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突然发现这唐代的凤凰怎么有一对马蹄?好了言归正传:
事件一:抄袭有理!
近期影视圈里甚嚣尘上的事件之一,是琼瑶状告于正的《宫3》大肆抄袭其早年经典《梅花烙》。其实我看《宫3》开头10分钟之内就发觉,这绝逼是翻拍《梅花烙》!与我有同样感觉的网友们,纷纷对其抄袭经典的行为口诛笔伐。近日琼瑶也发出长篇公开信对于正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抨击。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于正马上也在微博上给予了回应,说自己没有抄袭,只是借鉴云云。是啊,根据他的著名理论:“只要相同的内容不超过20%就不算抄袭。”抄足20集,再灌水到100集,法律也难奈我何!
即便我不是琼瑶的粉(如富老师所说,我不是任何人的粉!我是可以独立思考的观众!)也不得不惊讶于现在影视创作圈节操之荡然无存!
我相信琼瑶所说:“创作是极其艰辛的!”楼猪也曾经是苦逼的设计师。也受过为出好方案,食不甘味,拉不顺畅的苦。那种苦,所有致力于原创的人懂!富老师应该也是很懂的!而反过来,抄抄改改,则轻松多了。可如果,这个行业里,个个都是抄抄改改,那么距离这个行业的消亡,亦不远矣!
所以这里说的第一个“坚守”,是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脾性”。搞创作的人,都应该是有脾气的人。不能什么好卖,就出力地卖,直到节操都卖掉。这样,你还有创作的脾性吗?你还是创作人吗?你多数只是个抄写者而已。如果为了能吃上饭,很多工作也是可以吃的上饭的,犯不着拉黑一个行业!不如趁早像我这样,为了吃饭,也为了节操,放弃设计做别的营生罢。
事件二:纪录片都有水份
这个事不大,甚至不算“事件”,只能是“事项”吧。上月cctv纪录片频道开播《牡丹》,以一朵名花,探寻民族文化根源。选题新颖,立意深刻,图像精美。楼主看得非常开心。
但某一天,看到有网友质疑,纪录片《牡丹》丝毫没有提及到古城西安对牡丹文化的贡献,不太科学。我就留意了一下,还真是。连广州这样基本跟牡丹不搭界的城市,都用了半集的篇幅,拉扯她与牡丹的关系。而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其在历史上对牡丹文化的贡献,则全部嫁接给了洛阳。
瞬间,杨贵妃“沉香亭”的典故,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这里指牡丹)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的名句,就没有了支撑。时、地、人、事,地点都没有了,这故事还讲的出来吗?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网上流传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也无兴趣研究了。只是连纪录片都带水,不禁再次把小眼神投向已经被抛弃的、正在嘤嘤哭泣的节操小朋友。
这里说的第二个“坚守”,就是历史上是怎样的,就该怎样去述说。不夸大,也不抹杀。不能因为某些利益输送,而误导国人。要知道,大家对“纪录片”,基本是不设防的。看纪录片的人,都是为了学习知识。事件一是不愿“原创”,事件二则是“原创”的太厉害了!你们两个调换一下位置好嘛?
最后,用《牡丹》述说的一个真实平民故事,结束楼主这坑爹的、言而无物、狗屁不通的文:深山里一位60多岁的老农,为了寻找牡丹上最纯正的、高贵的黄色,不远万里来到西藏高原,这里是全世界原始种“大花黄牡丹”的唯一分布地。老农在高原的山里搭帐篷等了一周,终于等来大花黄牡丹花朵的成熟。他把从家乡带来的某个品种的花粉(具体楼猪忘记了),撒播在了高原牡丹上。看到这里,我以为事情已经完美落幕,然而此时,解说员的声音:这样的轮回,他还要坚持8年。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如果一切顺利、天公作美,起码要花费8年的时间!我不禁感动而涕下。这就是我通篇所述的“坚守”。在一个最最普通的老农身上,体现的原创的坚守!忠诚于自然的坚守!
发言完毕,我要下去继续感动流涕一下。
谢谢您的阅读。无聊小述,有碍观听,勿怪!
