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打许三多的小抄,肯定是和许三多同班,虽然他比许三多大点,但也大不了几个月。参军是有年龄限制的,他们入伍也不过就十八九岁。不管成才再怎么人精,可初尝离家的滋味,他到底还是撑不下去了。看到两人抱头痛哭那一段,真让人从心里笑出来:到底还是孩子呢,这么孩子气。
那两个哭累了的孩子相依相枕着睡去的情景真的很温馨,可往深处想一想,我实在有点笑不出来。
对一个农村孩子,尤其是像下榕树这种村子的孩子来说,他们能选择的出路是极有限的,无非是上大学、参军、外出务工和在家种地这么寥寥几条。体面的“走出去”,几乎是所有农村家长和孩子的梦想。
从“我还是来了,我爸有人”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史今其实没有要成才。平心而论,从学历,从性格,从反应能力,参军前的成才和许三多谁更优秀?但仅仅出于感情上的偏向,史今淘汰了成才,选择了许三多。
史今的博爱,对许三多是福音,可对成才,是一种残酷。
幸好成才是村长的儿子——他爸爸“有人”。想想“有人”的背后是什么?是请托,送礼,走后门。
成才走进军营这第一步对他今后的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成才后来对史今始终不太亲近,原因就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从一方面解释,成才后来为什么那么重视“处人”又为什么“处”得那么势利狭隘。连他参军这个机会都是他爸爸送的礼物、陪的笑脸换来的,就难怪他后来说“做什么都要付出代价”。
对比一下小说和电视,我认为电视更重点地展现了许三多的刚烈和他渴望得到父亲认同的心理,效果比小说更直接、更强烈,但描写两个孩子的友谊以及成才的心路历程却没有小说那么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