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案发现场
说实话,楚澄然这几年来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案子也有十几二十起了,加上从小听父辈谈起的他们的经历,对于查案,楚澄然有那么些许的心得,也正在渐渐形成自己的办案思路,目前为止,他将办案时该着手的点分为人证与物证两大方面,人证自然是听活着的人说的与此案有关的话,物证则包括尸体上的无声的话——这个需要仵作替他们说出来,还包括案发现场等各种与案件有关的场所中的各种痕迹。
要问楚澄然更喜欢哪种,这个倒说不出来,毕竟办案常常需要两者结合,只是一直跟活人打交道,要仔细分辨他们话中的真假,找出他们话中的线索,让头脑观察人心﹑辨析人性,若总是如此的话,他也是偶尔会有沉郁之时,毕竟在大多数案件中,总能看出人性之恶。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师傅才让他来游历四海,来红尘炼心——有他亲爱的父王和赵叔作为榜样,他不来体会体会江湖之大,体会体会民生疾苦以及红尘百态才怪呢!他也有自己的骄傲,不想也不会让自己成为父王曾经说的“因富而骄奢,而至招灾引祸”的没有“胸怀鹏志”的年轻人。他的“鹏志”,也许旁的人不知晓,不过又有何关系呢?这是他的“鹏志”,也是哥哥的“鹏志”,更是许许多多“兼济天下”之人的“鹏志”。
捕头一边调查,也一边观察楚澄然,看他果然像来开眼界的,也没有胡乱地指手画脚,心中那丝不平才消散开去。让一部分人继续录薛家上上下下近百口人的口供,自己则带着他前往了案发现场。
一行人在薛府二管家的带领下来到了薛大善人的书房前,这里有两个衙役正在看守,见是捕头带着一行人过来,里面还有两个生人,站得更加笔挺,看向捕头的眼神有些许疑惑,但没问出口,对着捕头喊了声“魏哥”。
魏捕头对两人点了点头,问从凌晨寅时到现在有没有人进去,两名衙差拍着胸脯保证没有放一只老鼠跑进去,魏捕头对着两人露出些许笑意,不过很快又收了回去,说了声辛苦了,午时二刻让铁牛和小聂来换班,到时回去歇会。两人纷纷应好。
而后魏捕头让他们打开门,请楚澄然一起进去看看案发现场。
其实这个案发现场他们接到报案时已经粗略看过了,不过到底当时更看重倒在血泊中的薛家主,所以对现场的勘察可能会有些遗漏,现在重来看看,也是想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线索。
魏捕头与身后的几名衙役颇有默契,进了书房后便让楚澄然别乱动东西就不再管他,他们颇有条理地四处观察,并由专人记录下线索。
书房不大,但细致观察总要费些时间,很快午时都快过了,魏捕头见手下的人记录整理的差不多,让他们把要问的问题标出来,等吃完迟来的午饭再去问薛家的下人。
交代完事情,魏捕头似乎才注意到不知站在门口多久的楚澄然和赵滢,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不好意思啊,楚公子,我们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都忘了你们还在这里,这样,我们请你们到外头吃吃我们芦塘的特色小吃,尝尝这时节的春饼和鲜贝汤。”
楚澄然面上全然看不出被冷落一个时辰的委屈愤怒,事实上,这一个时辰,他并未一直站在门口发呆,在不打扰捕头几人的情况下,他也转了两圈书房,只不过除了一些需要走进细致研究的地方没法触及外,他也对这薛家主的书房有了大致的了解,况且,他还与在书房窗外的廊下等候的二管家看似拉家常地谈了谈,问了二管家姓名,主要在薛府负责什么之类的,然后说着说着又问到正在忙碌着办薛大善人的丧事的大管家身上。
二管家的回复中规中矩,不过对于大管家,楚澄然则眉梢微挑,有些许惊讶:“这大管家姓薛?是被薛大善人赐姓的还是?”
“不是赐姓的,大管事是老爷早出五服的一个族人,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只剩母亲辛苦养育,还是生活很艰难,老爷是知道了他的情况后经常接济他,还送他到木匠处学艺,只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也没做成木匠,然后来府里跟老爷自荐当差,老爷心善,就同意了。”
“他什么时候来府里自荐当差的?”
“似乎……十年前?对,应该就是十年前,主母去世后来的,从老爷的随从一路当上大管家的。”
“十年前?薛夫人是怎么去的?”
