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云崖水暖
山风轻轻掠过额际。他和三多并肩坐在山坡上,苍翠的山峦,静谧而悠远的天际,印象里画面的色调还有些昏黄,他开口,含笑说,“山里的黄昏,容易让人想起旧事。”
无独有偶,在此之前,有另一个人曾站在如洗的碧空下,对一个年轻的士兵郑重说,“记得,你们每一个人,我都不会忘记。”草原上荒烟蔓草,彼时他的声音少有的柔和温文,象是在说给另一个自己听。
他对将并肩浴血的同袍这样期冀,随时随地,一生。
他对曾寝食同步的光阴这样回味,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全剧里最文艺腔的两段台词,就这样被这两个刚毅铁血的男子,不经意地说了出来,还说得如此自然从容,丝毫不觉生硬做作。
也只有那样性情且有儒将之风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来。不用说袁朗的睿智和深邃,就算是声音粗嘎,会决然骂出“我靠、孬兵”的老七,也听苏联军歌挂“士兵平时即战时”的匾额。也许这才是铁血军魂应有的质地,在坚硬的线条下,藏着最柔软的某处内在,摊开粗糙的手掌,就能够触碰到温热的掌心。
那天读戴安澜将军生平,资料中说他在泰缅边区突围时肺部中弹后伤口溃烂,于茅邦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许国时年仅37岁。由于缅境内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沿途所经之处,军民无不肃然缅之。那一瞬心痛不已,想百代之后不知还有几人记得那一具辗转归来的躯体从容赴死的荣光和客死异乡的落寞?
当然落寞。纵然将军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一个人寂寂来去,总是孤独的。突然想起士兵突击,倘若注定要战死疆场,他们会选择谁一同上路?
是的,假如,这是一道单选,在蹈死的命运面前,只准许选择一个同伴,并肩战斗,胼手胝足。这个人,会是谁?
这样的选择,很难。我想,这是朋友、兄弟和知己的区别。
朋友,是面对召唤,会毫不犹豫伸出手来的那个。也是你面对死地,绝不忍让他涉足的那个。
兄弟,是无需招呼,甘愿与你共同进退的那个,也是你身临绝境,宁愿一身当之也要他无碍的那个。
知己,是平素无声无息相交如水,有一天却可以站在身侧,一同刀里滚着血里爬着,你却无需解释,更无须愧疚的那个。
朋友因为情谊会阻止你去死,兄弟因为义气会代你去死,只有知己,是因为懂得而与你选择相同的道路,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和你并肩而立的一种形式。
史今太温厚,六一太耿直,三多太纯良,菜刀太忠正,吴哲太敏锐,他们都很好,都是很好很好的兄弟。可是只有他和他拥有同样的高度,只有他和他不需要寝食同步不需要朝夕共处,只那么一眼,便把对方看穿。
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对高城而言,那个选择只能是袁朗,对袁朗而言,那个人只能是高城。
尽管在全剧里,他们的相遇只有那么寥寥几次,可我一直疑心,在二斤和舍命之前,他们已经交谈过无数次了,也许是你讥我讽的对嘲,也许是当面锣对面鼓的争执,也许是语重心长地深谈,也许是相见恨晚的长叙,总之,还有谁能比年少轻狂的人更明白黄昏里的那些旧事呢?还有谁能比想要常相守的人更懂得不抛弃也不放弃呢?
钢七连和A大队的兄弟们,是他们各自沉甸甸的背负,是他们纳入骨血的担当。如果可以,他们会以身来殉这份荣耀也是责任。可是在千军万马之中,能从斜刺里杀出来站在身侧,在烽火之中彼此相视而笑,相互唱和的那个人——不是史今六一三多菜刀或者锄头,只能是他与他。
背叛了七连的成才,被袁朗百般考验。
在老A迷失的三多,在连长那里找回了方向。
因为他们真正在意的,重视的,尊崇的,固守的,别无二致。
我甚至觉得,袁朗比任何人都懂得钢七连的荣誉,懂得高城刻进骨子里的那份骄傲和自尊。而他只不过把相似的东西掩藏得更深。
所谓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很喜欢北宋那个朝代,一度幻想把他们放到千年之前的模样。老七刚正,就在韩琦帐下吧,袁朗妖孽,也许是西夏异族。于是青鬃马上、三军阵前,旌旗蔽日、剑气如虹,一面是各为其主的对立,一面是倾盖如故的暗许。一面是各自的故国家山,一面是同样的壮怀肝胆。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击楫中流、岸骨如霜。那时节,刚刚好,他们还赶得上好水川和定川寨。
那又该是怎样一个大开大阖的故事呢?在宋夏之间波澜起伏的历史钩沉里,添一缕别样的颜色,深沉幽远。
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把它演绎出来,无论是敌是友,亦敌亦友,只是想看那两人如何在青山白浪万重千叠中并辔而立,谈笑间,生死付。
无论如何,江湖有侠骨如此,世间才不再寂寞。
作者: 沧海不惊 2008-4-6 21:53 回复此发言
-------------------------------------
珍惜,我替你帖了
