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媳妇下班过来,要一起吃个饭。我兴冲冲地领着她去了小巷鸡柳。走到门前,发现曾经排队等饭的窗口已经围了栅栏,种了菜,周围也没能找到能进去的路,不禁有些尴尬。这时老板从窗子喊,绕一圈进来,于是领着媳妇从小北门绕路,走正门进去。进去发现屋子里已经没有两年前——不,是一年半以前——的感觉,曾经精致的小屋已经成了仓库,里面堆满了餐盒、米、蔬菜,只支了两张略显黑旧的桌子。我对老板说两年多以前我是被师兄领着来的,那时候每天蹲实验室,晚上分出一人出来带餐,师兄弟几个一边吃一边聊。然而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会狠狠心,吃一顿小巷。老板也有些感慨,说那时候多热闹,窗前总是排着那么长的队,他们一忙就是几个小时。现在全都是叫外卖,虽然卖得比以前多,但感觉没以前好,每天空荡荡的,很久没有人过来吃饭了。不一会儿饭做好了,刚出锅的鸡柳还有些烫,在米饭上盖了满满地一层。经过半小时努力后,我笑着告诉老板,没吃完。走的时候,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口,有些落寞地倚靠着门墙。媳妇挽着胳膊说这家店给得量太大了,我只能笑了笑,想着,也许以后,再不会有人知道小巷鸡柳、三一三这些小店了;也许以后,关于学校的回忆都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也许以后,校园的传承怕也会像家小店一样,渐渐变老、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