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在这良辰吉日,我和老吧主sea君(同尘)在“私密空间”里,展开了一番还算有意义的探讨:
sea85419:
可能从前也说过这个问题。今天一个日本朋友问我:
通过你的翻译,我能接触了中岛美雪的部分歌曲,感到很高兴。我认为她的确有才华。不过,我觉得她的有些歌词(不是你翻译的,而是原文)作为歌词太硬,作为纯粹诗太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的回答:
作为歌词太硬,作为纯粹诗太软。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也是我刚开始翻译她的歌词时感到最为困惑的地方。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搜集过不少歌词,发现中国的作词家里没有像她那样作词的,也看了一些关于歌词翻译的研究,关于歌词的论述,感觉都不适用于美雪,帮助不大。然后我去翻现代诗,在文字方面得到了不少帮助,但它们和美雪的歌词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关于中岛美雪的定位,抛开现代、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时,我倒是得到了不少启示。《诗经》三百篇,本来都是歌词,孔子将其聚在一起,后来曲子弄丢了,只剩下词了,我们就称它为诗,而且是诗的典范。汉代乐府诗原本也是唱的,后来没了曲子,就当诗来看了。曲子没了,但人们把谱曲时的一些基本要求归结成格式,就有了什么《菩萨蛮》、《浣溪沙》。唐诗之后有宋词,宋朝人作词开始时写的也是歌词,但是到后来就开始不太讲究曲子了,李清照就在她的《词论》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和批判(美雪的歌词和李清照词在气质上有些相似)。很多现在所谓的文学,本来都是唱的,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文学形式,如此反复。之后有了元曲,据说汤显祖作《牡丹亭》,拿到舞台上唱时就有了问题,冯梦龙把它改了改,说这样唱着更有意境,惹得汤显祖不高兴,说改了词就把他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也给改了(不知道现在人们唱的《牡丹亭》到底是谁的)。
在中国历史上,诗与歌词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诗与词在相互影响中经历了各种变化。美雪的歌词的确与现代的很多歌词不同,但是如果放在这样几千年的历史中来看的话,这点特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仅可以接受,放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它是具备积极的意义的。这也是美雪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
sea85419:
可能从前也说过这个问题。今天一个日本朋友问我:
通过你的翻译,我能接触了中岛美雪的部分歌曲,感到很高兴。我认为她的确有才华。不过,我觉得她的有些歌词(不是你翻译的,而是原文)作为歌词太硬,作为纯粹诗太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的回答:
作为歌词太硬,作为纯粹诗太软。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也是我刚开始翻译她的歌词时感到最为困惑的地方。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搜集过不少歌词,发现中国的作词家里没有像她那样作词的,也看了一些关于歌词翻译的研究,关于歌词的论述,感觉都不适用于美雪,帮助不大。然后我去翻现代诗,在文字方面得到了不少帮助,但它们和美雪的歌词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关于中岛美雪的定位,抛开现代、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时,我倒是得到了不少启示。《诗经》三百篇,本来都是歌词,孔子将其聚在一起,后来曲子弄丢了,只剩下词了,我们就称它为诗,而且是诗的典范。汉代乐府诗原本也是唱的,后来没了曲子,就当诗来看了。曲子没了,但人们把谱曲时的一些基本要求归结成格式,就有了什么《菩萨蛮》、《浣溪沙》。唐诗之后有宋词,宋朝人作词开始时写的也是歌词,但是到后来就开始不太讲究曲子了,李清照就在她的《词论》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和批判(美雪的歌词和李清照词在气质上有些相似)。很多现在所谓的文学,本来都是唱的,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文学形式,如此反复。之后有了元曲,据说汤显祖作《牡丹亭》,拿到舞台上唱时就有了问题,冯梦龙把它改了改,说这样唱着更有意境,惹得汤显祖不高兴,说改了词就把他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也给改了(不知道现在人们唱的《牡丹亭》到底是谁的)。
在中国历史上,诗与歌词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诗与词在相互影响中经历了各种变化。美雪的歌词的确与现代的很多歌词不同,但是如果放在这样几千年的历史中来看的话,这点特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仅可以接受,放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它是具备积极的意义的。这也是美雪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