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吧 关注:73,832贴子:466,646

回复:修行误区(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次认真看看·········


IP属地:湖北18楼2015-01-16 12:20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5-03-06 00:10
    回复
      2025-10-07 13:05: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写的很好!!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5-10 10:35
      回复
        如何克服昏沉
        白天比较劳累,休息不是很充分,到晚上观的时候设置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造成了以前说的审美疲劳,专注力达不到,自然而然就被别的念头拉走,自然而然堕入细的昏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设置好观察对象要观察之前,很多人要做的往往是放松,放松的时候把握的不是很好,采用了催眠家心理学家他们搞的那种放松,不是咱们这里说的那种放松----那种专注的放松。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睡眠还有一个问题,白天困的时候要求是端端正正的坐着,特别是中午,一般情况下,不要经常的躺靠在床上睡,要坐着打瞌睡,专心致志的打瞌睡,观察打瞌睡的整个过程,在这个打瞌睡的过程中自然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熟悉这个瞌睡和清明之间的关系,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后即可以借助这个打瞌睡证入定中,白天的时候这样操作。
        如果白天时间充足,稍稍觉得困马上躺床上睡,就这样不断的躺床上睡,这就容易导致昏沉的连续性、相续性,越睡越想睡,结果就没办法去实证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培养正确的睡眠观,就是在瞌睡真正到来之前,非常昏沉之前这段时间,一定要专注的去打瞌睡,专门的练这个瞌睡,培养这种睡眠的觉知,睡眠的觉知培养起来之后就不会经常堕入昏沉,不会堕入那种细昏沉了。


        21楼2015-05-19 08:04
        回复
          打坐时上座和下座的注意事项
          因为在坐的过程中,必然的有一个放松。尤其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就放松的更加彻底。所以尽可能的避风,注意这点。尤其是身体打坐过程中的关节的部位,比如说膝盖、胯骨、股骨大转子这个位置,都要用一个薄的毛巾被或者什么把它裹起来,裹严点。第二,因为大多数采用的是缅甸坐,这样前面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垫子要垫高一点,垫至少四指吧。这样能保证身体前倾,不至于摔倒,不至于向后仰,能够持久。同时初学坐的时候清明不容易升起,容易产生昏沉,所以坐的位置一定不能过高,不能坐在床沿上,有时候稍稍打瞌睡,一下子就栽下来了。所以尽量坐得靠近地板,离地板近一些,位置不能太高。
          坐上之后,先是活动一下,稍稍地把腰、肩膀等等的都活动一下。活动之后,肌肉的筋腱不再那样的强力。也就是说突然让它处于紧张状态之后,它不是很舒服的。活动之后这样坐的时候容易让气脉流畅,不至于产生更多的问题。活动之后,然后就端端正正的坐下来,一定要让腰部挺拔有力,头顶微微向上顶,然后身体略略的前倾。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放松,只放松加强逻辑思维的那些肌肉群(面部),把那些肌肉群放松,腰部的肌肉群不用放松。然后呢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腿疼不可能升起,腿疼没升起之前,就开始观自己设置的观察对象,多设置几种观察对象,反复的观。在不断的调整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心情慢慢的处于平静状态。这样就可以。
          下坐的时候,这就视具体情况了。
          如果你没有达到高层次的话,下坐的时候,你就可以先把身体,尤其是关节位置,轻轻地拍打拍打,然后揉一揉,腿伸开活动一下,稍稍活动活动,脖子扭扭,脸搓搓,后脑勺、头顶都可以拍拍,然后身体气血流通之后,再下坐。这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那种下坐之后的按摩的动作,这个以前接触气功的人可能对这个了解得特别多,这个也没必要执着。心稍稍放松一下,因为心在上一个阶段它是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的,现在拍打的目的是让这个心调动起来,让身体的觉知恢复,恢复之后汗毛孔就关闭了,不容易受风寒。然后就可以下坐。
          下坐之后不要马上到风地去,就在背风的地方稍稍活动。
          如果你觉得比较昏沉,接下来就可以在背风的地方搞一些活动,比如走动一下让身体稍稍汗出。
          那些已经达到高层次的人,对这些要求不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也可以经过那种活动,也可以拍打拍打身体等等,但不拍打也没关系的,对这个要求不是非常高了,只要不到风特别大的地方都行,他能扛得住的。因为清明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的,因为他特别专注,特别专注,这种汗毛孔就不像平常那样,它有一种特殊的状态,所以对外界的抵抗力特别强。