“哎!还不是因病故去的。”二管家并不欲多说,楚澄然也不强求。需不需要接下去了解得看案情的进展,他现在能问问情况解解心中的疑惑已经难得了。
和二管家看似闲谈地聊完,又看看门口来换班的两个面生的衙役,他就上前跟他们随意聊聊衙役的日常,顺便完成师傅布置的作业,他很有分寸地不刻意探听案情,免得招来猜忌反感,虽然他能跟着捕头看他调查案件。也没过多久,他观书房里的几人进展似乎差不多了,才站会书房门口,果然听得魏捕头询问是否一起吃午饭,他笑如春风地回应道:“那我们就不客气了,我们还没尝过芦塘的特色美食呢!”而他也确实没说谎,来到芦塘,他和赵滢本打算今日逛逛,体验体验这地方的风土人情的。只是没想到,品尝芦塘的风味美食,居然是建立在一桩凶案的基础上。
一行人在离薛家不远的街上找了家据说做了十几年的小摊吃午饭,分了两桌落座,这时间吃午饭的人仅剩一桌,小摊老板带着一摞摞得高高的碗走了上来,憨厚地笑问:“几位差爷要吃什么?”
魏捕头招了招手,熟练地从桌上的竹筒里抽出一把筷子,一边给同桌的人分一边道,“老规矩,记得分量足些,我们这儿可有贵客,可不能丢了我们芦塘的脸!”
摊主看着明显与一群衙差格格不入的楚澄然与赵滢,笑得更憨厚了,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说:“一定一定!肯定分量足!只是——食材可能有些不大够……”
魏捕头看了看楚澄然,见他还有带着笑意,坐在这小摊上也不见嫌弃,对摊主的话也没表示什么,便做主道:“其他的你看着上,只春饼和鲜贝汤够不够?”
摊主连连点头,“够够!差爷们等会,一会就来!”
春饼最先上,然后是一碗碗热腾腾的鲜贝汤,汤里除了鲜贝,还有其他的河鲜及粉面,闻起来已十分诱人,都能听到旁边桌上传来的空腹打鸣之声。
一行人一边就着汤吃着饼,一边闲谈芦塘的风土人情,倒不是这最要紧,只是秉承着案情不外泄的原则,他们在桌上倒不好详谈,不过可以听到周围唯一一桌陌生的食客跟摊主在谈薛家的事,薛大善人被害到如今可是芦塘皆知了。
正在吃午饭的几人互相看了眼,也不闲谈了,加快吃饼喝汤的速度,想着快些吃完回去继续办案,总不能让芦塘人心惶惶下去。
回去后魏捕头也没有刻意招待二人,找来熟悉书房的管家、丫鬟、小厮来问话。这一问话加核对,又一下午过去了。
到了晚间口供还没录完,只能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过来跟进。
第二天下午,魏捕头找楚澄然一起去薛府,路上道:“这个案发现场我们勘察过了,只是似乎还没有头绪,这不,听县尊大人谈起楚公子赞不绝口,我们想想,不知楚公子有没有什么高见。”
“高见不敢当,只是想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线索而已。”楚澄然浅笑回道。走到了被打开门的书房门口,打量了里面的格局,对照昨日记下来的样子,看不出什么变化。踱步屋中,看到案几上有两个杯子是朝上摆的状态,再走近几步,发现其中一个杯子还剩小半杯茶,另一个杯子只剩干涸的茶渍,魏捕头会意,解释道:“这是前晚戌时薛大善人和薛二老爷会面时喝的,那个剩半杯茶的杯子是薛二老爷的。茶水我们也请回春堂的大夫检查过,没什么问题。”
楚澄然点点头,而后又往左边走,来到了书案前,没急着看薛大善人倒下后的痕迹,而是先观察周围的摆设,发现了一些书架﹑桌案等家具摆件移动的痕迹……捕头见他盯着新旧痕迹一动不动,问二管家家具摆件什么时候移动的,二管家道:“上个月老爷的书房装修了一番,一些老旧的桌椅全都换了,所以有移动的痕迹,我们检查过了书房,没发现有什么丢失的东西。”
楚澄然的视线又稍稍移动了些许,看到窗户的墙根下有水渍,问:“前晚酉时三刻开始下的雨,你们老爷的书房没关窗户吗?”
