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伟大的多核计算科学家
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经》成为翻译为外国文字最多的中国书籍,同时也是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第二多的书籍,仅次于圣经。要知道,《圣经》子所以成为翻译成外国文字第一多的书籍,是因为有10多亿的基督教徒。不要说在国外,即使在中国国内,现在也没有多少道教徒,道家的思想却能在世界上流传如此之广,实在让人觉得是“玄之又玄”。
也许有人会纳闷,“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那时不要说计算机,连能用来进行手工计算的草稿纸都没有发明,怎么会成为了伟大的多核计算科学家呢?这该不会是瞎忽悠人吧。
我要说的是,这决不是瞎忽悠人。虽然“老子”所处的时代没有计算机,但是它提出的道家思想中,蕴含了现代多核计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在内。从这个角度讲,“老子”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多核计算科学家。
道家的思想中,无非就是“无为”、“小国寡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普遍都认为是一些哲学思想,这和作为科学的多核计算看上去好像是风牛马不及的事啊!老子又怎么能成为科学家呢?难道道家思想里真的蕴含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多核计算原理和思想在里面?
没错,道家思想里确实蕴含了现代多核计算的原理和思想在内。当然,这不是说白话,得拿出实际证据来证明它才行。下面就以一些多核计算方面的实例来论证道家思想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从中也许可以窥见它的“众妙之门”中的冰山一角。
小国寡民与多核计算
不妨先从“小国寡民”思想说起,“小国寡民”历来被看成是近似乌托帮式的无法实现的理想,在人类社会史中,好像还没有见过那朝那代实现过这个理想。更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认为是错误的思想。可喜的是,这个理想不仅非常正确,而且现在在多核计算中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它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下面以多核中查找设计思想和 “小国寡民”思想来作一番比较,以窥其中的奥妙。
“多核查找-顺序查找也疯狂” 一文介绍了多核查找设计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路是为了避免其中式锁竞争导致的串行化执行,必须将一个大的查找数据结构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小的子数据结构,然后给每个小的子数据结构加一把锁,这个当多个线程访问不同的子数据结构时,就不会出现锁竞争现象。“小国寡民”思想是在一个大国中,许多分解成许多独立的小国,这可以说和多核中查找设计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
不妨再回顾一下《道德经》中第八十章中关于小国寡民的原文描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先看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就是说各个小国都是独立的,并且由于不能相往来,相当于每个小国都有一把“锁”,这和多核查找中的各个子数据结构都加了一把锁的场景是一样的。
再看第一句“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最容易被人产生误解的一句话,许多人认为老子想把人民倒退回结绳而治的原始状态,是一种愚民思想。事实上这些人根本没有理解透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思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却不使用,却要倒退回结绳而治的状态是一种倒退,除非发了疯才会这么做。
“老子”是不是疯子?当然不是,不仅不是,而且老子比他同时代的人要聪明得多。正所谓“大智若愚”,老子一生中遇到过许多聪明人,包括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请教过,然而老子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思想,最后只好“骑青牛,出函关”。
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经》成为翻译为外国文字最多的中国书籍,同时也是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第二多的书籍,仅次于圣经。要知道,《圣经》子所以成为翻译成外国文字第一多的书籍,是因为有10多亿的基督教徒。不要说在国外,即使在中国国内,现在也没有多少道教徒,道家的思想却能在世界上流传如此之广,实在让人觉得是“玄之又玄”。
也许有人会纳闷,“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那时不要说计算机,连能用来进行手工计算的草稿纸都没有发明,怎么会成为了伟大的多核计算科学家呢?这该不会是瞎忽悠人吧。
我要说的是,这决不是瞎忽悠人。虽然“老子”所处的时代没有计算机,但是它提出的道家思想中,蕴含了现代多核计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在内。从这个角度讲,“老子”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多核计算科学家。
道家的思想中,无非就是“无为”、“小国寡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普遍都认为是一些哲学思想,这和作为科学的多核计算看上去好像是风牛马不及的事啊!老子又怎么能成为科学家呢?难道道家思想里真的蕴含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多核计算原理和思想在里面?
没错,道家思想里确实蕴含了现代多核计算的原理和思想在内。当然,这不是说白话,得拿出实际证据来证明它才行。下面就以一些多核计算方面的实例来论证道家思想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从中也许可以窥见它的“众妙之门”中的冰山一角。
小国寡民与多核计算
不妨先从“小国寡民”思想说起,“小国寡民”历来被看成是近似乌托帮式的无法实现的理想,在人类社会史中,好像还没有见过那朝那代实现过这个理想。更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认为是错误的思想。可喜的是,这个理想不仅非常正确,而且现在在多核计算中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它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下面以多核中查找设计思想和 “小国寡民”思想来作一番比较,以窥其中的奥妙。
“多核查找-顺序查找也疯狂” 一文介绍了多核查找设计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路是为了避免其中式锁竞争导致的串行化执行,必须将一个大的查找数据结构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小的子数据结构,然后给每个小的子数据结构加一把锁,这个当多个线程访问不同的子数据结构时,就不会出现锁竞争现象。“小国寡民”思想是在一个大国中,许多分解成许多独立的小国,这可以说和多核中查找设计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
不妨再回顾一下《道德经》中第八十章中关于小国寡民的原文描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先看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就是说各个小国都是独立的,并且由于不能相往来,相当于每个小国都有一把“锁”,这和多核查找中的各个子数据结构都加了一把锁的场景是一样的。
再看第一句“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最容易被人产生误解的一句话,许多人认为老子想把人民倒退回结绳而治的原始状态,是一种愚民思想。事实上这些人根本没有理解透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思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却不使用,却要倒退回结绳而治的状态是一种倒退,除非发了疯才会这么做。
“老子”是不是疯子?当然不是,不仅不是,而且老子比他同时代的人要聪明得多。正所谓“大智若愚”,老子一生中遇到过许多聪明人,包括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请教过,然而老子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思想,最后只好“骑青牛,出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