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之前,希望大家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让「非医药化学背景」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因此会多用一些比喻,可能专业人士看了会觉得不够精准,如果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建议可直接阅读文末的参考书目!
非相关背景的朋友,请不要害怕,这篇你应该可以大致理解~如果看到你真的卡住的地方,就勇敢跳过,看你看得懂的部分,没有人会笑你!
另外,很多人听到 Paraben、甲醛这类的名词,就会吓得花枝乱颤,虽然他们确实不是什么很好的东西,但也没这么可怕,看完这篇你就会有所理解。
上一篇(https://www点douban点com/group/topic/98271590/)介绍了有关化妆品、护肤品使用防腐剂的相关观念与迷思,大家应该已经建立了全面的「防腐系」概念。如果非得使用防腐剂不可的状况下,大家就不得不好好认识防腐剂了。
所以现在要进入更进阶的课程:认识防腐剂。
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我要认识这些防腐剂?因为你几乎不可能不接触啊!化妆品、护肤品几乎都会用到。既然躲不掉,那就好好认识它,了解它。至少要知道接触的是哪些种类的防腐剂、接触到的防腐剂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而帮助自己挑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护肤品。
讨论前,一定要讲清楚定义,所以我们先来搞懂防腐剂的定义吧!
广义的防腐剂与法规上狭义的防腐剂区别
「防腐」的目标是维持产品的「安全性」跟「稳定性」。能够达到以上两个目标,都可以广义被认定为是一种「防腐剂」。所以举凡「抗氧化剂」、「抗紫外线剂」、「螯合剂」和「抗微生物剂」,其实都可以算是「广义」的防腐剂。这道理很简单,成分氧化了、长菌了、变质了就不能用了~
至于化妆品护肤品相关法规上的规范,主要是针对狭义的「防腐剂」,也就是「抗细菌」以及「抗真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成分。这里也就是有趣、吊诡的地方。很多厂商宣称没有添加防腐剂,常常是没添加「法规上」的「狭义」防腐剂,但还是加了其它广义防腐剂或者是多元醇、合成油这类的物质。这样并没有不实宣称~
这样的例子真的是举不完,例如说宣称「无添加酒精」的产品其实添加多元醇、宣称「不含防腐剂」的产品其实添加合成油。这类宣称的重点就是把某一种物质讲得好像很糟,但直接忽略自己添加了另外一种也不是很好的成分。

所以学会基础辨识全成分,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首先就从常见的防腐剂开始学起
常见的防腐剂分类:有机酸类、醇类、甲醛释放剂、卤化物
这边又要暂停一下。光是有机化学的命名方式,就非常复杂,如果要让大家搞懂就是教科书的好几个章节~
所以,重点在于:
1. 每类防腐剂,举一个常见的例子,说明该类防腐剂的型态以及作用方式。
2. 机制会用专业术语描述一次,然后用比喻让大家理解。
3. 防腐剂的名称太多,都写在这篇文会写不完。
有机酸类,以 Paraben(对羟基苯酸) 为例

Paraben 很红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几年发生过有医学研究,发现在乳癌细胞中找到 Paraben 的成分,因此就开始担心 Paraben 的致癌风险,但其实这是个危险的推理。
例如,我也可以在乳癌细胞中找到铅(现代人许多人身体内都有超量的铅),这样我可以说是铅造成乳癌的吗?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去连结彼此关系,还需要科学家进行更细致的确认。这就是「相关非因果」,但容易引起恐慌。
实际上 Paraben 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致癌性,最常见的是产生皮肤刺激,但在合法使用的浓度下,多数还算可以接受。
Paraben 这个字可以把它拆开来看,para 在化学上就是在苯环上的「对」,ben 就是「苯」,Paraben 就是「对羟基苯酸」这类的酯类或者盐类。

它主要作用机制是,酸解离的氢离子会瓦解细胞膜的蛋白质通道、改变细胞膜的电位,使营养物在膜内外的传输与 ATP 的产生被抑制,达到抑菌的效果。
简单说,Paraben 在特定环境下(通常是不会太碱),会释放出氢离子,这东西会干扰微生物细胞,让细胞没办法顺利交换养分跟能量,没养分、没能量的状况下,你都吃不饱了,怎么有办法顺利繁殖甚至是活下去?所以就可以达到抑菌的效果了。

目前国内对 Paraben 这类的防腐剂管制是所有类别皆可使用,但限制该类别防腐剂在总限量 1% 以下。
醇类,以 Phenoxyethanol (苯氧乙醇)为例

是一种芳香醚化合物 ( aromatic ether ),具有类似玫瑰的香气。因此会被拿来当作香精或者是定香剂使用。因为其具有抗微生物特性,也不容易挥发,本身性质也安定,所以被广泛使用在化妆品、保养品以及药品中作为防腐剂使用。
另外这类防腐剂可能会产生乳化作用,因此可能会对保养品的型态产生影响,但这部分让配方师去担心就好,不是一般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甲醛释放剂,以 Imidazolidinyl Urea(咪唑烷基尿素)为例

