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音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两次热潮发生在音乐界,那么,一定是音乐界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看看音乐界吧。
自国家决定结束计划经济以来,经济界,科技界,都先后逐步进入市场,唯独文化界没有动过大手术,还是老面孔,基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为主。音乐界更是如此。音乐人才的培养、选拔基本上还是学院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学院式音乐”。这种学院式音乐,有三大特点。一是神秘化,二是垄断式,三是滋生腐败。
所谓神秘化就是,音乐人才主要是靠封闭的学院培养,缺乏面向大众的实际锻炼。大陆十几亿人口竟然没有港台的歌星多,也没有他们那样红,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歌星是封闭培养的,而港台的歌星基本上是由不断地演出形成的。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红的过程。我们歌星的成长是秘密的,大众是不知道的。所谓的红不就是大众接受吗?大众看不见、听不到,红从哪里来?神秘化的结果就是把歌星的成长与大众接受分离开来,已经成长的歌星大众不了解,也红不了,反之,没有成长的反而可能红。这一切不取决于大众,而取决于别的。
所谓的垄断式就是歌星走红的方式。垄断式就是少数人说了算,少数人让你出名就可以出名,不让你出名你就永远出不了名。每年一度的春晚,每两年一度的大奖赛则是歌星出名的唯一机会,而参加春晚和大奖赛的名次只是少数人的权力决定的。这样所决定的歌星并不一定代表大众的意愿,而且由于是少数人说了算,已经被他们认可的歌星就不需要经常地面向大众演出了。他们的红是少数人认定的,不需要“四大天王”那样的频频演出。即使演出了,出场费也高得吓人,或者就去耍大牌。因为他们不担心大众的反映,他们以为大众不是他们的恩人,只有少数权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这种垄断式的走红方式一方面断送了许多有个性而不会处理与权威关系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助长了这些“少数人造”的歌星的骄、娇二气,成了脱离大众的“赚钱机器”。他们一旦走红,就很少演出,他们只关心出碟,只关心销量,只关心版税。
所谓滋生腐败则是神秘与垄断的必然产物。既然神秘的,就会诞生他们心目中的“神”,就会有人为了前途而心甘情愿地为“神”尽“义务”,而且以为这是“为艺术献身”。既然是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走红,这少数人就是关键人物,只能巴结,不能得罪。至于巴结的方式基本上都属于腐败范畴,轻者送钱,重者送身。当然也会有人良知未泯,那就是少数歌星的造化了。
这种“学院音乐”由于条件好,水平高,也自然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但是,没有大众的参与,失去大众的监督,即使没有腐败,也会使人才的成长受到限制。一批人才可能被埋没,一批人才可能被惯坏。十几亿的大陆竟然没有港台的歌星多,自然就不奇怪了。
音乐人才的匮乏,更是使得音乐的创作严重滞后。我们很少可以听到触动灵魂的大陆歌曲了。每一次春晚我们都满怀希望,期待能有那怕是一首歌可以传遍大江南北也是好的。可是,每一次都给了我们失望。至于什么大奖赛,比完了,也就完了,更是令人失望。
2、第一次PK――“大众音乐”PK“学院音乐”
2 北大教授看靓颖!
“学院音乐”的问题虽然没有被人指控过,但是,音乐的现状还是引起了业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超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超女”PK了“学院音乐”,以完全大众参与的模式演绎了歌星的成长与走红的全过程,完成了“大众音乐”的第一次尝试。
首先,它的报名就是大众的,无论谁都可以报名,这就首先防止了人才的埋没。那些有音乐梦想而没有条件上音乐学院的音乐天才,就有了机会。张靓颖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她家境贫寒,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和爱好,但是没有机会上音乐学院学习,只能在酒吧里唱歌养家。如果没有“超女”这样的大众参与机会,她绝对会被埋没。
这两次热潮发生在音乐界,那么,一定是音乐界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看看音乐界吧。
自国家决定结束计划经济以来,经济界,科技界,都先后逐步进入市场,唯独文化界没有动过大手术,还是老面孔,基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为主。音乐界更是如此。音乐人才的培养、选拔基本上还是学院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学院式音乐”。这种学院式音乐,有三大特点。一是神秘化,二是垄断式,三是滋生腐败。
所谓神秘化就是,音乐人才主要是靠封闭的学院培养,缺乏面向大众的实际锻炼。大陆十几亿人口竟然没有港台的歌星多,也没有他们那样红,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歌星是封闭培养的,而港台的歌星基本上是由不断地演出形成的。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红的过程。我们歌星的成长是秘密的,大众是不知道的。所谓的红不就是大众接受吗?大众看不见、听不到,红从哪里来?神秘化的结果就是把歌星的成长与大众接受分离开来,已经成长的歌星大众不了解,也红不了,反之,没有成长的反而可能红。这一切不取决于大众,而取决于别的。
所谓的垄断式就是歌星走红的方式。垄断式就是少数人说了算,少数人让你出名就可以出名,不让你出名你就永远出不了名。每年一度的春晚,每两年一度的大奖赛则是歌星出名的唯一机会,而参加春晚和大奖赛的名次只是少数人的权力决定的。这样所决定的歌星并不一定代表大众的意愿,而且由于是少数人说了算,已经被他们认可的歌星就不需要经常地面向大众演出了。他们的红是少数人认定的,不需要“四大天王”那样的频频演出。即使演出了,出场费也高得吓人,或者就去耍大牌。因为他们不担心大众的反映,他们以为大众不是他们的恩人,只有少数权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这种垄断式的走红方式一方面断送了许多有个性而不会处理与权威关系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助长了这些“少数人造”的歌星的骄、娇二气,成了脱离大众的“赚钱机器”。他们一旦走红,就很少演出,他们只关心出碟,只关心销量,只关心版税。
所谓滋生腐败则是神秘与垄断的必然产物。既然神秘的,就会诞生他们心目中的“神”,就会有人为了前途而心甘情愿地为“神”尽“义务”,而且以为这是“为艺术献身”。既然是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走红,这少数人就是关键人物,只能巴结,不能得罪。至于巴结的方式基本上都属于腐败范畴,轻者送钱,重者送身。当然也会有人良知未泯,那就是少数歌星的造化了。
这种“学院音乐”由于条件好,水平高,也自然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但是,没有大众的参与,失去大众的监督,即使没有腐败,也会使人才的成长受到限制。一批人才可能被埋没,一批人才可能被惯坏。十几亿的大陆竟然没有港台的歌星多,自然就不奇怪了。
音乐人才的匮乏,更是使得音乐的创作严重滞后。我们很少可以听到触动灵魂的大陆歌曲了。每一次春晚我们都满怀希望,期待能有那怕是一首歌可以传遍大江南北也是好的。可是,每一次都给了我们失望。至于什么大奖赛,比完了,也就完了,更是令人失望。
2、第一次PK――“大众音乐”PK“学院音乐”
2 北大教授看靓颖!
“学院音乐”的问题虽然没有被人指控过,但是,音乐的现状还是引起了业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超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超女”PK了“学院音乐”,以完全大众参与的模式演绎了歌星的成长与走红的全过程,完成了“大众音乐”的第一次尝试。
首先,它的报名就是大众的,无论谁都可以报名,这就首先防止了人才的埋没。那些有音乐梦想而没有条件上音乐学院的音乐天才,就有了机会。张靓颖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她家境贫寒,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和爱好,但是没有机会上音乐学院学习,只能在酒吧里唱歌养家。如果没有“超女”这样的大众参与机会,她绝对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