“这个……应当是关了吧,楚公子,这窗,自从大管家发现老爷他……然后喊来了家中的下人,报官的报官,这屋里的东西,官老爷和各位差役大哥没来之前,我们是不敢动的,我们也是懂规矩的……”
“这么说,这窗关没关,我们还得问问大管家了。”楚澄然颔了颔首,将手中的折扇慢慢地在手中转了转,朝窗边走近了些,看还没干的水渍,似乎,是从窗边的一幅画下面流淌下来的……
楚澄然观察了那画一会,然后将画掀起,看到了被画遮挡的一个小小的圆洞,像是曾经有人在这钉了个钉子。片刻,他开口了:“薛大老爷的书房,能进来的人多吗?”
“不多不多,老爷的书房,能进来的,除了老爷,就是偶尔来议事的二老爷以及府里府外的管事。”
“来议事说明你们老爷是在场的,有没有人可以在你们老爷不在场的时候进来?”
“每天来打扫的丫鬟,还有……大管家倒是可以在得到老爷的同意下没有老爷在旁也可以进来,上个月换家具他倒是带着家丁来过几次。”
“昨晚是你们大管家第一个发现你们老爷出事的?”
“是。”
“那麻烦你再将昨夜之事细细地说一遍,注意说清时间,不要遗漏细节。”
“是。前天下午申时末老爷回府,听说少爷又去城外画画,有些许的不高兴,吃过晚饭后就在书房前的院子里走了走,走了不到两刻钟,就下起雨来,然后就进了书房,站在窗前,好像是一直在看这幅夫人的画像。戌时初叫人喊了二老爷来书房议事,戌时末二老爷才离开书房回房歇息。然后老爷听人禀报少爷戌时正才回府,有些生气,叫人把少爷喊过来,少爷当时还房里在润色昨日刚画的画,被人打断,手中拿着画笔就怒气冲冲地到了书房,和老爷吵了一架,争吵的过程中手中的画笔被老爷夺了去,扔到了地上,少爷摔门而去,这时应该是亥时才过没多久,老爷也被少爷气得捂住了胸口,灌了一大杯茶才好点,然后坐到书案后,把书房里外伺候的下人都赶了出去,然后大管家在院外看书房里的灯还没熄灭,就上前喊了几声‘老爷’,想提醒老爷该休息了,结果一直没听到回应,于是大着胆子推门进去,才发现……”
===========
今天谁喜提道具人奖项?
A.赵滢 B.捕头 C.管家 D.其他
说实话,楚澄然这几年来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案子也有十几二十起了,加上从小听父辈谈起的他们的经历,对于查案,楚澄然有那么些许的心得,也正在渐渐形成自己的办案思路,目前为止,他将办案时该着手的点分为人证与物证两大方面,人证自然是听活着的人说的与此案有关的话,物证则包括尸体上的无声的话——这个需要仵作替他们说出来,还包括案发现场等各种与案件有关的场所中的各种痕迹。
要问楚澄然更喜欢哪种,这个倒说不出来,毕竟办案常常需要两者结合,只是一直跟活人打交道,要仔细分辨他们话中的真假,找出他们话中的线索,让头脑观察人心﹑辨析人性,若总是如此的话,他也是偶尔会有沉郁之时,毕竟在大多数案件中,总能看出人性之恶。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师傅才让他来游历四海,来红尘炼心——有他亲爱的父王和赵叔作为榜样,他不来体会体会江湖之大,体会体会民生疾苦以及红尘百态才怪呢!他也有自己的骄傲,不想也不会让自己成为父王曾经说的“因富而骄奢,而至招灾引祸”的没有“胸怀鹏志”的年轻人。他的“鹏志”,也许旁的人不知晓,不过又有何关系呢?这是他的“鹏志”,也是哥哥的“鹏志”,更是许许多多“兼济天下”之人的“鹏志”。
捕头一边调查,也一边观察楚澄然,看他果然像来开眼界的,也没有胡乱地指手画脚,心中那丝不平才消散开去。让一部分人继续录薛家上上下下近百口人的口供,自己则带着他前往了案发现场。
一行人在薛府二管家的带领下来到了薛大善人的书房前,这里有两个衙役正在看守,见是捕头带着一行人过来,里面还有两个生人,站得更加笔挺,看向捕头的眼神有些许疑惑,但没问出口,对着捕头喊了声“魏哥”。
魏捕头对两人点了点头,问从凌晨寅时到现在有没有人进去,两名衙差拍着胸脯保证没有放一只老鼠跑进去,魏捕头对着两人露出些许笑意,不过很快又收了回去,说了声辛苦了,午时二刻让铁牛和小聂来换班,到时回去歇会。两人纷纷应好。
