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群岛吧 关注:116,411贴子:2,208,674
  • 18回复贴,共1

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照例喂度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13 23:25回复
    么,他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如何呢?
    从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看,其实否认南京大屠杀 的日本人,也只占极少比例。这中间,未成年人和教 育程度低下的阶层居多。
    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今天作为发达国家的一 员,日本人有一种“鸵鸟思维”,那就是日本是完美 的,因此主观上不愿承认日本的战争罪行。对于教育 程度较高的成年人来说,只要看一下史料,这种想法 就会不攻自破,而一些教育程度低的日本人根本不会 去看,若干年轻的日本人则不肯用心去看,“除了我 愿意相信的什么也不相信”造就了盲目的“日本愤青”。这些人甚至会在网络上和人公开辩论,以无知 为勇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2-13 23:28
    回复
      2025-11-13 12:39: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和老龄化社会中 的现代日本人,确有些人难以理解当时日军居然能做 出那样残忍的事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直躲藏在 山林中,上世纪70年代才承认日本战败,被称为“最 后一个日本兵”的小野田宽郎少尉,被从菲律宾接回 日本,他受到了日本上下的热情欢迎,但是,他表现 出的对于天皇,战争,杀戮的狂热,也让当时的日本 舆论颇为吃惊,甚至有人认为他躲藏山林时间太久, 以至于精神失常。实际上,这才是当时日本士兵的真 实面目。
      也正是由于这种反差,一些本来不相信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女性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后,会引发剧烈的反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2-13 23:29
      回复
        不忍卒读的真相
        有这样矛盾的想法,和日本可以看到的有关南京 大屠杀的材料观点截然不同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在 日本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作品之多,可以多到让一 个中国人不忍卒读,让我们没有勇气面对先人曾经遭 受的屈辱和灾难,那些文字中,曾经的日军士兵用日本民族特有的细致把这场大屠杀描述得如同在你眼前再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13 23:30
        回复
          第三类就是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作品。这里面还可 以分成两类。
          一部分是若干参加过南京作战的日军,为了否定 曾经有过的罪行进行辩解的文章。如原日军士兵吉本 荣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虚构的粉碎》、松井石 根的秘书田中正明所出版《松井大将阵中日记》等。 这些作品开脱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无法改变史 实的存在而软弱无力,如《松井大将阵中日记》里面 多有内容显示松井石根不应为南京大屠杀负责,然而,在法院审理有关人士对此的诉讼中,发现这部日 记,居然被田中修改了六百多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2-13 23:36
          回复
            这些指责可以看出多为蛮横而荒谬,而偕行社事 实上还是比较右翼的出版社。由此,也可看出日本右 翼的嚣张和有关学者的艰难。但是,看到大阪府立图 书馆开架阅览室书架上三十多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文 献,我觉得对这些日本学者的工作,是应该予以肯定 的。
            在我的调查中,大多数日本人对日军在二战中的 暴行,保持一种尽量沉默的态度。在柴岛中心时我曾 请教过日语的横山先生(他到日本前曾在我国辽宁某 县担任过政协委员)对我讲,这种沉默,其实更多表 示的是一种默认,他们期待着自己的民族逐渐忘记这 段历史,也更期望他人对这段历史的忘却。今天的日 本人不希望被和他们父辈、祖父辈犯下的罪行联系在 一起。“欠了人家的债总是不好受的,日本人普遍期望历史的债务被尽快遗忘。”显然,这和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看法正相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2-13 23:42
            回复
              不能忘却的纪念
              我所接触到的日本人,从不会主动和我说起这个 话题,仿佛这次惨案已经被遗忘在这个民族的记忆 中。即便在南京大屠杀发生70周年的日子,日本的 舆论并没有特别的反映,假如对比广岛和长崎,几乎 可以用冷淡来形容。看来,在日本人的心中,所谓值 得反思的战争伤痛,更多的还是自己体会到的部分 吧。
              可以感到,日本社会主流对南京大屠杀,是在期 望最大限度的回避和遗忘。甚至有的日本人认为中国 人也应该忘掉这段历史。
              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是永远无法接受这 种想法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2-13 23:43
              回复
                正如我一位朋友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写 道:“我终于来了。并且明白了一件事:人是有根 的。而我的根的一部分已经留在那里,留在南京大屠 杀,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只要再听到这两个词汇 就永远不会忘,我是谁,我背负着什么。什么是自己必须扛起的责任。我来了,我明白了,我是那些死难者的同胞啊。”
                犹太人知道,他们的根已经永埋奥斯威辛。而我,中国人的根,永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12-13 23:44
                回复
                  2025-11-13 12:33: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得我当年从纪念馆出来,发过一个誓,等自己 有孩子,一定要他来南京,来这里看看。后来和朋友 闲聊,提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突然非常严肃地 说,等我有了孩子,我发誓一定要领着他去南京,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看。我说,真巧,我也发过这个 誓。那一刻,我们都认真盯着对方的眼睛,我们都相 信,这个誓言都是真的。
                  前事不忘,才是后事之师。我知道,假如再和日本人谈起南京大屠杀时,我朋友的话是我最应该告诉他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12-13 23:47
                  回复
                    有的人说脚盆人早就变了性子了早不是军国主义分子那样疯狂的样子了,他们都已经"进化"了,那我只能说这些人是太不了解大倭民族的民性了。我告诉这些人,当年侵略我国的那支疯狂的蝗军,就是由一些平凡普通的农民,渔夫,猎人,手工业者以及学生组成的,他们在经过了一定的军事化训练和皇国思想的洗脑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疯狂和凶残的嗜血狂魔,在大本营的默许和纵容下,对那些跟它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中国老百姓纷纷开启虐杀模式。这些杀人狂在自己远在冬蝇家人的面前,是好儿子好丈夫好兄弟好父亲,而在中国亲眼目睹过它们种种罪行的老百姓眼里,它们是凶残的"曰本鬼子"。南京大屠杀中被记者报道过比赛百人斩的向井,在审判时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晦,被民国zF按律枪决。向井的女儿在其伏法之时还未成年,时至今日却一直在为其父上诉喊冤,并状告报道当时百人斩比赛的本国记者捏造事实,而其宣称其父无罪的理由竟然是向井在家里是一位和蔼亲切的慈父,她无论如何不相信这样的好父亲会是个凶残的杀人狂!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12-13 23:52
                    回复
                      真的要说说那些不知好歹的国人们,其实他们真的不了解倭人的性格,倭人并非不知善恶的天生暴徒,他们尊重勇士,敬畏强者,比如表面上他们看不起俄毛子,但通过和俄毛几十年的战争他们心里已服了甚至是怕了毛子,因为毛子用他们的血性向倭子证明了他们的优越之处,而倭人最看不起的就是未战先示弱的猪—样的对手,它们并非不知道杀人是不道德的,但是对杀不知道还手的人,它们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的,因为在它们心里,杀这样的人和杀猪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难道你会为杀猪而有过多的负罪感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12-14 00:10
                      回复
                        卧槽我既然看完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5-12-14 03:18
                        回复
                          为楼主顶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12-14 06:21
                          回复
                            我问过一个年轻的日本小子 咖喱是哪里的 他说是日本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5-12-16 14: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