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题了。以前一个朋友写的:
《三国志·蜀书·周群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备与刘璋在涪城会晤,刘璋有个从事张裕,长了一脸的胡子,刘备嘲笑他说:“我曾经在涿县居住的时候,直到那里姓毛的人特别多,涿县县令称为:‘诸毛绕涿居乎’。”(表面意思是:诸多姓毛的绕着涿县居住。其实是利用“涿”“着”谐音嘲笑张裕的胡子:很多毛绕着长。)张裕回答说:“曾经有个人当上了上党郡潞县县长,后来又做了涿县县令,后来辞官还乡的时候,有人写信给他要称潞长么漏了涿令,要称涿令漏了潞长,于是称他为:“潞涿君。”(露着君,嘲笑刘备无须。)后来这个人被刘备找了个借口杀掉了。
那刘备就应该像个太监一样,又或者说像现代人一样,有一个光光的脸蛋而没有胡子吗?其实不然。
关于“须”这个字,古人有讲究。《说文》中这样解释:“面毛也。”就是面部上的毛发,但未指明具体是哪一部位,所以演变至今,现代人通常所说的须,就是指胡子,而不分部位。再看一下《释名》与《师古·注》中的解释。“《释名》颐下曰须。须,秀也。别作?。俗作须。”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曰:“在颐曰须,在颊曰髥。”(“髥”是“髯”的异体字。)
很明显须是指颐下的毛。那颐字有作何解释呢?《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颊;腮。”就是通常说的脸颊,腮帮子。而说《文中》的解释则是:“《说文》顄也。”顄是颔的繁体。颔就是下巴。“《扬子·方言》颔,颐颔也。南楚谓之颔。”据《扬子·方言》说“颐”、“颔”古时是一个意思,不过是地域不同,叫法各异而已。由此可见“须”在古代是指下巴上的胡子,而并非是指所有的胡子,只是演变到今日,发生了词义扩大的文化现象。
陈寿所记载的刘备无须,是指刘备下巴上没有长胡子。那他胡子的情况可能是和鲁迅先生差不多,唇上有些胡子。抑或两颊有些髯,而下巴颏上的胡子没长着。
2006年5月鹤影诗魂写于家中
========================================
当然这个观点也有待商榷,起码袁绍的传里便有明确的“须”当面部所有胡子的记载。“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得后免。”不可能下巴没有胡子就被误认为阉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