山风轻轻掠过额际。他和三多并肩坐在山坡上,苍翠的山峦,静谧而悠远的天际,印象里画面的色调还有些昏黄,他开口,含笑说,“山里的黄昏,容易让人想起旧事。”
无独有偶,在此之前,有另一个人曾站在如洗的碧空下,对一个年轻的士兵郑重说,“记得,你们每一个人,我都不会忘记。”草原上荒烟蔓草,彼时他的声音少有的柔和温文,象是在说给另一个自己听。
他对将并肩浴血的同袍这样期冀,随时随地,一生。
他对曾寝食同步的光阴这样回味,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全剧里最文艺腔的两段台词,就这样被这两个刚毅铁血的男子,不经意地说了出来,还说得如此自然从容,丝毫不觉生硬做作。
也只有那样性情且有儒将之风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来。不用说袁朗的睿智和深邃,就算是声音粗嘎,会决然骂出“我靠、孬兵”的老七,也听苏联军歌挂“士兵平时即战时”的匾额。也许这才是铁血军魂应有的质地,在坚硬的线条下,藏着最柔软的某处内在,摊开粗糙的手掌,就能够触碰到温热的掌心。
那天读戴安澜将军生平,资料中说他在泰缅边区突围时肺部中弹后伤口溃烂,于茅邦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许国时年仅37岁。由于缅境内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沿途所经之处,军民无不肃然缅之。那一瞬心痛不已,想百代之后不知还有几人记得那一具辗转归来的躯体从容赴死的荣光和客死异乡的落寞?
当然落寞。纵然将军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一个人寂寂来去,总是孤独的。突然想起士兵突击,倘若注定要战死疆场,他们会选择谁一同上路?
是的,假如,这是一道单选,在蹈死的命运面前,只准许选择一个同伴,并肩战斗,胼手胝足。这个人,会是谁?
这样的选择,很难。我想,这是朋友、兄弟和知己的区别。
朋友,是面对召唤,会毫不犹豫伸出手来的那个。也是你面对死地,绝不忍让他涉足的那个。
兄弟,是无需招呼,甘愿与你共同进退的那个,也是你身临绝境,宁愿一身当之也要他无碍的那个。
知己,是平素无声无息相交如水,有一天却可以站在身侧,一同刀里滚着血里爬着,你却无需解释,更无须愧疚的那个。
朋友因为情谊会阻止你去死,兄弟因为义气会代你去死,只有知己,是因为懂得而与你选择相同的道路,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和你并肩而立的一种形式。
史今太温厚,六一太耿直,三多太纯良,菜刀太忠正,吴哲太敏锐,他们都很好,都是很好很好的兄弟。可是只有他和他拥有同样的高度,只有他和他不需要寝食同步不需要朝夕共处,只那么一眼,便把对方看穿。
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对高城而言,那个选择只能是袁朗,对袁朗而言,那个人只能是高城。
尽管在全剧里,他们的相遇只有那么寥寥几次,可我一直疑心,在二斤和舍命之前,他们已经交谈过无数次了,也许是你讥我讽的对嘲,也许是当面锣对面鼓的争执,也许是语重心长地深谈,也许是相见恨晚的长叙,总之,还有谁能比年少轻狂的人更明白黄昏里的那些旧事呢?还有谁能比想要常相守的人更懂得不抛弃也不放弃呢?
钢七连和A大队的兄弟们,是他们各自沉甸甸的背负,是他们纳入骨血的担当。如果可以,他们会以身来殉这份荣耀也是责任。可是在千军万马之中,能从斜刺里杀出来站在身侧,在烽火之中彼此相视而笑,相互唱和的那个人——不是史今六一三多菜刀或者锄头,只能是他与他。
背叛了七连的成才,被袁朗百般考验。
在老A迷失的三多,在连长那里找回了方向。
因为他们真正在意的,重视的,尊崇的,固守的,别无二致。
我甚至觉得,袁朗比任何人都懂得钢七连的荣誉,懂得高城刻进骨子里的那份骄傲和自尊。而他只不过把相似的东西掩藏得更深。
所谓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很喜欢北宋那个朝代,一度幻想把他们放到千年之前的模样。老七刚正,就在韩琦帐下吧,袁朗妖孽,也许是西夏异族。于是青鬃马上、三军阵前,旌旗蔽日、剑气如虹,一面是各为其主的对立,一面是倾盖如故的暗许。一面是各自的故国家山,一面是同样的壮怀肝胆。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击楫中流、岸骨如霜。那时节,刚刚好,他们还赶得上好水川和定川寨。
那又该是怎样一个大开大阖的故事呢?在宋夏之间波澜起伏的历史钩沉里,添一缕别样的颜色,深沉幽远。
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把它演绎出来,无论是敌是友,亦敌亦友,只是想看那两人如何在青山白浪万重千叠中并辔而立,谈笑间,生死付。
无论如何,江湖有侠骨如此,世间才不再寂寞。
作者: 沧海不惊 2008-4-6 21:53 回复此发言
-------------------------------------
珍惜,我替你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