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肋间的感动吧 关注:2贴子:628
  • 1回复贴,共1

【红楼】《曹雪芹的超前之思》 梁归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雪芹,一位两百多年前的文学家。他的思想却能穿越时空,引领后人。他是一位封建统治时期的文人,却能打破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抒写女性的赞歌。他反对封建社会女子从一而终的节烈观念,树立一个崭新的婚恋观。他以情作为人类社会最高的极致,化解人间所有的恨。曹雪芹的女性观、婚恋观是什么?他思想的超前表现在哪里? 

  《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的心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大家族兴衰的历史,还深深地融入了曹雪芹的思想。而了解《红楼梦》真正的结尾是理解曹雪芹的思想的一个关键环节,梁归智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探讨,理出了这样一个《红楼梦》结尾的轮廓: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后,抛弃了薛宝钗,而遁入空门,但他在空门里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又偶遇史湘云,与她结为夫妇。让人奇怪的是,贾宝玉一直钟情于林黛玉,为什么后来又移情别恋,与他人结合呢?而事实上,曹雪芹思想的超前也正体现在这里。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各类文学作品大多是以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女性往往处于从属位置。《红楼梦》打破了这一局面,它给女性极大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限于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如果这样理解曹雪芹,就陷入了一种狭隘的局面,曹雪芹赋予这些女儿们的智慧和才能绝不是这句话所能概括的,他甚至以极端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曹雪芹超前的婚恋观、女儿观,在《红楼梦》里很艺术的表达,使《红楼梦》这部小说也因作者思想的超前而变得与众不同,人们会惊讶于曹雪芹的智慧和哲理。事实上,曹雪芹超前的还不仅限于此,他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那个社会的要求,这一点也深深地潜伏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思想家,他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小说当中,让后人知晓。贾宝玉就是他思想的一个载体,这个人物形象不但是《红楼梦》中的另类,在整个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透过贾宝玉曹雪芹在肯定什么?敬请关注《曹雪芹的超前之思》 

  (全文) 

  主持人:到了今天都21世纪了,我们每每阅读曹雪芹《红楼梦》的时候,还不禁感叹和钦佩他思想的超前性。那么也可看出《红楼梦》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延续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超前的思想家,早在240年前就流露出了超前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的超前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体现的,我们请梁归智先生为我们演讲曹雪芹思想的超前性,大家欢迎。 

  主讲人:我们看曹雪芹的妇女观、情爱观、婚恋观,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曹雪芹的超前。咱们过去都比较赞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的爱情悲剧,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也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结局都是殉情自杀。传统的婚姻观是节烈,大家都很熟悉了,年轻时代,丈夫如果死了,那就要求女子不能再出嫁,守节,甚至要自杀。 

  而我们知道《红楼梦》原著所写的贾宝玉,是爱情婚姻三部曲,第一部是林黛玉,那是爱情。但是林黛玉眼泪还债而死,第二部是薛宝钗,那是婚姻,但是以贾宝玉“悬崖撒手,抛弃宝钗,麝月出家”结束,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到这里停止,并没有让贾宝玉在空门里边找到出路,而是要写到他又和史湘云的结合。至于说那个形式上,情节是怎么发展的,贾宝玉到底怎么当了和尚,后来怎么又是回来了,还是又怎么着,具体情节我们读者自己可以去创造想像,咱们不要拘泥于那个具体情节,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思想。要看情节演变所得出的思想的那样一个倾向。曹雪芹最后是大旨谈情,情榜证情。他肯定的是情,不是空,所以以贾宝玉出家作为最后的结局,绝对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此我们过去批判所谓色空,那就是真假《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不区分的结果。你拿后四十回贾宝玉出家来说曹雪芹的色空观念,那是完全错误的。曹雪芹不把空门作为最后的归宿,而是要以情来反这个空。就是我要肯定情的,要肯定痴的,痴就不空,痴就是有情才痴。我们还说婚恋观,前边有一个非常有象征性的情节,那就是贾宝玉维护,烧纸钱怀念同性恋人的藕官,就是十二个戏子里边有一个藕官、菂官,说这两个女戏子经常演爱情戏,就产生了感情,然后就有了同性恋的感情。后来菂官死了以后,藕官逢年过节都要烧纸钱怀念,正好在大观园里烧纸钱,被老婆子发现了,就抓住她去报告,那么贾宝玉出来维护了她,说这是我让她烧的等等。于是藕官很感激贾宝玉,贾宝玉当时问,你到底怀念什么人?看着你这好像不是一般的朋友,内情是怎么回事?当然同性恋的关系,藕官也不好说,就说你去问芳官吧。因为她很感激贾宝玉了,也不愿意隐藏这个秘密了,后来芳官就告诉了贾宝玉这一段情缘。说菂官死了以后,藕官哭得死去活来,然后又和补上来的那个演旦角的蕊官好上了,又有了一个新的同性恋人。别人就奇怪了,说你难道有了新的,就把死的给忘了不成,藕官回答说,好比男子死了妻,也是要续弦的,只是不要把那个死了的完全忘记就是多情的,说这是一番大道理。贾宝玉听了这番大道理以后,独合了自己的呆性,就合了贾宝玉的呆性。


