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剑无锋吧 关注:10贴子:1,075

【剑走偏锋】黑洞频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10 17:46回复
    研究表明黑洞磁场强度相当于自身万有引力
    2014-06-10 17:02:54
    【科技讯】6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对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整个系统动力学中,黑洞磁场起着重要作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MPIfR)科学家通过对76个黑洞的观察测量发现,它们的强度比得上由黑洞强大万有引力产生的拉力。相关论文发表在上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本研究是首次系统地检测黑洞附近磁场。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点。”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员亚历山大·柴可夫斯基说,他负责协助解释现有计算机模型的观测数据。“而现在我们有了不止一两个证据,而是来自76个黑洞的证据。”
    活跃星系中心的吸积超大质量黑洞,通常会产生“喷射”——相对论粒子准直双极外流。而在喷射形成和吸积盘物理学中,磁场可能也起了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最近在银心黑洞附近发现了一个动态重要磁场,如果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且磁场能延伸到黑洞的事件视界附近,吸积盘结构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由标准模型得出的假设就是错的。
    柴可夫斯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时,曾提出一个包含了磁场的黑洞计算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黑洞能支持的一个磁场,该磁场和它的万有引力一样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观察证据支持他的预测。
    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喷出的气体证明了其磁场的强度。这些气体喷射由磁场形成,并产生电波辐射。“我们意识到,从黑洞喷射发出的电波辐射可以用来测量黑洞附近的磁场强度。”论文第一作者、MPIfR研究人员穆罕默德·扎曼尼那萨博说。
    此前曾有其他研究小组用美国射电望远镜网络——甚长基线阵列收集了来自“射电噪”(radio-loud)星系的电波—辐射数据。这次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后绘制出不同波长的电波辐射图,然后根据不同辐射图之间喷射特征的变化,计算出了黑洞附近的磁场强度。
    根据这些结果,研究小组不仅测出黑洞的磁场强度和它的万有引力一样强,而且也和医院里磁共振成像仪(MRI)产生的磁场强度差不多——大约是地球磁场的一万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10 17:52
    回复
      2025-09-13 14:07: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科技讯】6月1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黑洞周围的引力场可能呈漩涡状,即使系好安全带,这个旅途仍然会让你感到颠簸。当然,如果你飞到黑洞附近,额外的颠簸应该不是你最应该担忧的事,但这一事实仍出人意料。引力研究人员曾认为时空不可能变得非常紊乱和狂暴,但最新的发现证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是这么思考的,引力可以表现为流体的特征。流体的特征行为之一便是湍流,也即在某种情况下,它们无法平滑的流动,而是呈漩涡状。引力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路易斯·莱纳(Luis Lehner)解释了为什么可以将引力当做流体。“物理学里有一个猜想——全息猜想,后者表示引力可以被描述为场论。” 莱纳说道。“我们也知道在高能量时,可以用描述流体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场论。因此这其中包含两个步骤:引力相当于场论,而场论等同于流体,因此引力等同于流体,这被称为引力/流体二象性。”
      引力/流体二象性并非新的研究,在过去的6年间就已经发展了这一理论。但其中的中心是张力,如果引力可以被当做流体,那么湍流呢?“很多年来,物理学家们都认为认为引力不可能是湍流狂暴的,” 莱纳解释道。引力可以用一系列等式来表达,而后者与流体动力学方程式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存在湍流。
      莱纳强调了其中存在的悖论:“要么就是引力/流体二象性存在问题,且引力无法被流体完全描述,要不便是引力存在一个新的现象,湍流引力的确存在。”一支研究小组——包括莱纳、周长和量子计算研究所的杨欢(Huan Yang)和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亚伦·齐默尔曼(Aaron Zimmerman)——决定查明真相。
      之前的仿真加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独立研究暗示了在反德西特空间内的非现实黑洞周围可能存在湍流。“如果你将引力限制在盒子里,它可能会存在湍流。” 莱纳说道。“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在现实情况下是否会发生。”
      研究小组决定研究快速旋转的黑洞,因为对这种黑洞的流体动力学描述暗示了它们周围的时空比其他类型黑洞周围的时空更有粘性。较低的粘性增加了湍流的概率——想象一下水比糖浆更容易形成漩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10 18:11
