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网游处于红利期时,各媒体纷纷跳反,开始指责网游的各种不是,当时的新闻标题无外乎以下几种“网瘾少年捅死家人”“谁把天才变成了恶魔”之类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标题,并采访一些网游玩家,并且用引导式的采访,问答,让他们表现出在网络游戏中杀人,进行暴力是非常有快感的,甚至网络游戏的全部乐趣就只有从暴力行为中才能获得。更有了譬如“电子海洛因”这样的词汇出现。网游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彻底的妖魔化。楼主其实是比较感同身受的,当时楼主还没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很清楚的记得央视报道过很多期关于网瘾危害的节目,而且每一次看到这样的节目我都会很反感,因为父母对我玩游戏的态度立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回想一下,在“网瘾战争”那个时期的当事人“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60或70年代的人,尽管有些受教育程度不低,但是对新信息的获取途径远没有我们便捷和更有时效性,出于对一种不熟悉的新生事物的抵触和防备,加上媒体铺天盖地的妖魔化网络,很快网游就和现实开战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就是早在2009年“网瘾战争”打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卫生部已经明文:网瘾并非精神疾病,以此为噱头进行的治疗均属违法。这样的声明对类似杨永信这样的机构是极其不利的,但是这样无力的声明终于还是淹没在人们狂躁的呼声中。这时一部名为《战网魔》的纪录片诞生,其主要通过将魔兽和流星蝴蝶剑的部分片段剪切,并制造污蔑性言论,以一种看似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妖魔化网游。这部纪录片的受众自然不会是我们,而是那个时期不明就里的家长们,不过,从本专业的定义来说,这样的东西无法将其称之为纪录片。常见的纪录片大抵不过三种:人文关怀,即以非常强有力的人文情怀和浓重的边缘文化情结关注人。交友式的纪录片拍摄。新闻排演,追求结果的真实,并不是生活的精确记录,其中有合理的干预。为什么我要扯这些呢?我的目的是强调当时媒体看似正常实则为利益所动摇,以带有欺骗性的报道手段铺天盖地地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判断力。这一切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广告,而不是一个国家体系中正常运作的新闻媒体。而杨永信确实是抓住了这一点的聪明人,他以一种明为双赢实则是共谋的手段,牢牢控制住了一个特定并且有力的消费人群,就是在整场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我们的家长。这一战,至今还未结束,而是在沉淀多年之后再次爆发出来,出现在公众的眼球中。而这一战我们究竟输给了谁?输给了不公正的舆论导向,输给对于法制的淡漠,输给对于客观事实的认知,输给了对于医学的近乎贫瘠的了解程度。杨永信的做法实际存在非常多的致命伤,而这些在今天这个网络普及度很高的时间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其一;玩物丧志自古有之。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也并非人人功成名就。人们总喜欢找寻一种因果关系,并将自己一切不利的现状找一个替罪羊,网游只是一个背锅的存在。没有网游,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么?其二;如果家长不能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电脑就可能成为孤独寂寞的孩子们不可分离的玩伴。电子游戏里泡大的孩子,对父母与他人都很淡漠,情感与智力都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家长是整件事中关键的一环,一个明智,有责任心的家长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其三;手段极其不正规,近乎于残忍。建议各位去看看发条橙。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能让一个生命走向极度消极与愤怒?亦或是剥夺其作为人的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不过就是扭曲他的三观或模糊他的自我认知。在从那个疯人院出来的人中,我看到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患者,看到了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杨永信不过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低劣商人,不过是一个漠视他人生命的刽子手。更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独裁者。8年前我对这种现象无话可说,但是今天,人们应该惊醒了!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能让一个生命走向极度消极与愤怒?亦或是剥夺其作为人的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不过就是扭曲他的三观或模糊他的自我认知。在从那个疯人院出来的人中,我看到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患者,看到了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杨永信不过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低劣商人,不过是一个漠视他人生命的刽子手。更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独裁者。8年前我对这种现象无话可说,但是今天,人们应该惊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