          所以这就是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堕入细昏沉,就是坐的过程中出现细昏沉,这种情况就和一般情况下处理一样;对于那种已经达到高层次的人,他可以拍打,也可以直接就下坐,因为下坐之后他的腿气血都是流通的,就可以直接进行活动的,他也不需要特别的去做一些大运动量的活动,要出汗啦等等,这个倒是对于他来说不是非常重要。这个也是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大致就这些吧,其它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有的同志接触的是气功和其他,他们对这个讲得特别的多。比如说上坐前要少吃饭、松带等等;下坐之后不要马上去解手等等。讲得特别特别的多。不过这个对于一个已经能够经常达到高层次人来说,这个就不算什么;不能达到高层次的人要稍稍注意一下,有一定好处。
          但是总体来说身体是如幻的,这些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突破的问题,突破之后这都是很容易解决的。所以说在坐的过程中,尤其是不能像有的人讲的那样:坐下来之后,放松,然后把哪些都穴位打通了,然后开始吸收能量啦等等。这个绝对不行!不能这样!当你有了这样的观念的时候,你首先就有一个“我念”在里面,当“我念”生起的时侯你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层次,你就还是在低层次进行,无法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咱们(和他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搞那种能量吸收等等那是在现在这种状态进行的,有一种心物的对立。咱们这个地方完全就是心物是一体,它是比较究竟的。心物是一体,不存在说你去吸收能量,没有这些东西的。


          22楼2015-05-30 17:05
          收起回复
            如何对治细昏沉?
            问:老师,昨天晚上我刚开始坐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睡过去了。
            老师:这个就是白天比较劳累,休息不是很充分,到晚上观的时候设置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造成了以前说的审美疲劳,专注力达不到,自然而然就被别的念头拉走,自然而然堕入细的昏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设置好观察对象要观察之前,很多人要做的往往是放松,放松的时候把握的不是很好,采用了催眠家心理学家他们搞的那种放松,不是咱们这里说的那种放松----那种专注的放松。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睡眠还有一个问题,白天困的时候要求是端端正正的坐着,特别是中午,一般情况下,不要经常的躺靠在床上睡,要坐着打瞌睡,专心致志的打瞌睡,观察打瞌睡的整个过程,在这个打瞌睡的过程中自然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熟悉这个瞌睡和清明之间的关系,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后即可以借助这个打瞌睡证入定中,白天的时候这样操作。
            如果白天时间充足,稍稍觉得困马上躺床上睡,就这样不断的躺床上睡,这就容易导致昏沉的连续性、相续性,越睡越想睡,结果就没办法去实证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培养正确的睡眠观,就是在瞌睡真正到来之前,非常昏沉之前这段时间,一定要专注的去打瞌睡,专门的练这个瞌睡,培养这种睡眠的觉知,睡眠的觉知培养起来之后就不会经常堕入昏沉,不会堕入那种细昏沉了。
            问:如何克服细昏沉?
            老师:克服细昏沉,每一次坐之后,如果一坐不是非常的清明,哪怕就是清明,下来之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把体内的那种在坐的过程中代谢的那种酸排泄出去,因为在专注过程中(咱们这不是社会上的那种催眠,它是一种专注),在专注的过程中腰部肌肉等等都是用力的,身体保持的是非常正直的,在这个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一定的酸,这种酸如果没排泄出去的话,它容易导致细昏沉。所以坐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活动。活动的力度大小,是按照你昏沉的程度来决定的。如果是一般的昏沉你就稍稍活动,活动到微微出汗为止;如果你确实昏沉的非常厉害,头懵了、身体沉困了等等,那种严重的昏沉相。这个时候就加大活动力度,让它出汗,活动力度加大出汗,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第一:身体的沉困没有了。第二:精神上非常的灵敏,眼睛也表现额很灵敏,不是干涩啦、困啦,没有这些现象。检查一下看自己是不是非常的清明,非常灵敏,非常灵活。到了这种程度之后就可以停下来。然后开始在动中慢慢的观慢动作,在运动中观,比如打太极拳。这时候就真打太极拳,观写毛笔字,这时候是真正写毛笔字,而不是闭上眼坐着观,这样,先进行一些慢动作,让身体从运动慢慢向静止过度,过度之后,然后再开始坐,这就是通过和运动结合起来克服细昏沉。
            然后说坐上。