      回复
        研究小组还决定研究黑洞的非线性扰动。科学家们很少从这个细节层面上分析引力系统,因为其中涉及的方程式极其复杂。但是考虑到本质上来说湍流不是线性的,研究人员确定非线性扰动分析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分析结果显示时空的确是湍流的,这让科学家们震惊不已。
        “我非常惊讶,”自读博士以来就在研究广义相对论的杨这样说道。“我从不相信广义相对论里的湍流特性。没有人在数值仿真里见过它,即使对象是双黑洞系统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过去的几年,我们经历了从高度怀疑引力是否存在湍流,到非常自信它的确存在的阶段。”
        为什么这种行为在此之前被完好隐藏?“因为发现这种特征所需的分析要求进入非线性次序,”杨说道。“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信心进行非线性研究。但是这次我们知道这是必须进行的。它激励了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我们有了目标并试图完成它。”
        这是理论工作,但事实可能有所出入。下一代探测器或可能检测引力波,后者是由大事件,例如两个黑洞碰撞,留下的引力“流体”里的波纹。如果引力的确是湍流的,那么这些波纹应该与之前模型暗示的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可能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的检测引力波。当然,真正检测到这些差异将是引力湍流存在的直接证据。
        “这项发现具有潜在的观测后果,” 莱纳说道。“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或者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或者其它未来引力波实验或可以检测它们。”这项研究的有趣结果之一并不是与引力有关,而是与普通的地球湍流有关。从飓风到搅拌在咖啡里的奶油,从大黄蜂的飞行到旋涡切断飞机机翼,湍流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却无法完全理解它,这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里最大的未解问题之一。
        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引力可以被当做流体的观点,“在过去的500年我们都试图完全了解湍流,” 莱纳说道。“这种引力/流体相关性告诉我们,可以利用引力工具和引力直觉来研究湍流。我们可能也会遇到瓶颈,或者获得完全新的见解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研究。这令人感到非常兴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6-10 18:12
        回复
          霍金探究宇宙奥秘 黑洞不一定是黑色
          2014-06-09 20:39:43
          【科技讯】6月9日信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斯蒂芬·霍金的黑洞理论为宇宙中最致密的天体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但是日前这位大科学家在其作品中提到,宇宙中没有“黑洞”,有的只有“灰洞”。该理论来源于一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调查论文中,是霍金对黑洞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认为黑洞其实是一个拥有极端物理环境的“灰色地带”,质能进入黑洞中后还会“回到”宇宙中,我们此前对黑洞的边界理论认识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会永久性地保存质能信息,在某个时候会“释放”出来。
          霍金此前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霍金辐射”的黑洞理论,是从量子效应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黑洞,霍金辐射认为黑洞是可以失去质量,因此一些非常小的“迷你黑洞”可“蒸发”消失,该理论证明了黑洞并不是宇宙中最自私的天体,黑洞在吸积物质后可通过量子行为向宇宙空间中释放出内部的质能,天文学家也在寻找新的方法来探测这种行为。
          黑洞之所以被认为是“黑”的,在于其引力行为和事件视界上,在事件视界之外的物质行为才会被我们所察觉,而之内并不存在任何定义,即便是光线也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控制,因此在我们看来黑洞是“黑”的,这就像是宇宙中的单行道,仅能进去而出不来。但是霍金提出的“灰洞”理论认为黑洞还可以进一步向外传递质能信息,这就是说黑洞不是宇宙中的单行道,进去后还能“出来”。
          霍金认为事件视界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件视界并不是黑洞的边界,黑洞可能存在一个明显的“地平线”,黑洞内部出现的量子涨落使得黑洞如同一个灰色地带,其也不违反任何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也意味着黑洞可以从宇宙中吸积“物质信息”,同时也可以向外辐射出信息。传统的事件视界理论认为这是黑洞与外界的“界线”,如同一道防火墙,物质被黑洞吸积后落入黑洞中,并在两极释放出辐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10 18:15
          回复
            科学家计算迄今最大黑洞质量 约为太阳64亿倍
            2014-06-20 21:10:29
