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哲学及其研究对象、基本问题
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何者为第一性。(2)是否具有同一性。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生产力发展,造成脑体力劳动的分工,有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员。
②具体科学初步形成。
③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步。
④阶级社会的出现。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②哲学和实践的关系所决定
③哲学的发展史所证明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②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方法论总是一定的世界观的表现。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遍、绝对、无限。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有限事物,是从具体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有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知识。
③具体科学研究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哲学提供思维的初始根据或原理,需要哲学的概念或范畴作为其思维的形式和工具。
7.哲学的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依赖于存在、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就是唯物主义。
③凡是主张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思维不依赖于存在,存在依赖于思维的,就是唯心主义。
8.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
①机械性。它们把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并试图用机械运动的规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
②形而上学性。它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③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①认识论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同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相脱离,把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夸大为脱离客观的绝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感性因素,把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不依赖于客观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把概念、判断、推理等看作是不依赖于客观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②社会历史根源: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使人们往往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现象归结为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③阶级根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阶级的产生,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没落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由于他们的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背离,因而不敢正视现实,不得不歪曲和掩盖世界的本来面目,贬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片面夸大他们的精神和一直的作用。这样的社会历史地位决定了他们总要信奉和利用唯心主义,把唯心主义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工具。
10.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①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②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都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都从世界观的高度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阶级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不同阶级的哲学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③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是密切联系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归根到底反映着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是先进阶级的思想武器,而没落阶级则往往把唯心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1.哲学及其研究对象、基本问题
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何者为第一性。(2)是否具有同一性。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生产力发展,造成脑体力劳动的分工,有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员。
②具体科学初步形成。
③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步。
④阶级社会的出现。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②哲学和实践的关系所决定
③哲学的发展史所证明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②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方法论总是一定的世界观的表现。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遍、绝对、无限。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有限事物,是从具体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有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知识。
③具体科学研究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哲学提供思维的初始根据或原理,需要哲学的概念或范畴作为其思维的形式和工具。
7.哲学的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依赖于存在、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就是唯物主义。
③凡是主张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思维不依赖于存在,存在依赖于思维的,就是唯心主义。
8.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
①机械性。它们把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并试图用机械运动的规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
②形而上学性。它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③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①认识论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同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相脱离,把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夸大为脱离客观的绝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感性因素,把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不依赖于客观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把概念、判断、推理等看作是不依赖于客观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②社会历史根源: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使人们往往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现象归结为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③阶级根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阶级的产生,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没落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由于他们的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背离,因而不敢正视现实,不得不歪曲和掩盖世界的本来面目,贬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片面夸大他们的精神和一直的作用。这样的社会历史地位决定了他们总要信奉和利用唯心主义,把唯心主义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工具。
10.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①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②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都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都从世界观的高度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阶级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不同阶级的哲学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③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是密切联系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归根到底反映着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是先进阶级的思想武器,而没落阶级则往往把唯心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