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粽子吧 关注:99,042贴子:20,051,249
  • 7回复贴,共1

【楼外楼】一种物理文化的视角及邓稼先在流体力学方面的贡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5-14 20:07回复
    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便始终盘桓在我脑海里。大约两三岁时,我对生物学便产生了一种非同一般的兴趣。我看见,每一个物种,其总体行为组成的图景都可以说是线形的,秩序严整。把这个图景抽象一下,用图线描绘出来,得到的是什么?怎样用一种更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图象的总体特征呢? 
     换到人类社会,呈现的则是一种非线形关系,更确切地说,可以用“从终极向多元化”来描述。同样把这种图景抽象一下,所得的图象又怎样描述呢?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那个时候,数学在我的眼里不过是1+1=2,-1-1=-2,我看不见数学在这里有着多么深刻的含义与灵性之美。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直向更深的方向钻研。起初与生物学的激情一刻过后,我遭遇了一场生死劫难。在生死之间,我邂逅了历史科学。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反思过,并痛苦过,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血脉中潜藏的深刻的灵性,那一刻似乎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深深的痛苦中,我曾经欣喜若狂:我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黄土支撑起来的历史,是母亲,是泪水,是我们一切非理性情结的积淀。母亲的大悲悯、大胸怀,和她无私的母爱与女性思维,使她拥有秩序从混沌中重建,至少是把秩序控制在混沌边缘的信心。在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下,中国社会的总体行为有了与其他社会本质的不同。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了社会科学的缺憾。我无法建立起一个合适的模型,同时我也隐约地感觉到,平常的语言已经无法用于这样的描述了。就在这时,我遇见了我心中真正的女神——物理学,我深爱着的她。 
     然而,美丽的精灵啊,在你向我透露这炼狱的诗篇之时,可曾想过,你已在冥冥之中,将我今生的全部欢乐与悲哀注定?纵使今生已随风飘逝,我也将忆起,我也曾深深地爱着记忆中的那份悲哀…… 
     和许多人一样,我最早学习的一部分是牛顿经典力学。接触了不久,我便产生了一种奇怪的预感。她的缺陷,在于她太明晰了。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中,我已经学会了把握复杂,并对复杂产生了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牛顿经典力学的明晰,不禁使我联想到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声音。其主要思想是,理解不了的,就当它不存在,并盲目乐观,相信凭劳动,凭物质文明,人类将无所不能。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我开始感觉,牛顿经典力学一个意义重大的缺憾,必将构建出另一重物理学的更高级形式的框架。 
     
    后来我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我最初的预感是正确的。相对论、量子论,无不以各自绝对狂热的灵性与杀伤力,灼烧着我尚年少的心灵。 
     量子力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基于一个理论,没有它,就没有量子力学,也没有我们夜夜入梦重拾回的伊甸园。它就是不确定性原理,那充满异域风情的海边天才的灵光一现。不确定性原理描述了原子尺度内的涨落,在一个微观的世界里,它显示出了复杂的魅力。对于微观的东西,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关注,甚至超过绝对宏观的尺度。我一直相信,多元化到了最后仍然是终极。我一直或许很可笑地认为,绝对宏观与绝对微观都是我们的能力无法企及的。然而在无法企及当中,在微观的方面,我们能做的或许更多。当多元化到了最后,物质分成了“最小”的粒子,或许对应的时空关系上,会出现与我们所想达到的那个“终极”无限接近的美妙境界?如果是一个崇尚明晰的人,他可能会选择绝对宏观方面的研究,但是,到了最后,出现的非线形关系,仍然不是单靠向上追溯终极所能够解决的。 
     在学习量子力学之前,我有意回避了一些重要内容,它们是热力学、统计物理与流体力学。我知道,我幼年时苦苦思索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邓稼先,真正的中国人。他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对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他的贡献不仅在核物理方面,流体力学也有他的贡献。曾经,我在评论他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天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土地情结的部分融为一体的物理学家的不幸,他最敏锐的物理直觉幻化为最痛苦的沉思,他最热切的爱恋幻化为最深沉的呼唤……” 
     混沌边缘的秩序,奠定了他全部思想的基础。因为他,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似乎一切的答案都不叫答案。我会一直思索下去。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正是在这种有序与混沌的边缘挣扎着的一个个性化的特例——这样说或许并不确切。这种控制社会秩序的智慧,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然而,它忽略了一项基本内容。现代机械文明的冲击,已使中国的社会秩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或许,人类的历史只是一个跳不出的怪圈? 
     是顺其自然,走向混沌,还是徒劳地将秩序控制在混沌边缘? 
     邓稼先对流体力学的研究,据我分析,应该是为了地下核爆炸所需。但是,在特定的思想基础之下,这美丽的理论却透着深深的痛苦与无奈。 
     唯一的呼唤:科学,中国人! 

    物理圣殿的贞女 2006/8/13


    2楼2008-05-14 20:11
    回复
      2025-08-28 14:50: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何作休说了:人类无需敬畏自然


      4楼2008-05-14 20:46
      回复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12期 
         陈学忠 
         对四川地区自180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以及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自18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16年,最长为34年,最短为3年,时间间隔在23年以下的占83%.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1年,最长为19年,最短为3年.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发生的7次7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中国大陆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巨大地震.从1976年以来四川地区已经26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新疆交界发生了8.1级巨大地震,很可能指示在未来1~2年内,四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5楼2008-05-15 08:05
        回复
          未来一周内中国华中,华北一带降雨增多 
           
          震后防洪工作要做好准备~另外我看了西安地区观测到的地震云,目标方向不是四川,应该在北纬1~3附近~经度~由于风向一些偏差应该在东经100~104左右,也就是马六甲海峡,新加坡一带一星期内将会发生6级以上地震~我在地震吧发过可是被删了,我只想说这次预报不是国内不会引发恐慌,所以别删,此次应该会引起8月初我国海南,广东一带降水增多 
           
           
           作者: 用户ID注册 2008-5-14 08:43   回复此发言


          6楼2008-05-15 09:26
          收起回复
            高楼基础安缓冲装置,再震也倒不了 
             
            在一些多地震发达国家,通过建筑物基础安装弹簧、橡胶垫等缓冲装置,有效抵消了地震产生的惯性力,避免了倒塌。在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下,特别在重点监控地区应改变房屋结构,使用轻质材料,安装缓冲装置,并以法律强制执行。但谁有此闲心呢?当地震过后又歌舞升平了! 
             

            汶川地处南北地震带的武都—马边带,北起甘肃武都南到金沙江北岸的马边,沿成都南北一线,是重要的地震带。 
             
             
             作者: 谭富英除三害 2008-5-14 17:46   回复此发言


            7楼2008-05-15 09:34
            回复
              流体力学有点难


              8楼2013-07-21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