              【科技讯】6月20日消息,根据最新研究,大型星系附近的其他黑洞可能也比现在的测量结果更重,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天文学家揭开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他们的有关星系发展的谜底。美国奥斯汀市(Austin)德克萨斯大学的科研组成员卡尔·格哈德特(Karl Gebhardt)说:“我们从没料到会是这样。”
              8日该科研组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4届会议上宣布了这项研究结果。德国慕尼黑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组成员詹斯·托马斯(Jens Thomas)说:“这个发现对研究黑洞与星系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你改变了黑洞的质量,那么你就改变了黑洞对星系产生的影响。”由于这种关系,修改黑洞的质量将对天文学家提出的星系是如何生长和形成的理论产生影响。
              最近得出的黑洞质量更大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开被称作类星体的正在形成中的遥远星系的质量之谜。这些宇宙形成之初的神秘“居民”是一些非常明亮、正在形成的星系,它们拥有的黑洞被气体和尘埃包围,这种情况在恒星形成过程中非常常见。格哈德特表示,类星体非常庞大,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0亿倍,“但是我们在本星系里从没看到过这样庞大的黑洞。以前我们怀疑我们对类星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把M87的质量增加2到3倍,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21 05:17
            回复
               星系M87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大约在30年前,它是第一个已知中心部位存在黑洞的星系。现在天文学家认为,包括我们的银河在内的大部分庞大星系的中心部位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M87还从星系核里喷射出光,导致黑洞附近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盘旋前进,然后与规模庞大的磁场结合在一起。喷发而出的物质帮助天文学家了解了黑洞是如何吸引和吞噬物质的。格哈德特表示,这些因素导致M87“对研究超大质量黑洞非常有帮助”。
               虽然对M87的质量进行测量得出的最新结果是建立在一个模型之上,但是最近夏威夷的双子星北座望远镜(Gemini North telescope)和智利欧洲南部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获得的观测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这个模型发现。今年夏末,有关M87星系质量的最新研究结果还将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进行详细介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21 05:20
              回复
                惊天理论 黑洞内部或存超级外星文明
                2014-06-28 13:22:05
                【科技讯】6月28日消息,黑洞是吞噬一切的存在,历来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死亡的领地!然而俄罗斯宇宙学家维切列夫·道库恰耶夫称,黑洞虽然具有庞大的破坏力,但其内部条件却适合生命生存。拥有“超级文明”的外星人或已经在黑洞中生活。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这一理论是否正确。
                黑洞可能存在生命时空在此稳定
                尽管超大质量黑洞被认为是太空中最具破坏性的存在,完全不适宜生命居住,但生命体仍有可能存在于超大质量黑洞之中。道库恰耶夫表示,如果真有生命存活于超大质量黑洞中,它们将进化成为星系中最先进的文明。
                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某些黑洞类型的可能性。他说,在一个带电旋转的黑洞内部,某些区域的光子能在稳定的周期轨道上存活。也就是说,尽管黑洞破坏性无比强大,但是它的内部环境却适合生命存在。
                他近期在康奈尔大学在线期刊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如果黑洞中存在适合光子的稳定轨道,那么将有可能存在行星的稳定运行轨道。但这种稳定的轨道仅存在于跨越黑洞表面的临界点,进入黑洞表面则出现时间和空间的逆转。
                超越黑洞表面还有另外一个领域,叫做“柯西表面”,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处于稳定状态。在“柯西表面”可能存在生命体,但它们的进化和生存状况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它们能够承受巨大的潮汐引力波动。
                文明程度远胜人类外界无法观测
                道库恰耶夫分析说,超大质量黑洞非常强大的引力足以吸收周围一切物质,包括光,所有经过黑洞“视界”的物质都不再存在。
                道库恰耶夫认为,黑洞中很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它们的文明程度已经远胜人类,属于三级卡尔达肖夫指数的智慧文明,从黑洞外部根本无法观测到。
                然而,也有科学家指出,虽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观点,但该观点目前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超大质量黑洞具有巨大的引力,任何事物都无法脱离黑洞,无法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6-28 16:51