            坐的时候首先是下大决心,决心大就容易克服一些问题,一定要想办法下大决心,刺激自己。第二个就是设置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你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要让你产生深深的关注,也就是说,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只要有兴趣,思维这个东西,就是现在这个思维状态,它对有兴趣的东西就产生猎奇、好奇,容易形成专注。所以,一定要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大工夫。第二就是多设置几个观察对象。你可以列下来,设置四五个观察对象,这些观察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然后上座的时候先观察其中一个观察对象,对这个观察对象,仔细的观察深深的观察,观察到一定程度它可以到达一定的界面的,但有时候从这个界面下来之后,又有新的烦躁。为什么呢?从这个界面下来之后又不由的又要追求这个界面,然后又去这样观的时候,就不容易再重新回过去。这时候可以重新换一个观察对象,用另一个观察对象摆脱这种心理的审美疲劳,有另一个观察对象去进行,这样就可以提高。
            总之来说,观察对象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如果设置的很好的话,就很容易突破,所以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23楼2015-10-24 08:49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12-20 21:59
              回复
                佛学概念:无相 无我 无念 心动
                要明白这些概念,必须有实证经验方可。
                这里把实证过程简要说一下:经过一段时间勤奋努力静坐,你会有一种身空的感觉,整个身体都没有了,心里却非常清楚,这时候念头的生灭你会看得清清楚楚,你会发现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有一段明显的距离,你用无我的观念想象消融自己,使自己成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你会发现念头没有了,而心里思想却一清二楚,原来念头和思想并不总是一回事。
                你还会发现以前的爱憎现在没有了。如果你努力地想憎恨的事情,你会突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紧接着就产生“我”这个念头,随后就产生相对立的“他”这个念头,接下来就会产生“好”与“坏”,“喜欢”与“厌恶”等等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随后你会盯着具体的事情浮想联翩,你很快就重新有了身体的感觉。
                无相:这个名词牵涉到他心通。有的人在心里不停地说话,天耳通的人立刻就能听到。有的人在心里想但口里不说,比如他想大海,天眼通的人立刻就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大海的形象。因此,相是指相想。当你证入念头不起的状态时,因为没有了心力,你的思想不再产生相,这样他心通的人就看不到你心里在想啥,这就是无相,无相说明一个人已经证入了如来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心通其实是天眼通和天耳通的综合,并没有一个什么他心通,只是他心通很重要,所以单列出来自成一通。
                无我: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是外道的断灭见。心动之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当你用无我的思想你就会立刻又证入没有念头的状态,因此,无我是如来藏的特点,并不是真的什么也没有了。佛陀在尼连禅河对外道说:我们佛教说的无我是真我,真我是无我的。证入无我,你还会发现山河大地皆是自己,并没有一个境外之心,再也没有了心物的对立。
                无念:无念并不是没有思想了,而是没有念头,因为念头和思想并不总是一回事。念头是在心动以后才产生的。念头包括相互对立的各种分别念以及连续不断的想象。
                心动:心动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看见喜欢的东西后所产生的那种喜欢的情绪,而是从心的本来状态进入分别状态时的一种执着的心力,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动的感觉。如果没有心动,就绝对不会有分别执着的念头产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心动就绝不会有我和他,喜欢和厌恶等等对立的念头,当然更不会有相续不断的想象,比如不会因为别人骂你一下你就生气一下午,心里骂一下午。心动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状态,是凡圣的分界点。


                25楼2016-01-23 10:29
                收起回复
                  2025-10-07 12:59: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啊,都是经典!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6-02-05 19:07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28楼2016-08-20 20:00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3-25 09:14
                      收起回复
                        打坐时,过一会身体就弯了,这时是不去管,还是挺直?
