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没有人这样看安黄之“恋”
二人彼此欣赏,彼此依赖,彼此吸引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再进一步的关系,各人有自己的底线,才造成了破密前黄进安退,黄退安进,破密后安进黄退,黄死安悔的格局。
如果我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从最重要的开始排个顺序,那么:
安的底线是:对生人的责任、对故人的忠诚、对国家的责任、对道德准则的维护
黄的底线是:个体人格的尊严与独立、对爱情的执着、对挑战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所以整部戏就是安黄二人在相互作用下一步步放弃各自坚守的表面原则,慢慢向自己的终极底线靠拢的过程。
一个明显的反差是安的底线里没有爱情和自我这两项,黄的底线里没有国家和他人这两项。这并不是说安就不能理解男女之情,黄就不能体会成全之谊。相反,二人在自认为鱼与熊掌可以得兼的时候都可以展现更为丰富的性格侧面。但当这些“次要”需求触及上述底线的时候,二人坚持的都是十分决绝的立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安在破密之前可以不顾自己的名声包容、鼓励、保护黄,但绝不放弃小雨的底线,而在得知黄已别无其他归宿可选的时候,决定对其负责,更在最终的家属栏签字,而黄在安的屡次拒绝后,以各种手段自救,在得知汪的丑事后,毅然与其分手,最后又毅然拒绝安的照顾。有人说,破密后,黄的心已死。其实,更大的可能性是黄汪的冲突唤醒了黄的尊严底线,所以在感情与尊严之间选择了后者。
这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设定。之所以引起如此长久的争议,主要是在基本的人物线索之上又夹杂了一层影视编导制造的错觉。如果,我们和原著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
麦的底线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主题、残酷的现实、作品的深度、安的黑暗面
柳的底线是:安的完美性、悲剧的主调、对自身人生哲学的展示、作品报审的顾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对重播收视率的刺激
观众的底线是:悲剧也好,团圆也好,得弄个明白
可见,要明白安黄之“恋”,即要突破导演设的局,又要接受导演营造的情境、安排的情节,真是需要一点超然的热情才能看得明白。其实,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有意识地利用旁白和字幕引导观众往“相爱”的方向理解。如果把这些全部删掉,单看情节和对白,那导演一口咬定的“无私”之爱就不是那么令人费解了。而有了这些角注,就提供了另一条解读人物关系的线索。于是,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和重组剧中的情节,发现导演在各处有意无意留下的“佐证”,看出各自的安黄之“恋”。而任何一种解释都不可能经得住剧情和角注双管齐下的推敲。所以永远都没有定论。
也许,原剧追求的就是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争议性。但从争议始于导演“不爱”宣言的事实可见,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更大的可能性是以这条线索抑制住观众怀疑安利用黄的负面情绪。毕竟,这个尺度掌握不好,就是致命伤。现在从播出效果看,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可谓险胜一招,同时也是对原著最大胆的改编。
有人说,因为两个主角演绎得太好,所以才有了这么多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声。其实,公平一点说,黄的角色如果换人也有成功的可能性。(即达到和陈数不相上下的效果)但安如果换人,很难达到现在的效果。因为,只有演导合一才能掌控这么复杂的一个局,才能调动所有演绎手段和技术手段抹掉误导的痕迹,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相信将来三部曲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这个巧局。
作者: 76.254.9.* 2008-11-2 13:29 回复此发言
二人彼此欣赏,彼此依赖,彼此吸引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再进一步的关系,各人有自己的底线,才造成了破密前黄进安退,黄退安进,破密后安进黄退,黄死安悔的格局。
如果我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从最重要的开始排个顺序,那么:
安的底线是:对生人的责任、对故人的忠诚、对国家的责任、对道德准则的维护
黄的底线是:个体人格的尊严与独立、对爱情的执着、对挑战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所以整部戏就是安黄二人在相互作用下一步步放弃各自坚守的表面原则,慢慢向自己的终极底线靠拢的过程。
一个明显的反差是安的底线里没有爱情和自我这两项,黄的底线里没有国家和他人这两项。这并不是说安就不能理解男女之情,黄就不能体会成全之谊。相反,二人在自认为鱼与熊掌可以得兼的时候都可以展现更为丰富的性格侧面。但当这些“次要”需求触及上述底线的时候,二人坚持的都是十分决绝的立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安在破密之前可以不顾自己的名声包容、鼓励、保护黄,但绝不放弃小雨的底线,而在得知黄已别无其他归宿可选的时候,决定对其负责,更在最终的家属栏签字,而黄在安的屡次拒绝后,以各种手段自救,在得知汪的丑事后,毅然与其分手,最后又毅然拒绝安的照顾。有人说,破密后,黄的心已死。其实,更大的可能性是黄汪的冲突唤醒了黄的尊严底线,所以在感情与尊严之间选择了后者。
这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设定。之所以引起如此长久的争议,主要是在基本的人物线索之上又夹杂了一层影视编导制造的错觉。如果,我们和原著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
麦的底线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主题、残酷的现实、作品的深度、安的黑暗面
柳的底线是:安的完美性、悲剧的主调、对自身人生哲学的展示、作品报审的顾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对重播收视率的刺激
观众的底线是:悲剧也好,团圆也好,得弄个明白
可见,要明白安黄之“恋”,即要突破导演设的局,又要接受导演营造的情境、安排的情节,真是需要一点超然的热情才能看得明白。其实,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有意识地利用旁白和字幕引导观众往“相爱”的方向理解。如果把这些全部删掉,单看情节和对白,那导演一口咬定的“无私”之爱就不是那么令人费解了。而有了这些角注,就提供了另一条解读人物关系的线索。于是,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和重组剧中的情节,发现导演在各处有意无意留下的“佐证”,看出各自的安黄之“恋”。而任何一种解释都不可能经得住剧情和角注双管齐下的推敲。所以永远都没有定论。
也许,原剧追求的就是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争议性。但从争议始于导演“不爱”宣言的事实可见,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更大的可能性是以这条线索抑制住观众怀疑安利用黄的负面情绪。毕竟,这个尺度掌握不好,就是致命伤。现在从播出效果看,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可谓险胜一招,同时也是对原著最大胆的改编。
有人说,因为两个主角演绎得太好,所以才有了这么多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声。其实,公平一点说,黄的角色如果换人也有成功的可能性。(即达到和陈数不相上下的效果)但安如果换人,很难达到现在的效果。因为,只有演导合一才能掌控这么复杂的一个局,才能调动所有演绎手段和技术手段抹掉误导的痕迹,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相信将来三部曲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这个巧局。
作者: 76.254.9.* 2008-11-2 13:29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