                回复
                  2025-09-13 14:01: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球起源于黑洞
                  2014-06-26 19:56:21
                  【科技讯】6月26日消息,天文学家认为,整个地球都是由环绕早期太阳的尘埃造的,太阳系中的固态物质概莫如此。但是尘埃本身又从哪里来呢?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近,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解开了这个尘埃来源的谜团,答案就是黑洞。
                  现代太空尘埃由100亿年前形成的恒星喷发而来,但这些恒星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都还太年轻,因此不可能产生如此多的尘埃。宇宙间的早期尘埃肯定还来自其它什么地方。研究人员假想类星体就是早期尘埃的可能来源,并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颗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被称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
                  研究人员通过对少量尘埃放射的红外线进行光谱分析发现,PG2112+059类星体周围的尘埃含有大量形成岩石的矿物,包括硅晶石(基本上是小沙粒)和被称作刚玉的铝氧化物(人们熟知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以及被称作方镁石的镁氧化物(存在于大理石中)。
                  研究人员称,这些物质可能是构成恒星、行星和生命不可缺少的宇宙尘埃的重要来源。这些矿物质肯定是类星体产生的,因为在外太空的恶劣条件下,它们的晶状结构很难长时间存在,宇宙射线会将它们毁灭成不定形的玻璃状形态,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而且,此前在太空尘埃中从未侦测到刚玉和方镁石。尘埃与类星体的这种关联,为类星体创造尘埃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类星体是被模糊的环状星云和大量放射线环绕的特大质量的黑洞。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它们紧随宇宙伊始而形成,并因类星体是巨大的无线电波发射源而进入天文学家的视野。物质被吸入黑洞,在下落过程中释放能量,产生无线电波(还有大量其它射线)。但并不是所有的这种物质都被吞噬进去了,部分物质经过烘烤、转化又被回吐出来。宇宙中的这场拔河比赛从未停止,从而导致恒星的高速形成和新元素的诞生。
                  研究人员计划在其它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影,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表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中唯一的尘埃来源,人类可能就是一抷土,不过这抷土却最终发展出了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6-28 17:11
                  回复
                    探索宇宙中看不见的黑洞之谜
                    2014-07-20 07:28:19
                      一个像太阳这样大的恒星自身引力如此之大,可能最终收缩成一个高尔夫球,甚至"什么都没有"。由于无限大的密度,崩坍了的星体具有不可思议的引力,附近的物质都可能被吸进去,甚至光线都不能逃脱一一这是看不见它的原因。这个深不可测的洞,就被称为"黑洞"。
                      科学家相信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黑洞,包括我们身在其中的银何系。根据相对论,9%的宇宙都消失在黑洞里。所以一种更令人吃惊的说法是:无限的黑洞乃是宇宙本身。 黑洞的性质不能用常规的观念思考,但是它的原理中学生都能接受。黑洞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巨大的物体,集中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晚期的恒星恰巧具备了这个条件。当恒星能量衰竭时,高温的火焰不能抵消自身重力,逐渐向内聚合,原子收缩牛顿法则起作用了:恒星进人白矮星阶段,体积变小,亮度惊人。白矮星进一步内聚,最后突然变成一个点,整个过程不到一秒。
                      在我们看来,恒星消失了,一个黑铜诞生了。
                      在发回的X射线宇宙照片中,最惊人的一幕是那些从前认为 "消失了的星体依旧放出强烈的宇宙射线,远甚于太阳这样的恒星体。这证明了长久以来一个怪异的设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黑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20 23:54
                    回复
                      黑洞里面有什么?只能从理论上推侧。假如一位勇敢的人驾驶飞船奔向黑洞,他感觉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情的引力从窗口望出去是周围星光衬托下一个平底锅似的圆盘,走得更近了,远方似乎宽广的"地平线"发出X光,包围着深不可测的黑洞。光线在附近扭曲,形成一个光环。这时宇航员要返航已来不及了,双脚引着他向黑洞中心飞去,头和脚之间巨大的引力差使他如同坐在刑具台上,远在"地平线"以外3000 英里,引力就把他撕碎了。
                        那么,怎么才能在无际的太空中发现黑洞呢?
