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说东北:东北人应该理性面对批评
(老王说东北原创系列文章在“老王说东北新浪博客” 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近年来随着东北的衰落,媒体上关于东北和东北人的负面报道和评论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网络社区,比如凯迪社区、天涯社区、搜狐社区、网易社区、知乎社区、百度贴吧等等,有很多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吐槽和批评。
面对批评,对于具有好面子传统的东北人来说肯定会感到极端地不舒服。一些东北年轻人,特别是到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年轻的东北知识分子,他们感受到了东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他们不齿于有些东北老乡在外地的有损东北形象的言行,他们也感受到一些地域歧视。于是会特别的困惑和失落,他们在努力探究他们热爱的、养育他们成长的家乡何以遭受如此境遇?他们为家乡的衰落着急上火。
有的东北人能理性面对批评,承认东北的不足,虚心接受批评,并且努力提升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而有的东北人对待批评,特别是戳到他们痛点的批评,只是一味地愤怒、对抗、抵制,认为有人恶意抹黑东北和东北人,甚至谩骂那些与自己划清界限的东北老乡。
其实不用特别解释,有正常理性的人都清楚,对东北人的批评只是针对一部分东北人,而不是针对所有东北人。大多数人关注东北、议论东北、批评东北,都是希望东北能够进步,能够好起来,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同样有正常理性的人评判一个人不会只看地域,而是主要看你的人性和言行。如果你人性好、素质高、乐于融入所在地的生活,到哪里你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相反,如果你人性差、素质低、格格不入,到哪里你都会受到鄙视和厌恶。
对东北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虚心承认自己的落后和不足,承认落后才是进步的开始!而且不能是口头服气而内心却不服,要知道只有心悦诚服才能真正进步!更快进步!万万不要为了无用的面子打死也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和不足。如果永远抱残守缺,那就永远不能进步,就会彻底无药可救,就会真真正正永远被人瞧不起!
我以为,对于所有新移民来说,健康的心态是,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比如了解、学习和适应当地的语言、行为和饮食习惯,和当地人交朋友,等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特别是要学习当地的语言、方言、普通话,语言无所谓优劣,主要是为了交流便利。如果你离开家乡到一个新地方生活几十年,仍然固守家乡的口音,则要么是因为你大脑里负责语言学习的细胞不发达,要么就是你个性的原因了,说明你偏执、自我,与当地格格不入,这样既影响日常交流,也影响你在当地的发展。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政府老处长在京工作几十年,依然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一位女同事,河南人,来京工作十几年,也是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
如果你更有本领,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结合各自优势创造出更优秀的新文化。
如果你实在看不上当地文化,不愿意融入当地文化,总觉得孤独憋屈,那你只好尽早另择他乡。
(老王说东北原创系列文章在“老王说东北新浪博客” 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近年来随着东北的衰落,媒体上关于东北和东北人的负面报道和评论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网络社区,比如凯迪社区、天涯社区、搜狐社区、网易社区、知乎社区、百度贴吧等等,有很多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吐槽和批评。
面对批评,对于具有好面子传统的东北人来说肯定会感到极端地不舒服。一些东北年轻人,特别是到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年轻的东北知识分子,他们感受到了东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他们不齿于有些东北老乡在外地的有损东北形象的言行,他们也感受到一些地域歧视。于是会特别的困惑和失落,他们在努力探究他们热爱的、养育他们成长的家乡何以遭受如此境遇?他们为家乡的衰落着急上火。
有的东北人能理性面对批评,承认东北的不足,虚心接受批评,并且努力提升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而有的东北人对待批评,特别是戳到他们痛点的批评,只是一味地愤怒、对抗、抵制,认为有人恶意抹黑东北和东北人,甚至谩骂那些与自己划清界限的东北老乡。
其实不用特别解释,有正常理性的人都清楚,对东北人的批评只是针对一部分东北人,而不是针对所有东北人。大多数人关注东北、议论东北、批评东北,都是希望东北能够进步,能够好起来,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同样有正常理性的人评判一个人不会只看地域,而是主要看你的人性和言行。如果你人性好、素质高、乐于融入所在地的生活,到哪里你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相反,如果你人性差、素质低、格格不入,到哪里你都会受到鄙视和厌恶。
对东北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虚心承认自己的落后和不足,承认落后才是进步的开始!而且不能是口头服气而内心却不服,要知道只有心悦诚服才能真正进步!更快进步!万万不要为了无用的面子打死也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和不足。如果永远抱残守缺,那就永远不能进步,就会彻底无药可救,就会真真正正永远被人瞧不起!
我以为,对于所有新移民来说,健康的心态是,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比如了解、学习和适应当地的语言、行为和饮食习惯,和当地人交朋友,等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特别是要学习当地的语言、方言、普通话,语言无所谓优劣,主要是为了交流便利。如果你离开家乡到一个新地方生活几十年,仍然固守家乡的口音,则要么是因为你大脑里负责语言学习的细胞不发达,要么就是你个性的原因了,说明你偏执、自我,与当地格格不入,这样既影响日常交流,也影响你在当地的发展。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政府老处长在京工作几十年,依然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一位女同事,河南人,来京工作十几年,也是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
如果你更有本领,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结合各自优势创造出更优秀的新文化。
如果你实在看不上当地文化,不愿意融入当地文化,总觉得孤独憋屈,那你只好尽早另择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