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的乏,八点半时屋子还沉在暗黑里,四个人排着躺在四米五的大连铺里,各自收紧梦的尾巴。我先抗了懒,爬下床,厚重的满间帘子外,阳光绚烂的掀眼皮。
洗漱完一边收拾书包一边等她仨。
着急上班再晚,慌了秩序,仨人没功夫剪包锤决定卫生间的顺序,齐齐贴在浴室的柜镜前,拍水铺粉,描线走唇。
出门晚了,决意不在中途进图书馆打扰静谧。
落座在西门大厅藤椅里,词根后缀过了一遍,便抿着劲儿扎在柴静的《看见》里。
除去零星听到和读到的碎文章,已经是第三遍了。
莫名的,还是读不透,如霜结过的红果子,吃一口,香里裹甜,甜里溢酸,再品品,舌尖又有了涩,于是一口口惊喜地吃尝品咂。
前个月,柴静在自费的雾霾宣讲片里,挑醒了一国人的热忱,各种热评高议如尘上嚣,此起彼扬。
隔段日子,渐渐滞落无声,一个曾经的媒体人一样遭逢着媒体效应。
莫名,我在宣传片里看见别的东西:
柴静讲中国城市化发展,举自己家例子,给看了妈妈分的单位房,门前的人字路,还有自己的小卧室……
然后镜头切给柴静父母,他俩盘腿坐在听众堆里,盯着讲播台,安静认真。
画面比那些被访者,好看多了。
这一段,被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两位老人祥和严肃,也许跟随着女儿的讲演忧心着空气,或者跟随着空气忧心着女儿,和女儿的女儿……
然而就在那片平静里,我能确定,他们的头顶正晕闪着一环无冕加冠的光,隐隐若现,环弧柔和,堇圣无瑕。
那是柴静,不,是一个女儿给予他们的,无上赠誉。
没有缘由的,心热眼酸。
这种感觉的上一次,是大学一节计算机软件课。
外聘的老师,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课程任务,结课的时候,趁着时间,集中播放了一场名叫《我的奋斗》的演讲视频,那是第一次,知道罗永浩。
机灵睿智,幽默犀利的风格博得了满堂彩,当抖开所有包袱,歇了众人喝彩后他开始严肃一点。
他说,年迈的老母亲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竟然被一些人热爱着,接着又打趣,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就是上春晚也在所不惜……
观众继续哄笑着,等笑声都落了,他接着说,母亲就在演讲厅的三楼,让老太太给大家打个招呼。
然后摄像机给了三楼某个窗口一个远镜头:单薄的人形剪影一手扶窗,一手冲着人丛摇晃。
人群里抬出一声声敬重和荣耀。
那天下课,我冲到图书馆,奋奋地在日记里写:我要这样的光荣。
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壤里,注定默默无名的父母们,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或家族的荣耀根植在儿女身上,不管说出来与不说出来,他们都虔在心里最底处,殷殷期冀着下一辈的光鲜亮丽。
事出多歧,很多儿女走着走着就走出了父母的视线。
自己在生活里磕磕碰碰兜兜转转,最后无力地拐进上一代的命运车辙里,娶妻生子,沿承期冀,最后把父母那未终了的寄托,遗传下来,转寄给自己的儿女。
一辈辈,光荣与梦想就这样接力着往下递。
洗漱完一边收拾书包一边等她仨。
着急上班再晚,慌了秩序,仨人没功夫剪包锤决定卫生间的顺序,齐齐贴在浴室的柜镜前,拍水铺粉,描线走唇。
出门晚了,决意不在中途进图书馆打扰静谧。
落座在西门大厅藤椅里,词根后缀过了一遍,便抿着劲儿扎在柴静的《看见》里。
除去零星听到和读到的碎文章,已经是第三遍了。
莫名的,还是读不透,如霜结过的红果子,吃一口,香里裹甜,甜里溢酸,再品品,舌尖又有了涩,于是一口口惊喜地吃尝品咂。
前个月,柴静在自费的雾霾宣讲片里,挑醒了一国人的热忱,各种热评高议如尘上嚣,此起彼扬。
隔段日子,渐渐滞落无声,一个曾经的媒体人一样遭逢着媒体效应。
莫名,我在宣传片里看见别的东西:
柴静讲中国城市化发展,举自己家例子,给看了妈妈分的单位房,门前的人字路,还有自己的小卧室……
然后镜头切给柴静父母,他俩盘腿坐在听众堆里,盯着讲播台,安静认真。
画面比那些被访者,好看多了。
这一段,被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两位老人祥和严肃,也许跟随着女儿的讲演忧心着空气,或者跟随着空气忧心着女儿,和女儿的女儿……
然而就在那片平静里,我能确定,他们的头顶正晕闪着一环无冕加冠的光,隐隐若现,环弧柔和,堇圣无瑕。
那是柴静,不,是一个女儿给予他们的,无上赠誉。
没有缘由的,心热眼酸。
这种感觉的上一次,是大学一节计算机软件课。
外聘的老师,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课程任务,结课的时候,趁着时间,集中播放了一场名叫《我的奋斗》的演讲视频,那是第一次,知道罗永浩。
机灵睿智,幽默犀利的风格博得了满堂彩,当抖开所有包袱,歇了众人喝彩后他开始严肃一点。
他说,年迈的老母亲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竟然被一些人热爱着,接着又打趣,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就是上春晚也在所不惜……
观众继续哄笑着,等笑声都落了,他接着说,母亲就在演讲厅的三楼,让老太太给大家打个招呼。
然后摄像机给了三楼某个窗口一个远镜头:单薄的人形剪影一手扶窗,一手冲着人丛摇晃。
人群里抬出一声声敬重和荣耀。
那天下课,我冲到图书馆,奋奋地在日记里写:我要这样的光荣。
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壤里,注定默默无名的父母们,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或家族的荣耀根植在儿女身上,不管说出来与不说出来,他们都虔在心里最底处,殷殷期冀着下一辈的光鲜亮丽。
事出多歧,很多儿女走着走着就走出了父母的视线。
自己在生活里磕磕碰碰兜兜转转,最后无力地拐进上一代的命运车辙里,娶妻生子,沿承期冀,最后把父母那未终了的寄托,遗传下来,转寄给自己的儿女。
一辈辈,光荣与梦想就这样接力着往下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