                        老师:咱们以前说过的,就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理论,心物是一体的,当你的思维处于哪种状态的时候,你的心就一定会处于那种状态。也就是说,现在你的思维处于这种状态,也就是处于一种细昏沉,那么身体它会自然地处于与细昏沉相对应的状态,它会慢慢的弯下去。那么你怎样让身体重新正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现在你直接去调整身体的话,那么你就用的是一种作意,也就是你出了一个念头:你要调整身体。你这样作意的调整,这样行不行?这样也行。当然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当你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你要注意到你现在起心动念,是起了这个念头。起了这个念头之后,你要注意保持一个原则,就是相动而心不动。也就是说,你让身体慢慢的正直,越慢越好,用柔软心一点一点的,慢慢的正直,仔细的观察着身体正直的一举一动,在这个过程中柔软心始终保持着,专注始终保持着,也就是柔软的专注,这样去正直也可以。另一种情况是,你干脆就不用动,你就这样在思维上下功夫,你刚才怎样观察的,你可以还按刚才的方法去做,或者你另外设置一种观察方法能尽快的形成专注。当这个专注逐渐形成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调整,你不用去管它,因为身体这种物质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你不用去管这种错觉,不用在错觉上下功夫,你只需要在心上下功夫就行。心达到某种状态,物质的状态一定会出现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对应的境界,二者是一体的。所以这个就是,看一下用哪种方法你觉得比较合适,你就用哪种方法。
                        打坐时是腰直还是去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去解决。第一种方法就是你直接把它直起来,另一种就是等待思维调整到一定状态后身体自己调整。那么前一种方法把握的要点就是,相变而心不变,也就是说,你首先觉察到腰是弯下来的。那么这时候第一是你觉察到,第二你开始起念,起念说你要让腰直起来。然后你就用柔软心慢慢的,慢慢的直,用柔软心专注的去直,慢慢就是专注的意思,专注的去直,观察这个身体挺直的很微细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微细的变化。而不要一下子直起来,那样就不叫做心不变了,那叫心变,心就出现了一种刚强心。所以要保持相变心不变,就是身体这种境界在变,但心始终不变,心始终保持一种柔软、专注,用这种方法慢慢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让它直起来,这样就可以。那么另外那种方法就是咱们刚才谈的,你根本就不用管身体。身体是一种错觉,你只需要在思维上下功夫就行。思维专注之后,身体这种物质境界,因为心物一体的原因,身体自然而然的非常的挺拔,它逐渐逐渐身体自然而然的想挺拔起来的,非常有力,头向上有一种顶的那种力量,然后身体稍稍前倾。它会自然而然的处于这样的标准的姿势。
                        所以说打坐,真正标准的姿势不是造作来的,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思维达到一定状态,会自然形成与那种状态对应的物质的状态。思维的状态和物质的状态是一一对应的。


                        31楼2017-04-02 11:32
                        回复
                          观心的重要性
                          为什么观心是直达电梯?佛陀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 ?因为禅定是盯着一个念头,是住着在这个念头上,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死沉沉的住着。但是,许多人在打破这种住着的时候,因为外缘太过突然,禅定下比较柔弱的心受到这个惊吓,他会一下子不可遏止的进入一种有对待的空境,但因为这时候还有对待在,还是有所缘的,还是执着心在其作用,所以还不是开悟,但是,因为他住于空,念头同样不会出现,他会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空的觉受,所以他会误认为是开悟了。
                          这种例子非常多,许多人还是很杰出的禅修者。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开悟,所以他们不见诸佛境界,因而只能往生到天道,比如到弥勒内院去。一切阿罗汉都是这样住于空境的,不见诸佛境界。对于这些人,佛陀在《大宝积经》上明确的说,这些人最终都要回向大乘菩提心,然后才能成佛。怎样回向?当然是观无我了。他们到弥勒那里干什么?当然是听弥勒给他们讲怎样与大悲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因此弥勒又称慈氏,以慈悲为本 。
                          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心的确是佛陀教我们的直通车,而禅定最终还是要乘坐这个电梯才能登上楼顶的。
                          下面我们专门分析住于深禅定的人为什么在突然的外缘到来时,没能开悟,而是仅仅证入了一个有对待的空境。禅定时的心是很柔细的,是很柔弱的,这时候如果外缘过分突然、过分剧烈,会逼迫他立刻做出反应,他会因此受到惊吓,一下子不知所措,处于一种大脑空白无思维的状态。这一点那些正在专心做事情,突然受到惊吓的人都有体会 。
                          因此,通过禅定来开悟的人,一定要有合适的外缘 ,这个外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这个外缘虽然比较突然,但一定不强烈,因而不会形成一种逼迫的力量,不会逼迫你必须瞬间作出反应。这样,你不会急于作出反应,你会获得一个反观自心的机会,这也是观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所缘的,所以你此时可以不去缘那个外缘,这样真心就赤裸裸的显露。这时候你往往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去应对外缘的心,但是因为不紧迫,所以你发现自己此时无法对那个外缘作出立刻的反应。当你经过一番努力,重新出来时,你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分别执着识,而分别执着识的出现表明你刚才是在如来藏中。
