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
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据新京报报道:一些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
开原市是前几年的明星县、百强县,可随着担任过开原市委书记的省政府副秘书长魏俊星落马,开原的财政收入也拦腰斩。
新京报追踪报道称:财政收入数据造假,“吹牛也要上税”,也让辽宁一些地市付出惨痛代价。
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介绍,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收1000元!
(一)
辽宁因为造假出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A股首例“造假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就是一家来自辽宁丹东的上市公司。
对了,提到上市公司,股民们肯定还对獐子岛那一夜消失的扇贝海参,记忆犹新,没错,獐子岛来自辽宁大连!
前两天有位上市公司老总接受采访,说东北投资难啊,他们这些投资人恨不得给官员下跪。
要知道,换了其他地区,这些送钱送GDP的金主,可是能让政府官员给他们下跪的啊!
送钱都这么难,还有什么不难的呢?
(二)
讲完了高大上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再讲点身边的事。
发小在北京打拼多年,开起了连锁纤体中心,生意火爆顾客盈门。
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劝她把纤体中心开到东北老家。家乡很多大姐大姨们,也需要减肥啊。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还能让亲戚沾光,多好。
发小被说动了,盘了店,雇了人,一切准备就绪。结果。执照办不下来。
各个部门跑了三个月,盖了十四个章,送出几万块的抵用券(至于现金送多少,不好问),反正最后是没开成,还赔了几十万。
发小感叹,再也不回老家做生意了,十层皮都不够扒啊。
能怪东北经济不行吗?这不是不让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啊。
开家小店都这么难,这是谁都别想过好日子啊。
我就不说亲戚开饭店,一年下来,收到的全是白条的事情了。
(三)
还有,现在东北的某些非民营企业,冗员问题相当严重。
你见过一个铁路道口,同时有四个人看着吗?干什么,怕他们无聊凑桌麻将吗?
别说我编故事,真事。
这铁路道口做什么用的呢,给来往的车辆、行人预警一下有火车通过,虽然一天只过两列火车。平时再巡视一下铁轨,看看有没有损坏松动什么就成了。
就这么简单一个工作,安排了12个人三班倒,有什么必要?
这12个人里面,不被怀疑有人吃空饷才怪?
当然了,吃这种空饷,总比去机关、事业单位占着领导的位置,堵了人才晋升的路,要有良心一点。
楼下老邻居,在一家东北知名大学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培养了三个博士,一个出国了,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留在东北国企工作。
结果,就这个留在东北的混得最差。为啥?自己想想吧。
一辈子写的论文全是领导署名,眼看着能调任升职了,啪嗒!从政府空降了一位领导,从此就是三天开五场会的节奏。
眼看着这辈子耗在这国企里,也没个出路,南下创业了,去年说要把父母都接到深圳,再也不回来了。
(四)
在东北,一家子在一个单位的事情很常见。这导致什么后果呢?单位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你。
当年下岗买断的时候,好多人就给几千块,想要去闹事,人家一句话就给你堵回来了:“你儿子的工作还想不想要!”
所以,无论受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都只能忍着。医保不报销,少开工资,克扣福利什么太常见了。
这样一来,大家都只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换点生活费呗,形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恶性循环。
那些要公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在东北根本不算个事情。
朋友父母去世,想把父母留下的房子改成自己的名字。用独生子女证不行,房产局工作人员让他去开个“父亲没有私生子”的证明。
他跑去派出所开,人家都没听说过。派出所的人直接讲:“我怎么知道你爸有没有私生子?让你爸活过来,他自己都不一定清楚!”
至今三年了,过户的事情毫无进展。
当警察的同学,实在是完不成上级“摊派”的任务,不得不脱下警服。
他一个派出所民警,必须满大街贴罚单。一个小镇,红绿灯都没几个,地上的标线都不全,怎么贴罚单?只能离职。
堂姐学医,没有帮研究生导师顶下出人命的医疗事故,被导师全省“通缉”,不允许堂姐在该科室就职。堂姐无奈换了一个和专业无关的科室。
(五)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能新编一本“一千零一夜”了。
说到底,全中国大发展的时候,你不让人发展,经济能好吗?
