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麻烦你解释...吧 关注:204贴子:1,783
  • 5回复贴,共1

不是水 祝我马克思通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第一章1、哲学:哲学含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1.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谁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万物的本源;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2、物质: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两种错误观点: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5-20 06:38回复
    3、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第一,意识形式具有主观性,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但是差别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的;第三,意识具有创造性,但是总是有着自己客观的“原型”)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和途径:前提: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途径:1.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意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4、唯物辩证法:(1)基本观点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内涵: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特性):联系具有客观性,具有普遍性,具有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现实意义:1.学会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2.避免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联系。万事万物处于永恒发展之中:发展的内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替代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新事物具有新的内容;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5-20 06:3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矛盾规律: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1.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3)质量互变规律:质的概念: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的概念: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的概念: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5-20 06:40
      回复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标准: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阶段性局部性的质变;在质变过程,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4)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5、实践:实践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5-20 06:40
        回复
          第二章1、认识的本质: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2、认识过程: 两次飞跃: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两者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3、真理观: 真理内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真理相对性)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表现为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深化、完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内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的内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的内涵: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5-20 06:41
          回复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第一,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第二,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第三,只有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从可能变为现实。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及其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第四章劳动价值论1、劳动价值论:商品内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基本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基本要素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同时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反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内容: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内涵: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来源: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资本内涵: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质: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V)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C/V)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5-20 0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