                          假若你没有发现分别执着识出现,那说明你还没有开悟,这是一个硬指标,任何人都不例外。看见桃花,以及佛陀的看见流星,这些外缘都具备这个特点。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外缘,虽然禅定功夫非常了得,最终也无法开悟。因此,佛陀没有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而是告诉我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观心,是一个直达如来藏的非常稳妥的捷径。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7-04-11 21:04
                          回复
                            观心的重要性
                            为什么观心是直达电梯?佛陀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 ?因为禅定是盯着一个念头,是住着在这个念头上,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死沉沉的住着。但是,许多人在打破这种住着的时候,因为外缘太过突然,禅定下比较柔弱的心受到这个惊吓,他会一下子不可遏止的进入一种有对待的空境,但因为这时候还有对待在,还是有所缘的,还是执着心在其作用,所以还不是开悟,但是,因为他住于空,念头同样不会出现,他会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空的觉受,所以他会误认为是开悟了。
                            这种例子非常多,许多人还是很杰出的禅修者。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开悟,所以他们不见诸佛境界,因而只能往生到天道,比如到弥勒内院去。一切阿罗汉都是这样住于空境的,不见诸佛境界。对于这些人,佛陀在《大宝积经》上明确的说,这些人最终都要回向大乘菩提心,然后才能成佛。怎样回向?当然是观无我了。他们到弥勒那里干什么?当然是听弥勒给他们讲怎样与大悲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因此弥勒又称慈氏,以慈悲为本 。
                            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心的确是佛陀教我们的直通车,而禅定最终还是要乘坐这个电梯才能登上楼顶的。
                            下面我们专门分析住于深禅定的人为什么在突然的外缘到来时,没能开悟,而是仅仅证入了一个有对待的空境。禅定时的心是很柔细的,是很柔弱的,这时候如果外缘过分突然、过分剧烈,会逼迫他立刻做出反应,他会因此受到惊吓,一下子不知所措,处于一种大脑空白无思维的状态。这一点那些正在专心做事情,突然受到惊吓的人都有体会 。
                            因此,通过禅定来开悟的人,一定要有合适的外缘 ,这个外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这个外缘虽然比较突然,但一定不强烈,因而不会形成一种逼迫的力量,不会逼迫你必须瞬间作出反应。这样,你不会急于作出反应,你会获得一个反观自心的机会,这也是观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所缘的,所以你此时可以不去缘那个外缘,这样真心就赤裸裸的显露。这时候你往往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去应对外缘的心,但是因为不紧迫,所以你发现自己此时无法对那个外缘作出立刻的反应。当你经过一番努力,重新出来时,你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分别执着识,而分别执着识的出现表明你刚才是在如来藏中。
                            假若你没有发现分别执着识出现,那说明你还没有开悟,这是一个硬指标,任何人都不例外。看见桃花,以及佛陀的看见流星,这些外缘都具备这个特点。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外缘,虽然禅定功夫非常了得,最终也无法开悟。因此,佛陀没有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而是告诉我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观心,是一个直达如来藏的非常稳妥的捷径。


                            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7-04-12 07:30
                            回复
                              2025-10-07 12:5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睡功有两种入手方法,一是直接观心入手,二是间接观心入手。直接观心就是完全住于警觉心;间接观心是设置一个容易培养走神的所缘,利用觉知心不断地把走神的念头拉回原来的所缘上。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住于警觉心,不同点就是直接观心可能会住与思维本体开悟。所以以下直接观心和间接观心就不分开来谈,统称为观心。
                              上座观心,会有三种可能性结果:观得住,入定或开悟;稍微观得住,得到一个清明静;观不住,得到一个昏沉静(昏沉本身也是一种静)。
                              静是打瞌睡的前提。 随后, 清明静无法持久,也许会经过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然后逐渐也转向昏沉静,因为昏沉是有层次的,随着昏沉的加剧,又开始向细昏沉转变,在完全进入细昏沉之前,会经历一个界面,这个界面主要考察的就是觉知心
                              如果之前观得稍好的,可以提起觉知心,这个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定点,仔细觉知每一个念头,任何一个念头没有觉知到,跟着念头走了,在失去觉知的一瞬间,昏沉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头会马上点一下,这里就是界面处,在这里要反复提起觉知,抓住昏沉的念头,这是个过程,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可能会伴有烦的产生,这里就要明确,任何的变化都是念头的变现。
                              比如,点头,再抬起头这个动作,也是无数个念头组成的,所以,不要急于抬起头,慢慢的,慢慢的,尽量慢的抬起头,仔细的观察抬头的过程,你会发现这个抬起头的过程是有无数个片段组成的,每一个片段由一个念头指挥,整个抬头的过程是“一节一节”构成的,随着觉知的加强和心的柔软,你观察到的片段也就越细越短暂,数量越多


                              34楼2017-07-14 06: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