小个体户不让发展,民营企业不让发展,个人想发展还有重重阻碍。
就这种环境,既留不住人也留不住钱啊。
看看,全面开放二胎后,人口依然负增长的辽宁,还在征收高标准的社会抚养费,最高36万。
哎,有些话,真的不能说。
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据新京报报道:一些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
开原市是前几年的明星县、百强县,可随着担任过开原市委书记的省政府副秘书长魏俊星落马,开原的财政收入也拦腰斩。
新京报追踪报道称:财政收入数据造假,“吹牛也要上税”,也让辽宁一些地市付出惨痛代价。
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介绍,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收1000元!
(一)
辽宁因为造假出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A股首例“造假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就是一家来自辽宁丹东的上市公司。
对了,提到上市公司,股民们肯定还对獐子岛那一夜消失的扇贝海参,记忆犹新,没错,獐子岛来自辽宁大连!
前两天有位上市公司老总接受采访,说东北投资难啊,他们这些投资人恨不得给官员下跪。
要知道,换了其他地区,这些送钱送GDP的金主,可是能让政府官员给他们下跪的啊!
送钱都这么难,还有什么不难的呢?
(二)
讲完了高大上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再讲点身边的事。
发小在北京打拼多年,开起了连锁纤体中心,生意火爆顾客盈门。
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劝她把纤体中心开到东北老家。家乡很多大姐大姨们,也需要减肥啊。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还能让亲戚沾光,多好。
发小被说动了,盘了店,雇了人,一切准备就绪。结果。执照办不下来。
各个部门跑了三个月,盖了十四个章,送出几万块的抵用券(至于现金送多少,不好问),反正最后是没开成,还赔了几十万。
发小感叹,再也不回老家做生意了,十层皮都不够扒啊。
能怪东北经济不行吗?这不是不让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啊。
开家小店都这么难,这是谁都别想过好日子啊。
我就不说亲戚开饭店,一年下来,收到的全是白条的事情了。
(三)
还有,现在东北的某些非民营企业,冗员问题相当严重。
你见过一个铁路道口,同时有四个人看着吗?干什么,怕他们无聊凑桌麻将吗?
别说我编故事,真事。
这铁路道口做什么用的呢,给来往的车辆、行人预警一下有火车通过,虽然一天只过两列火车。平时再巡视一下铁轨,看看有没有损坏松动什么就成了。
就这么简单一个工作,安排了12个人三班倒,有什么必要?
这12个人里面,不被怀疑有人吃空饷才怪?
当然了,吃这种空饷,总比去机关、事业单位占着领导的位置,堵了人才晋升的路,要有良心一点。
楼下老邻居,在一家东北知名大学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培养了三个博士,一个出国了,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留在东北国企工作。
结果,就这个留在东北的混得最差。为啥?自己想想吧。
一辈子写的论文全是领导署名,眼看着能调任升职了,啪嗒!从政府空降了一位领导,从此就是三天开五场会的节奏。
眼看着这辈子耗在这国企里,也没个出路,南下创业了,去年说要把父母都接到深圳,再也不回来了。
(四)
在东北,一家子在一个单位的事情很常见。这导致什么后果呢?单位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你。
当年下岗买断的时候,好多人就给几千块,想要去闹事,人家一句话就给你堵回来了:“你儿子的工作还想不想要!”
所以,无论受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都只能忍着。医保不报销,少开工资,克扣福利什么太常见了。
这样一来,大家都只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换点生活费呗,形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恶性循环。
那些要公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在东北根本不算个事情。
朋友父母去世,想把父母留下的房子改成自己的名字。用独生子女证不行,房产局工作人员让他去开个“父亲没有私生子”的证明。
他跑去派出所开,人家都没听说过。派出所的人直接讲:“我怎么知道你爸有没有私生子?让你爸活过来,他自己都不一定清楚!”
至今三年了,过户的事情毫无进展。
当警察的同学,实在是完不成上级“摊派”的任务,不得不脱下警服。
他一个派出所民警,必须满大街贴罚单。一个小镇,红绿灯都没几个,地上的标线都不全,怎么贴罚单?只能离职。
堂姐学医,没有帮研究生导师顶下出人命的医疗事故,被导师全省“通缉”,不允许堂姐在该科室就职。堂姐无奈换了一个和专业无关的科室。
(五)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能新编一本“一千零一夜”了。
说到底,全中国大发展的时候,你不让人发展,经济能好吗?
小个体户不让发展,民营企业不让发展,个人想发展还有重重阻碍。
就这种环境,既留不住人也留不住钱啊。
看看,全面开放二胎后,人口依然负增长的辽宁,还在征收高标准的社会抚养费,最高36万。
哎,有些话,真的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