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津津有味
后来看完了
还看了第二遍
不过分的说
这个小说,改变了我对网络小说的感觉
很好很厉害
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
整个情节丝丝入扣
不拖沓不拖泥带水
看了小说的一部分
我就明白了
原来鬼吹灯
指的是以前的盗墓贼
进入长期密封的墓室
会先在墓室里放一个点燃的蜡烛
如果蜡烛等会灭掉了
就赶紧逃吧
以前人们不懂,以为这是鬼吹灭了灯
现在知道就是缺氧
这个小说看完,
我了解了很多这行当的东西
一个感觉就是:痛快!
(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情节是胡吹瞎扯的,尤其是最后面的部分)
总体评价我还是认为这个小说很不错。
再后来呢,我听说了盗墓笔记这个小说
工作一直忙没有看
最近有时间我读了一部分
坦白说,感觉很不好
不好在哪??
第一印象就不好
鬼吹灯的名字是有一个小的说法在
盗墓笔记---太过直白
一看笔记我就想到了流水帐
再加上这么直接说出盗墓
我不太喜欢(再次强调纯粹个人感觉)
好吧听说这个很火,看看吧
目前我是看到第2大部分去海里的
截至目前我没有感觉到盗墓笔记的魅力在哪里
目前感受:
1. 有些东西,偏离现实太远,显示出作者专业知识没有鬼吹灯的扎实。
如:作者在《第二章》有提到盗墓按照派别依长江分为南派和被派,洛阳铲在南派流行,北派不屑使用。事实上洛阳铲是河南洛阳的农民发明,在洛阳使用极为广泛,难道洛阳属于长江以南的南派?小说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错误就不能被接受的。
2. 部分情节纯粹可以看出,纯粹是作者个人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了解现实。
如:第一次去山东盗墓,中间加入个胖子,后面一起行动。哥啊,拜托,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盗墓也一样,早先有人一起去盗墓,挖好到洞有人下去有人在上面望风和接应,下面把东西吊上来或者出现了状况,紧急的时候上面的人就会撒鸭子跑不管下面的。再后面亲兄弟去,出了事也是一样,在性命面前亲兄弟也会像先保住自己,在后面呢,父子去,老子下去儿子在上面,也出现了儿子跑了不要老子的事情。最后是儿子下去,老子在上面,再也没有出现过上面人跑掉的事情,这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说远了,当然我要说的是,像盗墓这种团队,不是谁想加入就能加入的,一定是关系非常非常好,从小玩到大穿一条裤子相互非常了解的,才能一起去行动,你想想,出去都是卖命的事,不找相当可靠的伙伴,关键时刻能指望吗?
所以说,中途胖子的加入,纯粹是十分的败笔。 包括其他的同伙,闷油瓶、大奎之类。
3. 有些虚构的情节,纯粹是作者用来渲染气氛,我觉得很无聊。
就是那种纯粹用来渲染离奇、怪异气氛的情节很多,而且也不能解释。我就随便举个刚看到例子,他们一行出海,海上遇到海猴子的船这段,情节很莫名其妙,删掉也和主要情节没太多联系。
4. 有些情节,也明显能看出来是凭空想象的,不符合常识。
如,第一次去山东盗墓,当地人看到他们大包小包的装备,都知道是盗墓的,也没人会说?鄙人的家乡是国内文物比较多的省,在作者说的那个年代,这种保护当地文物的意识已经非常强了,看到肯定会上报的。鬼吹灯里面这点就做的很好,他们去倒斗,都是打着建庙做生意的旗号,晚上行动或者直接从屋子里开挖。
还有,最后山火完了,必然会调查起火原因,一查起火点附近在古墓,又有那么多装备痕迹在那里,近期来到就他们几个,能不怀疑??偏远的山村,直升机和部队都来了,能让他们就这么走了,搞笑啊。
我只看了8%左右,实话说,失望比较多。
纯粹描写实际的盗墓,那当然也很无聊,甚至不能叫小说了
这类题材的基本要带一些虚幻的情节
这样也好看一些
鬼吹灯立足于盗墓,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加上自己艺术加工的成分,
程度把握的刚刚好
现实和虚幻结合的很好
而盗墓笔记
我觉得盗墓专业现实的描述的根基,本不稳妥(作者这方面知识不够扎实不够全面)
作者加入了更多虚幻情节来吸引读者
这些虚幻成分太多了,脱离了现实的基础。
另外,由于作者现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太少,这些虚幻的成分也显的太单薄太空洞。
有人为了写好小说
会去实际体验小说主人公的生活
比如你写一个清洁工
那么为了能感受到真实的情况
有作者会去当清洁工一段时间
这样他才能更好的体会到通过观察和想象不能体会到东西
写出的东西才会好看
当然不可能让南派三叔去盗墓
这是违法的
我觉得他完全可以多翻翻类似书籍
这样才够好。
以上,和鬼吹灯对比,是因为题材很像,时间接近,最大的原因是我只看过这2部 T_T
所以我不是鬼吹灯的托,
也不是来黑盗墓笔记的
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
有人和我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