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有了那么多疑问,那么好,我现在开始一一解答。也许不能算是解答,只是一种叙述而已。
首先说出版问题,有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时间一拖再拖,有的朋友说也许是借机炒作。现在我把匆匆的出版流程和大家说一下,我从来没和读者说过这些,因为我认为这是作家和出版社的事,不能把这种压力转接过来到读者身上,也不能指责是哪方面的错误。既然大家有所怀疑,那么我就给大家讲讲,如果有打算出版的朋友可以借鉴,如果有出版界的朋友也可以监督,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匆匆那年》在网上正式连载以来,有不少出版商和出版社找过我,而最终我选择了人民(东方)出版社,一是因为这是全国最资深的举足轻重的出版社,有着良好的信誉和深厚的出版力量,我认为绝对能对《匆匆那年》这个小说负责任。二是我的编辑菲菲和我有很好的沟通,她本人就是我的忠实读者。8月份,出版社社长基本肯定了匆匆的出版价值,出版社选题会在9月正式通过《匆匆那年》的出版提案,同月签订了出版合同。当时匆匆并没有完稿,我预计10月初可以写完,本来我打算9月写完,但是因为我奶奶突发糖尿病,8月的后半个月我一直在医院和奶奶家度过,所以进度下降,随后新的工作接踵而来,写作再次停歇,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每天工作八小时之后再回到家打几千字的文章,的确很辛苦,很费神,身体有些抗不住。但是为了作品能尽快出版,我10月份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写完了全部小说,那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睡眠时间大概4、5个小时,除了写作之外同时还要封面设计者、美编沟通,还要和编辑沟通,和读者沟通。也就是那会儿,对我很重要的一个人因工作原因要派遣到非洲乍得——世界上第二贫穷的国家工作三年,下次见面最早是2009年,而我因为赶稿子,却没能多陪伴他,哪怕周末的一个半天。我以为他能等到匆匆的面世,于是发了疯的期盼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出版,可是在我完稿后的第7天,他接到通知马上飞离了北京,我是哭着送他走的,而可叹的是,我送他去机场那天,竟然是我写《匆匆那年》以来陪他时间最长的一天……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最疲惫,最悲伤的日子,但是却又是最灵秀,最文思泉涌的日子,陪伴我的,正是我的匆匆那年,和现在还在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接下来是匆匆在出版社的编审的日子,最初我的编辑告诉我,小说最快一个月可以出版,于是我以为11月底到12月初就可以面世。但是由于匆匆的字数庞大(排版后40余万字,一般小说大概是25万字左右),审稿压力很大。人民出版社的稿件要求是三审三校,排版打印之后(2天时间),我的编辑菲菲第一遍审,这个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看而过,她每句话至少读6遍,排除最初级的错别字和语病,菲菲昼夜连续看了5天才看完,我自己第二编审,主要是对文中的内容作部分修改,我赶上了周末,审了4天,第三遍是特约的文字编辑安笑审,她经验丰富做事认真,又审了5天,三遍初审之后,又交给部门主任和社长复审,他们必然不会从头看到尾,但是因为这个小说中涉及了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北约轰炸,比如五十年大庆,所以认真研讨了作品的细节,大概5天后,审稿工作结束。算算时间,前后一共用了21天,这时候稿子的出版才经过了不到一半的程序,编辑通知我稿子出版要延后,至少12月中旬,所以我通知大家,要到12月中才能看到纸制版小说了。
改好的稿子重新排版,2天后打印了新稿,随后是稿子的校对,同样因为字数问题,匆匆的校对比一般小说要长,因为我很着急,要求加快时间,因为本社的校对速度会缓慢一些,所以出版社尊重我的意见,特别雇佣了校对人员来对匆匆的稿子。第一遍校对5天,厚厚的稿子拿回来,每一行都被折出了印,我问编辑才知道这是用钢尺一行行比对留下的痕迹。再次排版后(1天)第二遍校对,因为我太着急,中间我的编辑菲菲打电话求他们快点,说酬金可以翻倍,但因为新书太多,校对说就是酬金十倍也干不出来,无奈耗时6天。第三遍校对是我和菲菲一起熬夜做的,耗时1天,三遍校稿结束,一共用了15天。随后我很愧疚的通知大家,要等到圣诞节左右才能出书了。
