望衡亭”额匾,两边石柱镌刻一联“地维天柱此孤石 岳色江声翠一亭”。北向亭院门口墙上镶嵌一块汉白石碑,记述了2004年湘潭市人民政府修葺亭台的事迹。亭内石墙保存着王将军所立老旧青石碑两块,记载下民国十七年建亭的同时,地方人士踊跃捐资协力整修拓宽城厢老街,将旧称“总”名变更为时尚的“路”名。如大步桥至十一总为“市政路”,十二总至十四总为“三民路”,十五总至十八总为“中山路”等业绩,印证下湘潭老城的一段历史变迁。从维护游人安全角度考虑,亭内原有登临顶层的铁梯被拆掉,无法登高眺望南来湘江之浩荡风采,不无遗憾,令游人仅有到此一游之感。别了望衡亭,信步行至霞湾老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