大家听到甲醛,可能就会非常紧张,那不是有毒吗?没错,甲醛本身真的是毒性物质,而且在 2005 年就被台湾卫生署公告为「化妆品中禁用成分」。甲醛的水溶液其实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福尔马林」,接触会产生皮肤以及粘膜的刺激反应。
那既然它有毒,为什么还要使用甲醛释放剂呢?
因为甲醛可以让微生物的 DNA 变性,产生抑制细菌的效果。但直接添加甲醛是不行的,量如果太多就会造成毒性反应。所以在化妆品、护肤品内,常见的做法是使用「甲醛释放剂」,会以一个缓慢、稳定的速度去释放甲醛,在产品内维持一个非常低的甲醛浓度,产生防腐效果,但不至于严重伤害人体。目前有 9 种甲醛释放剂可以合法使用,并规定以此成分作为防腐剂时,游离性的甲醛浓度不得超过 1000 ppm。
其实甲醛到处都有,在许多发酵反应的过程中,就会自然产生。例如许多人爱喝的天然发酵啤酒,或者放久一点的蔬菜、水果,鱼虾都会产生甲醛。但这种浓度通常不至于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
卤化物,以甲基氯基异唑酮(MCI)和甲基异唑酮(MI)为例

卤化物的作用在于卤素会氧化细胞壁的结构,也能使整个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因此可以产生抗菌效果。
甲基氯基异唑酮(MCI)和甲基异唑酮(MI)是这类防腐剂的代表。它的特色是可以在很非常低的浓度就达到抗菌以及抗霉菌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添加少量,就能产生强效。但 MCI/MI 是化妆品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因此多数被使用在短暂接触后就会洗掉的产品,例如沐浴乳以及洗手乳中。通常不会在会停留在脸上的保养品中发现。
防腐剂是不是好东西?不算是。但实际上就是需要取舍和选择
看完这些,你会知道,世界上很难有理想的防腐剂,都是各种妥协。目前有关防腐剂的管理,欧盟算是最严格的,所如果是符合欧盟法规的产品,通常算比较可以信任。
另外,大家对细菌很害怕,一天到晚抗菌,但大家不知道其实自己身上本来就有非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彼此达成巧妙平衡。乱抗菌其实不一定是好事,而且这些成分洗到下水道,反而增加了环境的风险。
大家看完上面这么长的内容,如果没有完全理解,那至少要记住以下几点:
•防腐剂虽然不是好东西,但合法程度的添加,多数尚可接受。
•想要完全不用防腐剂,需要付出高额成本
(请见上篇:https://www点douban点com/group/topic/98271590/)
•某些物质虽然听起来恐怖,但实际上还不必这么害怕。例如你担心 100 ppm 的甲醛在护肤品内,不如去担心爆表的空气污染 PM 2.5 的严重程度,那对你身体的伤害很可能更大。
很多网友会拍照全成分,希望帮你看这个成分到底可不可以用。要帮忙解读,会有几个问题:
1. 时间有限。真的没时间帮大家一个一个看。
2. 没检验过,谁晓得他是不是真的如实标示。
3. 给了全成分,但是不知道浓度也无法准确判断。
所以期待:
•取得一定的资源,将来建立一个大家看得懂,知道怎么用的全成分数据库。
•要求政府对全成分揭露外,对于产品的 pH 值、浓度也要一定程度揭露。
•政府加强对各种不实宣传以及误导民众的宣传的监管。
•民众能强化自身的常识,避免轻易上当。
这条路真的很漫长,也很难走!
要跟大家说声不好意思,因为有机化学真的是很专门的科学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实在难完整掌握。所以最好的状况,还是由专家建立好的数据库,让民众可以查询。但截至目前为止,国内还是缺乏正确度高,且对一般民众参考价值也高的化妆品保养品全成分数据库。这类数据库输入后,常常看到的就是一堆警告,但实际上到底你能不能用,还是搞不太清楚…
希望以后会有一个更棒的查询网站,让大家买产品的时候更清楚自己买了什么。
美的好朋友
非相关背景的朋友,请不要害怕,这篇你应该可以大致理解~如果看到你真的卡住的地方,就勇敢跳过,看你看得懂的部分,没有人会笑你!
另外,很多人听到 Paraben、甲醛这类的名词,就会吓得花枝乱颤,虽然他们确实不是什么很好的东西,但也没这么可怕,看完这篇你就会有所理解。
上一篇(https://www点douban点com/group/topic/98271590/)介绍了有关化妆品、护肤品使用防腐剂的相关观念与迷思,大家应该已经建立了全面的「防腐系」概念。如果非得使用防腐剂不可的状况下,大家就不得不好好认识防腐剂了。
所以现在要进入更进阶的课程:认识防腐剂。
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我要认识这些防腐剂?因为你几乎不可能不接触啊!化妆品、护肤品几乎都会用到。既然躲不掉,那就好好认识它,了解它。至少要知道接触的是哪些种类的防腐剂、接触到的防腐剂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而帮助自己挑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护肤品。
讨论前,一定要讲清楚定义,所以我们先来搞懂防腐剂的定义吧!
广义的防腐剂与法规上狭义的防腐剂区别
「防腐」的目标是维持产品的「安全性」跟「稳定性」。能够达到以上两个目标,都可以广义被认定为是一种「防腐剂」。所以举凡「抗氧化剂」、「抗紫外线剂」、「螯合剂」和「抗微生物剂」,其实都可以算是「广义」的防腐剂。这道理很简单,成分氧化了、长菌了、变质了就不能用了~
至于化妆品护肤品相关法规上的规范,主要是针对狭义的「防腐剂」,也就是「抗细菌」以及「抗真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成分。这里也就是有趣、吊诡的地方。很多厂商宣称没有添加防腐剂,常常是没添加「法规上」的「狭义」防腐剂,但还是加了其它广义防腐剂或者是多元醇、合成油这类的物质。这样并没有不实宣称~
这样的例子真的是举不完,例如说宣称「无添加酒精」的产品其实添加多元醇、宣称「不含防腐剂」的产品其实添加合成油。这类宣称的重点就是把某一种物质讲得好像很糟,但直接忽略自己添加了另外一种也不是很好的成分。

