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部分:
《士兵突击》以“三无产品”倾倒了“百万兵迷”
中国大兵为何凭什么成了“万人迷”?
2007年的中国荧屏,因为一群普通士兵的闯入,而变得格外的温暖和动人。没有明星、没有炒作,甚至没有一个女性角色,被称为“三无产品”的《士兵突击》以一匹最威武、最风光的黑马姿态,在影视圈惨烈而浮躁的竞争中,一路驰骋,打了一个极为漂亮的胜仗。这群朴实无华的士兵们就在悄然中征服了观众,让人们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体验着火热的军旅生活,以及背后人生况味的酸甜苦辣。
普通士兵缺乏“好戏”
《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剧的一再热播,给荧屏增添了一股阳刚气息,丰富了军事题材剧的人物画廊。然而,在接踵而来的“跟风潮”中,一个个似曾相识的草莽英雄也纷至沓来,让该类题材又落入了“传奇剧”的套路。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随之出现。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妇孺皆知。然而,除了英雄和大人物,芸芸众生的普通士兵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充满了生机?作为更加大众化的一个群体,他们又怎么可以遭到影视创作的冷遇?不过,相比英雄人物的戎马生涯和传奇跌宕的经历,普通士兵日复一日的训练往往显得单调和枯燥。影视剧如何将其拍得既引人入胜,又真实凸显他们的生活和内心,成为了一个极需“突围”的问题。
然而,颠覆和突围并非易事。在惟收视率至上的今天,电视沦为了收视率的俘虏,有多少人敢于拿收视率可能遭到惨败作为赌注?可以说,一个输不起的人肯定是不敢的,一个没有底气的人是不敢的,一个没有对生活没有感激之情的人是不敢的,一个缺乏真挚豪情的人也是不敢的。
从无人问津到异军突起
总策划李洋介绍,该剧起先并不被看好。一看剧名“硬邦邦”的,许多电视台都不敢买。另外,其居然彻底绝缘了电视圈流行元素,比如无美女、无爱情、无明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据悉,当时还曾经请了十几个专家来看,他们都一边倒地认为该剧前景不妙,认为连队的戏无非是“早晨起床号、晚上熄灯号”,非常枯燥。加之该剧写的是小人物,没有英雄人物的传奇色彩,实在缺少看点。
不过,世俗和偏见这次被市场戏弄了一番。这部被认为“先天不足”的电视剧,虽然曾经陷入了无人敢买敢播的窘境,在许多大城市都未进入黄金档。但是,其好口碑却通过网络和碟片迅速蔓延,不分地域,南北通吃,以至于到目前的一发而不可收。
面对该剧的火爆,各地卫视纷纷竞相重播,有的卫视甚至重播了六七遍。浙江举行的“观众最喜爱的十大电视剧”评选,观众投票总数遥遥领先。
杜绝人物刻画“瘸腿”现象
《士兵突击》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以一名最普通的农村士兵许三多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他从小就被同伴欺负,怒其不争的父亲将其称作“龟儿子”。进入军营后,他还是一副憨厚中带着木讷懦弱,倔强中透出“一根筋”的脾气。而朴实的个性让他没有太多的私心和杂念,他勤劳、善良、忠厚,总想多做一点事;他信奉的座右铭就是“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并始终牢记钢七连“不舍弃、不放弃”的信念。凭借这股精神头,他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兵王”
在塑造人物方面,该剧的一大魅力在于杜绝了“瘸腿”只凸现一个中心角色的弊端。其不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许三多”,还有一群军营中的铮铮好男儿。比如,兄长般宽厚的史今班长、宁折不弯的硬汉班副伍六一、聪明能干又会算计的成才、高学历军事人才吴哲,以及看似“飞扬跋扈”实则爱兵护兵的将门虎子高连长、外表“酷毙”内心柔软的“老A”队长袁朗等。
尤其是剧中几位“班长”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最具人气的角色。 班长史今当年将许三多带进了部队,为了完成自己“一定要把他带成堂堂正正的兵”的承诺,他不顾外界的压力,甚至不怕赔上自己的前程,一次次给许三多机会;班副伍六一是钢七连骨头最硬的兵,且英气逼人,以铁血豪情赢得观众人缘。
引发“地震”绝非偶然
“士兵”引起的震动越大,其越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而该剧的一炮打响也绝对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精兵强将的剧组,他们赢得很纯粹、很干净,因而也显示出了别样的个性。导演康红雷多年前执导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石光荣”刺激了军旅题材的一系列变化。而在此后,他却拒绝了一大批同类的影视大剧,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一晃就是几年。据说,他是“猫”回了老家潜心思考和创作。
在演员的选择上,该剧不盲目迷信大牌,而是根据角色的需要选择演员,独具匠心地招集了一片新面孔。这些鲜活、生动的陌生面孔几乎和角色浑然一体,是该剧成功的另一大“功臣”。很难设想,如果换上一些装腔作势的“大牌”们,该剧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是否还能集结到百万的“兵迷”为之痴狂?
史今、伍六一、高连长、袁朗、成才……如今却是无数粉丝们疯狂追逐的新偶像。这些血性、健康又阳光、可爱的士兵的出现,给影视圈吹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让那些鲜有好作品,却专注于挖空心思炒作,或者以负面新闻“搏出位”的明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