而后魏捕头让他们打开门,请楚澄然一起进去看看案发现场。
其实这个案发现场他们接到报案时已经粗略看过了,不过到底当时更看重倒在血泊中的薛家主,所以对现场的勘察可能会有些遗漏,现在重来看看,也是想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线索。
魏捕头与身后的几名衙役颇有默契,进了书房后便让楚澄然别乱动东西就不再管他,他们颇有条理地四处观察,并由专人记录下线索。
书房不大,但细致观察总要费些时间,很快午时都快过了,魏捕头见手下的人记录整理的差不多,让他们把要问的问题标出来,等吃完迟来的午饭再去问薛家的下人。
交代完事情,魏捕头似乎才注意到不知站在门口多久的楚澄然和赵滢,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不好意思啊,楚公子,我们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都忘了你们还在这里,这样,我们请你们到外头吃吃我们芦塘的特色小吃,尝尝这时节的春饼和鲜贝汤。”
楚澄然面上全然看不出被冷落一个时辰的委屈愤怒,事实上,这一个时辰,他并未一直站在门口发呆,在不打扰捕头几人的情况下,他也转了两圈书房,只不过除了一些需要走进细致研究的地方没法触及外,他也对这薛家主的书房有了大致的了解,况且,他还与在书房窗外的廊下等候的二管家看似拉家常地谈了谈,问了二管家姓名,主要在薛府负责什么之类的,然后说着说着又问到正在忙碌着办薛大善人的丧事的大管家身上。
二管家的回复中规中矩,不过对于大管家,楚澄然则眉梢微挑,有些许惊讶:“这大管家姓薛?是被薛大善人赐姓的还是?”
“不是赐姓的,大管事是老爷早出五服的一个族人,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只剩母亲辛苦养育,还是生活很艰难,老爷是知道了他的情况后经常接济他,还送他到木匠处学艺,只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也没做成木匠,然后来府里跟老爷自荐当差,老爷心善,就同意了。”
“他什么时候来府里自荐当差的?”
“似乎……十年前?对,应该就是十年前,主母去世后来的,从老爷的随从一路当上大管家的。”
“十年前?薛夫人是怎么去的?”
“哎!还不是因病故去的。”二管家并不欲多说,楚澄然也不强求。需不需要接下去了解得看案情的进展,他现在能问问情况解解心中的疑惑已经难得了。
和二管家看似闲谈地聊完,又看看门口来换班的两个面生的衙役,他就上前跟他们随意聊聊衙役的日常,顺便完成师傅布置的作业,他很有分寸地不刻意探听案情,免得招来猜忌反感,虽然他能跟着捕头看他调查案件。也没过多久,他观书房里的几人进展似乎差不多了,才站会书房门口,果然听得魏捕头询问是否一起吃午饭,他笑如春风地回应道:“那我们就不客气了,我们还没尝过芦塘的特色美食呢!”而他也确实没说谎,来到芦塘,他和赵滢本打算今日逛逛,体验体验这地方的风土人情的。只是没想到,品尝芦塘的风味美食,居然是建立在一桩凶案的基础上。
一行人在离薛家不远的街上找了家据说做了十几年的小摊吃午饭,分了两桌落座,这时间吃午饭的人仅剩一桌,小摊老板带着一摞摞得高高的碗走了上来,憨厚地笑问:“几位差爷要吃什么?”
魏捕头招了招手,熟练地从桌上的竹筒里抽出一把筷子,一边给同桌的人分一边道,“老规矩,记得分量足些,我们这儿可有贵客,可不能丢了我们芦塘的脸!”
摊主看着明显与一群衙差格格不入的楚澄然与赵滢,笑得更憨厚了,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说:“一定一定!肯定分量足!只是——食材可能有些不大够……”
魏捕头看了看楚澄然,见他还有带着笑意,坐在这小摊上也不见嫌弃,对摊主的话也没表示什么,便做主道:“其他的你看着上,只春饼和鲜贝汤够不够?”
摊主连连点头,“够够!差爷们等会,一会就来!”