事件一:抄袭有理!
近期影视圈里甚嚣尘上的事件之一,是琼瑶状告于正的《宫3》大肆抄袭其早年经典《梅花烙》。其实我看《宫3》开头10分钟之内就发觉,这绝逼是翻拍《梅花烙》!与我有同样感觉的网友们,纷纷对其抄袭经典的行为口诛笔伐。近日琼瑶也发出长篇公开信对于正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抨击。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于正马上也在微博上给予了回应,说自己没有抄袭,只是借鉴云云。是啊,根据他的著名理论:“只要相同的内容不超过20%就不算抄袭。”抄足20集,再灌水到100集,法律也难奈我何!
即便我不是琼瑶的粉(如富老师所说,我不是任何人的粉!我是可以独立思考的观众!)也不得不惊讶于现在影视创作圈节操之荡然无存!
我相信琼瑶所说:“创作是极其艰辛的!”楼猪也曾经是苦逼的设计师。也受过为出好方案,食不甘味,拉不顺畅的苦。那种苦,所有致力于原创的人懂!富老师应该也是很懂的!而反过来,抄抄改改,则轻松多了。可如果,这个行业里,个个都是抄抄改改,那么距离这个行业的消亡,亦不远矣!
所以这里说的第一个“坚守”,是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脾性”。搞创作的人,都应该是有脾气的人。不能什么好卖,就出力地卖,直到节操都卖掉。这样,你还有创作的脾性吗?你还是创作人吗?你多数只是个抄写者而已。如果为了能吃上饭,很多工作也是可以吃的上饭的,犯不着拉黑一个行业!不如趁早像我这样,为了吃饭,也为了节操,放弃设计做别的营生罢。
事件二:纪录片都有水份
这个事不大,甚至不算“事件”,只能是“事项”吧。上月cctv纪录片频道开播《牡丹》,以一朵名花,探寻民族文化根源。选题新颖,立意深刻,图像精美。楼主看得非常开心。
但某一天,看到有网友质疑,纪录片《牡丹》丝毫没有提及到古城西安对牡丹文化的贡献,不太科学。我就留意了一下,还真是。连广州这样基本跟牡丹不搭界的城市,都用了半集的篇幅,拉扯她与牡丹的关系。而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其在历史上对牡丹文化的贡献,则全部嫁接给了洛阳。
瞬间,杨贵妃“沉香亭”的典故,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这里指牡丹)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的名句,就没有了支撑。时、地、人、事,地点都没有了,这故事还讲的出来吗?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网上流传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也无兴趣研究了。只是连纪录片都带水,不禁再次把小眼神投向已经被抛弃的、正在嘤嘤哭泣的节操小朋友。
这里说的第二个“坚守”,就是历史上是怎样的,就该怎样去述说。不夸大,也不抹杀。不能因为某些利益输送,而误导国人。要知道,大家对“纪录片”,基本是不设防的。看纪录片的人,都是为了学习知识。事件一是不愿“原创”,事件二则是“原创”的太厉害了!你们两个调换一下位置好嘛?
最后,用《牡丹》述说的一个真实平民故事,结束楼主这坑爹的、言而无物、狗屁不通的文:深山里一位60多岁的老农,为了寻找牡丹上最纯正的、高贵的黄色,不远万里来到西藏高原,这里是全世界原始种“大花黄牡丹”的唯一分布地。老农在高原的山里搭帐篷等了一周,终于等来大花黄牡丹花朵的成熟。他把从家乡带来的某个品种的花粉(具体楼猪忘记了),撒播在了高原牡丹上。看到这里,我以为事情已经完美落幕,然而此时,解说员的声音:这样的轮回,他还要坚持8年。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如果一切顺利、天公作美,起码要花费8年的时间!我不禁感动而涕下。这就是我通篇所述的“坚守”。在一个最最普通的老农身上,体现的原创的坚守!忠诚于自然的坚守!
发言完毕,我要下去继续感动流涕一下。
谢谢您的阅读。无聊小述,有碍观听,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