                        天文学家利用光学望远镜和X线观察装置密切地注视着几十个"双子星座,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两个恒星大小相等,谁都不能俘获谁,因而互为轨道运转。如果其中一颗星发生不规则的轨道变化,亮度降低或消失,有可能就是因为附近产生了黑洞。
                        人类为探索黑洞付出了不懈努力。最为成功的一次是在肯尼亚发射的第一颗X射线卫星观测系统,被称作"乌胡鲁",这个装置在发射后运行3个月就感到天鹅星座的异常天鹅座X一1星发出的如无线电波"使得人们可以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X-1星比太阳大20倍,离地球8000光年。
                        研究表明这颗亮星的轨道发生了改变,原因在于它的看不见的邻居个有太阳5至10倍大的黑洞,围绕X-1旋转的周期是5天,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300万英里。这是人类确定的最早的一颗黑洞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7-20 23:54
                      回复
                         自从哥白尼和伽利略以来,还没有一个关于宇宙的理沦具有如此的革命性。黑洞的普遍性一旦证实,那么"字宙不仅比我们所想像的神秘,而且比我们所能想像的还要神秘。我们知道宇宙处于不断的扩张中,这是"宇宙核"初始爆炸的结果,宇宙核仍是一切物质的来源。
                          当那里的物质越来越稀薄时,宇宙是否停止扩张?天体的巨大引力是否最终引起字宙收缩?相对论回答:是的。黑洞的存在部分地证实了它的预言。即使宇宙不会消失在一个黑洞中,也可能会消失在几百万个黑洞中。"另外。彻底揭开黑洞之谜,还意味着给予有关人类终极命运的思索一个明确的答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20 23:55
                        回复
                          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个向外喷出铁和镍等更重原子的黑洞,喷流的移动速度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二或者说每小时4.4亿英里(约合每小时7亿公里)。
                            这个喷射重金属的黑洞是由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被称之为“4U1630-47”。澳大利亚东部的紧凑阵列射电望远镜证实了这一发现。紧凑阵列射电望远镜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负责管理。
                            研究小组成员、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塔索-特泽奥米斯博士表示:“来自超大质量黑洞的喷流能够帮助确定一个星系的命运,即如何进行演化。我们曾在另一个系统——SS433的喷流中发现重原子。4U1630-47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古怪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系统。这种类型的黑洞可能普遍存在。”
                            铁原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0万倍。在以相同速度移动时,大质量粒子携带的能量超过轻质量粒子。研究发现显示喷流的能量来自于4U1630-47的吸积盘——环绕黑洞的热气带——而不是黑洞的旋转。黑洞的旋转更有可能产生只含有轻粒子的喷流。
                            4U1630-47是一个小黑洞,质量只有太阳的几倍。特泽奥米斯表示黑洞的物理学特性“可以升级”,也就是说这一发现适用于质量更大的黑洞。当含有重粒子并且快速移动的喷流在太空中与物质发生相撞,它们会产生伽玛射线和微中子,能够被当前以及未来的望远镜观测到。XMM-牛顿望远镜项目科学家诺伯特-斯查特尔表示:“虽然我们对黑洞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这种喷流的形成仍旧是一个迷团。这一观测发现是在了解这种奇特现象的道路上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9-12 00:49
                          回复
                            揭超级神秘轴粒子 竟可从黑洞吸取能量
                            2014-12-01 16:40:59
