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吧 关注:8,398贴子:91,688
  • 8回复贴,共1
-


1楼2008-01-12 12:34回复
    先有“何”字,还是先有何姓?“何”字与何姓有无内在联系?据有关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国的“字书”、“辞书”和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写法至少有20种,义项也有数十种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形状。“何”字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也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姓无内在联系。


    2楼2008-01-12 12:34
    回复
      2025-11-12 04:4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何氏来历怎样,如何得姓,这是许多许多何氏子孙所关心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得姓成因说法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何姓乃“韩”字误读而来。 
       

      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故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都把祖先追寻到黄帝。 

      史料显示,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韩万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以侍奉晋国。韩万,世称“韩武子”,原本并不姓韩,乃因其封地而为韩。韩氏得姓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韩厥既是韩姓第一始祖,也应该是何姓第一始祖。


      3楼2008-01-12 12:34
      回复
        -


        4楼2008-01-12 12:34
        回复
          -


          5楼2008-01-12 12:34
          回复
            之所以把韩厥列何姓第一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强大。败齐国、与赵、魏、知氏联手灭范氏、中行氏;继而又与魏、赵联合打败知氏,并三分其地,韩的力量进入鼎盛期,从而形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晋烈公十三年,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公元前375年,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的韩国一举灭了郑国,从而结束了郑国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在位的第九年,韩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而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江淮地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这是何氏得姓的一种说法。 

            《双坑系谱概略》则认为,韩氏是因惧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韩为何”。 

            但不论是“音误”,还是“惧秦”,由韩姓转化而来的这一支何氏却不断繁衍壮大,目前国内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何氏由韩氏而来,在历代典籍中也得到佐证: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韩昌黎文全集》的世系表中记载:“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为晋大夫,食采于韩,遂姓韩氏。其后与赵魏分晋,始为诸侯,是曰昭侯虔。传至襄王仓,国灭于秦。仓少子虮虱生信,汉时封韩王,生弓高侯隗当,隗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生司空,字伯师,其后徙居安定武安,是为韩氏聚族河北之始。” 

            古老的文献《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对何氏颇富机缘的得姓经过,以及何氏上溯周文王的光荣世系是这样记载的: 

            何姓原出于韩,与周同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回原,曰韩武子,是为韩氏。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定伯生舆,舆生献子厥,盖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生宣子,宣子生贞子,贞子生简子,简子生庄子,庄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 

            景侯生列侯,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哀侯生懿侯,懿侯生昭侯,昭侯生宣惠侯,始称王。 

            宣惠王生襄王,襄王生□王,□王生桓惠王,桓惠王生王安,在位五年,生二子:长曰成,次曰允,为秦所灭。 

            允以秦始皇十二年,避乱民间,生二子:隆、冉。隆从父隐匿民间,生一子骘,骘每叹家贫,有奋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信以汉惠帝四年庚戌年举孝廉,吕后八年,诛诸吕,有功封县令。文帝时,升授车骑都尉,后升为河东太守。妣王氏女,封都夫人,生二子:长曰?,次曰庶,因避父仇,逐迹庐江,故以庐江名郡。 

            祖避难时,托身舟楫之间,逢吏登舟诘公姓,戏指河水以答之,复曰:姓氏必人,岂从水乎? 

            庶奔窜时,遇有盘诘,则仓惶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是指河为姓,庶讹韩为何,虽因避乱而随意答之,然其同认为何者,实同出于韩,此受姓之源流也。 

            按照上述文献,韩姓的转为何姓,是汉文帝以后的事。 

            不少学者不赞成安徽省宿松县何氏受姓文献的说法。他们认为,第一位转姓为何的何氏得姓始祖应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的韩国后裔,而不是汉文帝时河东太守韩信的长子。


            6楼2008-01-12 12:34
            回复
              台湾学者何勇仁教授指出:“……在战国七雄的争斗中,我们的祖先是担任了主角,当时贵族间彼此火拼,周威烈王廿三年(公元前四○三年),王命韩虔、魏斯、赵藉为诸侯,这一位韩虔,即为何姓祖先杰出人物。不幸其间经过苏秦所倡合纵摈秦政策的失败,张仪相秦的连横政策的愚弄,自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国尽为秦所灭,我们何姓的韩国乃被灭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 

              关于何姓的来源,还有一段较完整的故事。相传韩国亡国后,韩王一公子逃到安徽庐江一带,在河边以撑船摆渡为业。后来秦始皇出巡,在博浪沙遇刺客,怀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于是下令搜捕六国贵族,准备一网打尽。秦吏四处潜访,至河边遇到韩公子,问他姓名,适逢天气寒冷,韩公子手指河水随口答道:“姓寒”,以韩、寒同音,意以水寒喻韩。秦吏听成姓“河”,遂去。后来韩公子得知来者是官府密探,惊骇不已,叹道:“这岂非天意,使我幸免于难!”于是索性以“河”为姓,后来又觉得姓氏当以人附丁口,不能象河水那样泛滥无依,依音转改为何。 

              关于何姓的成因还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么说,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并无争议。 

              历史上有“自古韩何是一家”之说。何、韩原本同姓,这是唐代以后所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但是,谁才是何氏的真正得姓始祖呢? 

              何姓的出现,最早见于神话传说。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 

              何姓既从韩姓音讹而来,何姓的得姓始祖应当锁定在韩国被灭后国人“大逃亡”的人。 

              按《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中的说法,何氏的受姓始祖是韩庶,也就是何庶。但是,何氏受姓始祖还有另一种说法,这个版本故事传说虽然相同,主人公却不是韩庶,而是韩瑊。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始初祖名瑊,为韩国后期韩王安后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瑊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后代何氏大多认定韩瑊是何氏得姓始祖,但也有韩庶是何氏得姓始祖的说法。


              7楼2008-01-12 12:35
              回复
                4、赐姓何 


                元朝和明朝,也有人被赐姓何。《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 

                (何焕强摘编


                10楼2008-01-12 12:35
                回复
                  2025-11-12 04:4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藏了


                  11楼2008-01-13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