首先说出版问题,有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时间一拖再拖,有的朋友说也许是借机炒作。现在我把匆匆的出版流程和大家说一下,我从来没和读者说过这些,因为我认为这是作家和出版社的事,不能把这种压力转接过来到读者身上,也不能指责是哪方面的错误。既然大家有所怀疑,那么我就给大家讲讲,如果有打算出版的朋友可以借鉴,如果有出版界的朋友也可以监督,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匆匆那年》在网上正式连载以来,有不少出版商和出版社找过我,而最终我选择了人民(东方)出版社,一是因为这是全国最资深的举足轻重的出版社,有着良好的信誉和深厚的出版力量,我认为绝对能对《匆匆那年》这个小说负责任。二是我的编辑菲菲和我有很好的沟通,她本人就是我的忠实读者。8月份,出版社社长基本肯定了匆匆的出版价值,出版社选题会在9月正式通过《匆匆那年》的出版提案,同月签订了出版合同。当时匆匆并没有完稿,我预计10月初可以写完,本来我打算9月写完,但是因为我奶奶突发糖尿病,8月的后半个月我一直在医院和奶奶家度过,所以进度下降,随后新的工作接踵而来,写作再次停歇,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每天工作八小时之后再回到家打几千字的文章,的确很辛苦,很费神,身体有些抗不住。但是为了作品能尽快出版,我10月份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写完了全部小说,那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睡眠时间大概4、5个小时,除了写作之外同时还要封面设计者、美编沟通,还要和编辑沟通,和读者沟通。也就是那会儿,对我很重要的一个人因工作原因要派遣到非洲乍得——世界上第二贫穷的国家工作三年,下次见面最早是2009年,而我因为赶稿子,却没能多陪伴他,哪怕周末的一个半天。我以为他能等到匆匆的面世,于是发了疯的期盼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出版,可是在我完稿后的第7天,他接到通知马上飞离了北京,我是哭着送他走的,而可叹的是,我送他去机场那天,竟然是我写《匆匆那年》以来陪他时间最长的一天……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最疲惫,最悲伤的日子,但是却又是最灵秀,最文思泉涌的日子,陪伴我的,正是我的匆匆那年,和现在还在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接下来是匆匆在出版社的编审的日子,最初我的编辑告诉我,小说最快一个月可以出版,于是我以为11月底到12月初就可以面世。但是由于匆匆的字数庞大(排版后40余万字,一般小说大概是25万字左右),审稿压力很大。人民出版社的稿件要求是三审三校,排版打印之后(2天时间),我的编辑菲菲第一遍审,这个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看而过,她每句话至少读6遍,排除最初级的错别字和语病,菲菲昼夜连续看了5天才看完,我自己第二编审,主要是对文中的内容作部分修改,我赶上了周末,审了4天,第三遍是特约的文字编辑安笑审,她经验丰富做事认真,又审了5天,三遍初审之后,又交给部门主任和社长复审,他们必然不会从头看到尾,但是因为这个小说中涉及了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北约轰炸,比如五十年大庆,所以认真研讨了作品的细节,大概5天后,审稿工作结束。算算时间,前后一共用了21天,这时候稿子的出版才经过了不到一半的程序,编辑通知我稿子出版要延后,至少12月中旬,所以我通知大家,要到12月中才能看到纸制版小说了。
改好的稿子重新排版,2天后打印了新稿,随后是稿子的校对,同样因为字数问题,匆匆的校对比一般小说要长,因为我很着急,要求加快时间,因为本社的校对速度会缓慢一些,所以出版社尊重我的意见,特别雇佣了校对人员来对匆匆的稿子。第一遍校对5天,厚厚的稿子拿回来,每一行都被折出了印,我问编辑才知道这是用钢尺一行行比对留下的痕迹。再次排版后(1天)第二遍校对,因为我太着急,中间我的编辑菲菲打电话求他们快点,说酬金可以翻倍,但因为新书太多,校对说就是酬金十倍也干不出来,无奈耗时6天。第三遍校对是我和菲菲一起熬夜做的,耗时1天,三遍校稿结束,一共用了15天。随后我很愧疚的通知大家,要等到圣诞节左右才能出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