                            【科技讯】12月1日消息,轴粒子是一种假设中存在的粒子,该粒子质量很小,存在于黑洞周围,并可以通过未知的方式从黑洞中吸取能量,是一种极其神秘的粒子。但是,这种神秘的粒子也会露出狐狸尾巴,当轴粒子汲取能量的时候会释放出引力波。科学家可以透过引力波来捕捉轴粒子的活动痕迹!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利用黑洞搜寻新粒子。他们表示这种方式可以证明假设中存在的轴粒子是否真实存在。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丹尼尔-格鲁米勒和加布里拉-莫卡努针对如何搜寻这种粒子进行了研究。格鲁米勒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说:“虽然还没有证明轴粒子的存在,但存在的可能性极高。”格鲁米勒和莫卡努认为轴粒子能够环绕黑洞运行,方式与电子环绕原子核类似。不过,将黑洞和轴粒子“捆绑”在一起的并不是电磁力,而是引力。
                            在量子物理学领域,所有粒子都被描述为一种波,波长与粒子的能量有关。重粒子的波长较短,低能轴粒子的波长可达到数公里。根据格鲁米勒和莫卡努的研究,轴粒子能够环绕黑洞运行,方式与电子环绕原子核类似。不过,原子内的电子与黑洞周围的轴粒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电子是费密子,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拥有相同状态的两个电子。轴粒子是玻色子,很多轴粒子能够同时拥有同样的量子态,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玻色子云”。这个云不断从黑洞吸取能量,云内的轴粒子数量不断增多。不过,玻色子云并不一定处于稳定状态。
                            格鲁米勒表示:“这些玻色子就像是一堆松散的沙子,只要被一粒额外的沙子触动,便会突然滑动。”令人兴奋的是,玻色子的这种崩溃能够进行测量。在此过程中,它们会造成时空振动,释放出引力波。用于探测引力波的探测器已经问世。2016年,探测器的精确度能够达到确定引力波类型的程度。格鲁米勒和莫卡努进行的计算显示,引力波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天文学的了解,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新粒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2-02 17:41
                            回复
                              2025-09-13 13:55: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难不成爱因斯坦忽悠了全人类,肯定不是,引力波是相对论的基石之一,是时空曲率扰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也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如果你说引力波是错误的理论,那么相对论也有问题。可事实上相对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GPS就要修正相对论效应产生的误差,不然导航就会开到沟里。
                                爱因斯坦
                                就在爱因斯坦去世半个世纪后,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有了新发现,美国科学家霍福德指出,最新的数据证明这个微弱的信号很有可能是引力波,目前还在分析中。
                                接下来几个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加大分析力度,确定这个是假信号还是真实的引力波,其来自遥远的黑洞碰撞。物理学家加布里埃拉-冈萨雷斯认为一旦证实,这将是相对论预言的又一个突破,在爱因斯坦去世后半个世纪,我们终于证明了他的预言。
                                美国宇航局雨燕X射线望远镜、核频谱望远镜阵列两大高端空间望远镜近日再次联手,发现MRK 335超大质量黑洞彻底疯狂了,强大的X射线喷流犹如喷涌注入宇宙空间。
                                黑洞怪异的能量行为暗示它此时非常兴奋,因为它正在吃东西。
                                吸积物质时可释放出强大的X射线喷射流,并由极端高能粒子流驱动,X射线辉光让黑洞变得跟宇宙灯塔一样,非常“明亮”。
                                黑洞其实不黑,霍金认为黑洞是灰的,但看过《星际穿越》的人都知道,那个卡冈图雅黑洞明显是金灿灿的,吸积盘上的物质以接近光速运动,激烈的摩擦会发出光和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2-25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