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85,569贴子:19,990,061

回复:【知识】关于作词的音韵格律等浅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例如,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的三、四、八句是"6-7-7"式,而后来的是"5-5-5"式。这与现代人唱京剧很相似,如京剧《盗御马》,袁世海唱"蹑足潜踪朝前往"。袭盛戎唱"我趁着月无光大胆地前闯"。同是二黄摇板,腔调也类似,但字数不相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14-12-18 00:28
回复
    到第二阶段,由于要按照曲谱填写歌词,所以要求很严格,不能随意增减字数。总之,词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俚俗到文雅,从曲调甚少,到曲调繁多,从格律不严到格律定型化的过程。到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词谱》,共计有826调,2306体,最少的14字,最多的240字。后人写词则要完全按照其固定模式、字数长短、声韵平仄去填写,所以称为填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5楼2014-12-18 00:29
    回复
      2025-11-06 16:04: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词的历史基本上完了,这帖子大头也主要是词。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晚安几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6楼2014-12-18 00:35
      回复
        顶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7楼2014-12-18 20:09
        收起回复
          啦啦啦,楼主又来更贴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9楼2014-12-19 23:36
          收起回复
            词的体制特点
            ①词调和词题:简单地说,词调是写词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标上某一调,表明用某一段音乐演唱,词调就是这一段音乐的名称。例如《渔歌子》、《江城子》、《摸鱼儿》、《浪淘沙》、《西江月》、《水调歌头》等每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这些词调本来都有乐曲,但由于古代记写音乐歌谱的水平太低,所以大多失传,仅存词牌而已,正如同《诗经》就有几篇只有题目一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14-12-19 23:37
            回复
              郑樵《通志》总序云: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名。……至后汉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已。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晋宝,《鹿鸣》一篇又无传。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1楼2014-12-19 23:39
              回复
                可见诗本来是有声的语言,后来则仅能诵读而已,成了无声的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14-12-19 23:42
                回复
                  2025-11-06 15:5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词调有一定的格律,这种格律也可以当作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和悦婉转,有的重在写景叙事、抒情,这些是词的音乐性的表现。
                  其次,词调与词题最初又有联系,因为词牌最初就是词的题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楼2014-12-19 23:43
                  回复
                    例如温庭筠《更漏子》四首,主要是写夜景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楼2014-12-19 23:43
                    回复
                      这里引其中两首
                      其一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寒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其二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防滴到明。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14-12-19 23:45
                      回复
                          正因为词的初起阶段,往往词牌就是词题,所以刘师培《论文杂记》中说:
                          唐人之词多缘题生咏:如填《临江仙》之调者,皆咏水仙;填《女冠子》之调者,皆咏道情;填《河渎神》之调者,皆咏祟祠;填《巫山一段云》之调者,皆咏巫峡,以调为题,此固五代之遗法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楼2014-12-19 23:46
                        回复
                          当词调与词的内容分离之后,于是人们填词的时候,另加词题,或者加上小序。仍以《更漏子》为例,宋代晏殊也有二首:其一为《更漏子·佳人》,描写女性;其二为《更漏子·早春》,描写早春景色,都与夜景无关。
                          象上述这种标明题旨的为大多数,如:"别忘""春思""踏青""早行""咏梅""端午""上元""怀人""留别"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14-12-19 23:47
                          回复
                            综上所述,词调最初与词题有联系,到后来以声填词时则仅仅是根据现有的乐曲,于是词调与词题就分了家,如要表达词的内容,只好再另加题目,甚至加上小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14-12-19 23:48
                            回复
                              2025-11-06 15:52: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词调数量虽然有800多个,但常用的不过一百个,最长见的只有30-50个,可参考《宋词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0楼2014-12-19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