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5-08-17 作者:钱滢瓅 来源:新民晚报
昨天,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的李力加教授带来了3个学生的故事。
学美术非我本愿
学生A:我的生活从来都是很平稳的,从来没有过什么“艺术的灵感”“美的感受”。但这种生活有一天被打破了,父亲在那天下午把我从初中的教室里叫出来,给了我铅笔和橡皮。我们来到一所有美术特长班的学校,那就是我后来就读的高中。
学生B:说实话,学美术并非出自我的本愿,老师觉得我考本科没啥希望,劝我改学艺术类,我的确不负他们所望,考上了。我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学生C: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高二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美术会成为我的专业,并将影响我的一生。选择画画,只是帮助我轻松上二本的捷径。
借艺术跳板上大学
这是美术学师范专业3个大三学生的“真情告白”。李力加教授在北京、浙江、山东等地的5所不同类型的学校里开展了调查,情况惊人地相似——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竟不爱画画。李教授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报考这个专业的功利性很强。有的学生看中的是将来做老师的待遇,有的则是家长的意愿,还有的学生是借艺术做跳板,考上大学。
一窝蜂办美术专业
“现在全国许多高校‘疯’开美术专业,也导致了考生水平的良莠不齐。”李教授指出。因为艺术类专业的考分较低,每年高考前,总有一些同学“半路出家”改学艺术。有个女同学原本是体育特长生,上了高中以后个子不长了,老师劝她改学美术,结果,她“突击”了半个月,竟也考上了。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美术专业大学本科生中,有这样经历的人为数很普遍,扩招下的‘艺术高考’,给各个高校带来的是这样的现实——许多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到了毕业那天也没搞明白美术教育的含义。”李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美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