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的文化和以后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儒皮,一个是真正强者心态的周文王,一个是强调秩序的孔老夫子。同样是道家也是不一样的,唐以前的道家和以后也是不一样的,吕洞宾之前的道人如山中宰相陶弘景,药王孙思邈,出则为仙,入则为相,虽然同样不计名利,但心态却是很入世,很积极的。吕洞宾以后的道家,以及以他名义建立的北宗全真,南派,西宗,东宗等等,都是纯粹出世的思想,也就是类似于佛家为了来世修行的心态。至于儒家,两汉时是真正的融汇道墨等百家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无论以后内里怎么变动,儒家的皮是稳如泰山了。然后就是唐朝儒家由周转孔,两宋融汇佛家形成理学,明朝融汇元朝从唐朝继承的兵家(据说元朝很多人物都有唐朝将领的影子)形成了暴兵流,也就是全民皆兵。唯一可惜的就是内阁制的不成熟,以及朱家的小气。
明朝初期的工程建设可以说远远大于隋炀帝时代,但是一面打仗,一面搞建设,居然没有大的内乱,可以说就是海外贸易的利润所致。唯一可惜的是为了防止民间势力在海外发展,所以禁止民间搞海贸。民间势力看着眼红,一方面想法设法利用倭寇引诱无知小皇帝海禁,另一方面自己又大搞走私。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估计就是内阁的权利太大了。皇帝哪怕利用刘瑾刘公公这个猪队友攒了一点力量,也被士大夫阶层轻轻松松的把民间怨气扣到刘瑾头上,然后扣上一个谋反(太监谋反,可笑)的帽子,逼着皇帝亲自砍掉自己的唯一力量。
明末的晋商可以说很有钱吧,粮食也很多吧,然后山西粮荒,李自成轻轻松松的聚集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居然还不对付身边的大地主大粮仓,却跑去攻打天下第一坚城皇城,这也太“阴谋论”了吧。可以说李自成无论是在山西还是在打下皇城后,他都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这种摆明了就是推出来的炮灰啊!
咦,跑题跑到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