1楼2005-09-09 11:23回复
    你看前八十回经常把贾宝玉、王熙凤并排着写,并举着写。他们两个是贯穿全书的双主角,那么曹雪芹写了女儿们这种美丽才能,王熙凤和贾探春的治家才能,林黛玉、史湘云的文学才能,平儿的平衡搞人际关系的才能,晴雯的敢于承担责任,花袭人的那样一种委曲求全,每一个女儿都是写得非常绝的。可以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几乎对女儿是有点偏爱的,甚至他的妇女观可以说有点极端的,就认为只要是女的,即使再犯了错误,再犯了罪,也是应该可以原谅的。那个根子还是你男人的问题,所以不管是秦可卿的淫丧,还是王熙凤的狠毒,你要是读得很细的话,曹雪芹还是认为她们犯的罪再大,也还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她们是女的,因为她们是受男权社会控制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和现代女权主义做一些比较,但是完全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女权主义,曹雪芹有他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他的表达方式和他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看婚恋观、女儿观、爱情观都如此超前,同时曹雪芹说这么有才能美丽的女儿,最后的命运是那么悲惨,都入了薄命司。大家知道薄命司里边不光是林黛玉是悲剧,王熙凤、薛宝钗同样都是薄命的女儿,都是值得同情的,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里边寄托了多么深的感情,对这样一种美的事物的毁灭。所以我们看整个大观园的一个大象征,就是沁芳泉,花落水流红。周汝昌先生做过一些阐释,沁芳,它就是众女儿悲剧命运的象征。曹雪芹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对妇女问题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和观察,我们实在是感到惊讶。而且我们看到现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远远不如曹雪芹的,而且后四十回的许多改动,都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你仔细读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真正的年轻的坏女子是都找不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他的妇女观有点偏激,但是这正是他的超前性,因为你不能脱离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妇女就是受压迫的,所以你看这妇女观是不是非常超前呢。 

      我们再看,贾宝玉他是哪种类的人,我们看,作者用一种非常艺术的手段表现了,那就是贾雨村提出来的正邪二气所赋的那样一个理论概念,而具体这正邪二气所赋是什么人呢?三类人,生在公侯之家就是情痴情种,生在诗书清贫之家,就是逸士高人,即使是家里边特别贫穷,读不了书,那也是奇优名倡。具体到第一类像北静王,第二类像贾宝玉或者柳湘莲,第三类像蒋玉菡。然后他举了一串的名单,正邪二气所赋之人,从许由开始等等,一直到崔莺、朝云。这里边大家注意有三个皇帝,陈后主,唐玄宗,宋徽宗,这三个皇帝都是昏君,唐玄宗前期好,后来也是因为安史之乱,那也是被否定的。宋徽宗更是亡国的,陈后主也是亡国的,景阳宫井又何人,他和两个妃子跑到井底,被人家给吊起来。曹雪芹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个皇帝归到这三类人里边,给于这么高的评价呢?咱们过去很多论文不理解,这就是你没有把握这三类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三类人都是具有诗人哲学家性质的人。我们看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够格的皇帝,却是一个非常杰出的艺术家。宋徽宗的画现在价值连城,陈后主的那个《玉树后庭花》,唐明皇那也是多才多艺,《霓裳羽衣曲》。所以我们看曹雪芹所肯定的就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这种情痴情。因为他认为真正搞艺术的人,他的感情是真的,就不可能有伪,所以曹雪芹最推崇就是情,情和痴,因为诗人就有真情,你把握了这一点你才能够理解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那样一种性格的规定性,而超越了表面的什么阶级,什么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看曹雪芹的这个情,曹雪芹把它作为一种价值的最终基础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民族,总是要有一种价值来衬托,到底你最后相信什么呀?我们知道过去,儒冠道履白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它们共同支撑这个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但是曹雪芹却认为这三种价值观念到了他那个时代,已经都出现危机了,不足以作为这个民族的价值支撑了,他要提出一种新的价值观,那就是情。他是把它上升到一种人生观的高度,但是他同时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表述,而是艺术化的表述,因此我们的哲学家、理论家,因为他们缺少艺术感悟能力,就发现不了《红楼梦》的这样一种深刻的思想。 
    


    3楼2005-09-09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