春饼最先上,然后是一碗碗热腾腾的鲜贝汤,汤里除了鲜贝,还有其他的河鲜及粉面,闻起来已十分诱人,都能听到旁边桌上传来的空腹打鸣之声。
一行人一边就着汤吃着饼,一边闲谈芦塘的风土人情,倒不是这最要紧,只是秉承着案情不外泄的原则,他们在桌上倒不好详谈,不过可以听到周围唯一一桌陌生的食客跟摊主在谈薛家的事,薛大善人被害到如今可是芦塘皆知了。
正在吃午饭的几人互相看了眼,也不闲谈了,加快吃饼喝汤的速度,想着快些吃完回去继续办案,总不能让芦塘人心惶惶下去。
回去后魏捕头也没有刻意招待二人,找来熟悉书房的管家、丫鬟、小厮来问话。这一问话加核对,又一下午过去了。
到了晚间口供还没录完,只能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过来跟进。
第二天下午,魏捕头找楚澄然一起去薛府,路上道:“这个案发现场我们勘察过了,只是似乎还没有头绪,这不,听县尊大人谈起楚公子赞不绝口,我们想想,不知楚公子有没有什么高见。”
“高见不敢当,只是想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线索而已。”楚澄然浅笑回道。走到了被打开门的书房门口,打量了里面的格局,对照昨日记下来的样子,看不出什么变化。踱步屋中,看到案几上有两个杯子是朝上摆的状态,再走近几步,发现其中一个杯子还剩小半杯茶,另一个杯子只剩干涸的茶渍,魏捕头会意,解释道:“这是前晚戌时薛大善人和薛二老爷会面时喝的,那个剩半杯茶的杯子是薛二老爷的。茶水我们也请回春堂的大夫检查过,没什么问题。”
楚澄然点点头,而后又往左边走,来到了书案前,没急着看薛大善人倒下后的痕迹,而是先观察周围的摆设,发现了一些书架﹑桌案等家具摆件移动的痕迹……捕头见他盯着新旧痕迹一动不动,问二管家家具摆件什么时候移动的,二管家道:“上个月老爷的书房装修了一番,一些老旧的桌椅全都换了,所以有移动的痕迹,我们检查过了书房,没发现有什么丢失的东西。”
楚澄然的视线又稍稍移动了些许,看到窗户的墙根下有水渍,问:“前晚酉时三刻开始下的雨,你们老爷的书房没关窗户吗?”
“这个……应当是关了吧,楚公子,这窗,自从大管家发现老爷他……然后喊来了家中的下人,报官的报官,这屋里的东西,官老爷和各位差役大哥没来之前,我们是不敢动的,我们也是懂规矩的……”
“这么说,这窗关没关,我们还得问问大管家了。”楚澄然颔了颔首,将手中的折扇慢慢地在手中转了转,朝窗边走近了些,看还没干的水渍,似乎,是从窗边的一幅画下面流淌下来的……
楚澄然观察了那画一会,然后将画掀起,看到了被画遮挡的一个小小的圆洞,像是曾经有人在这钉了个钉子。片刻,他开口了:“薛大老爷的书房,能进来的人多吗?”
“不多不多,老爷的书房,能进来的,除了老爷,就是偶尔来议事的二老爷以及府里府外的管事。”
“来议事说明你们老爷是在场的,有没有人可以在你们老爷不在场的时候进来?”
“每天来打扫的丫鬟,还有……大管家倒是可以在得到老爷的同意下没有老爷在旁也可以进来,上个月换家具他倒是带着家丁来过几次。”
“昨晚是你们大管家第一个发现你们老爷出事的?”
“是。”
“那麻烦你再将昨夜之事细细地说一遍,注意说清时间,不要遗漏细节。”
“是。前天下午申时末老爷回府,听说少爷又去城外画画,有些许的不高兴,吃过晚饭后就在书房前的院子里走了走,走了不到两刻钟,就下起雨来,然后就进了书房,站在窗前,好像是一直在看这幅夫人的画像。戌时初叫人喊了二老爷来书房议事,戌时末二老爷才离开书房回房歇息。然后老爷听人禀报少爷戌时正才回府,有些生气,叫人把少爷喊过来,少爷当时还房里在润色昨日刚画的画,被人打断,手中拿着画笔就怒气冲冲地到了书房,和老爷吵了一架,争吵的过程中手中的画笔被老爷夺了去,扔到了地上,少爷摔门而去,这时应该是亥时才过没多久,老爷也被少爷气得捂住了胸口,灌了一大杯茶才好点,然后坐到书案后,把书房里外伺候的下人都赶了出去,然后大管家在院外看书房里的灯还没熄灭,就上前喊了几声‘老爷’,想提醒老爷该休息了,结果一直没听到回应,于是大着胆子推门进去,才发现……”
===========
今天谁喜提道具人奖项?
A.赵滢 B.捕头 C.管家 D.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