所以学会基础辨识全成分,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首先就从常见的防腐剂开始学起
常见的防腐剂分类:有机酸类、醇类、甲醛释放剂、卤化物
这边又要暂停一下。光是有机化学的命名方式,就非常复杂,如果要让大家搞懂就是教科书的好几个章节~
所以,重点在于:
1. 每类防腐剂,举一个常见的例子,说明该类防腐剂的型态以及作用方式。
2. 机制会用专业术语描述一次,然后用比喻让大家理解。
3. 防腐剂的名称太多,都写在这篇文会写不完。
有机酸类,以 Paraben(对羟基苯酸) 为例

Paraben 很红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几年发生过有医学研究,发现在乳癌细胞中找到 Paraben 的成分,因此就开始担心 Paraben 的致癌风险,但其实这是个危险的推理。
例如,我也可以在乳癌细胞中找到铅(现代人许多人身体内都有超量的铅),这样我可以说是铅造成乳癌的吗?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去连结彼此关系,还需要科学家进行更细致的确认。这就是「相关非因果」,但容易引起恐慌。
实际上 Paraben 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致癌性,最常见的是产生皮肤刺激,但在合法使用的浓度下,多数还算可以接受。
Paraben 这个字可以把它拆开来看,para 在化学上就是在苯环上的「对」,ben 就是「苯」,Paraben 就是「对羟基苯酸」这类的酯类或者盐类。

它主要作用机制是,酸解离的氢离子会瓦解细胞膜的蛋白质通道、改变细胞膜的电位,使营养物在膜内外的传输与 ATP 的产生被抑制,达到抑菌的效果。
简单说,Paraben 在特定环境下(通常是不会太碱),会释放出氢离子,这东西会干扰微生物细胞,让细胞没办法顺利交换养分跟能量,没养分、没能量的状况下,你都吃不饱了,怎么有办法顺利繁殖甚至是活下去?所以就可以达到抑菌的效果了。

目前国内对 Paraben 这类的防腐剂管制是所有类别皆可使用,但限制该类别防腐剂在总限量 1% 以下。
醇类,以 Phenoxyethanol (苯氧乙醇)为例

是一种芳香醚化合物 ( aromatic ether ),具有类似玫瑰的香气。因此会被拿来当作香精或者是定香剂使用。因为其具有抗微生物特性,也不容易挥发,本身性质也安定,所以被广泛使用在化妆品、保养品以及药品中作为防腐剂使用。
另外这类防腐剂可能会产生乳化作用,因此可能会对保养品的型态产生影响,但这部分让配方师去担心就好,不是一般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甲醛释放剂,以 Imidazolidinyl Urea(咪唑烷基尿素)为例

大家听到甲醛,可能就会非常紧张,那不是有毒吗?没错,甲醛本身真的是毒性物质,而且在 2005 年就被台湾卫生署公告为「化妆品中禁用成分」。甲醛的水溶液其实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福尔马林」,接触会产生皮肤以及粘膜的刺激反应。
那既然它有毒,为什么还要使用甲醛释放剂呢?
因为甲醛可以让微生物的 DNA 变性,产生抑制细菌的效果。但直接添加甲醛是不行的,量如果太多就会造成毒性反应。所以在化妆品、护肤品内,常见的做法是使用「甲醛释放剂」,会以一个缓慢、稳定的速度去释放甲醛,在产品内维持一个非常低的甲醛浓度,产生防腐效果,但不至于严重伤害人体。目前有 9 种甲醛释放剂可以合法使用,并规定以此成分作为防腐剂时,游离性的甲醛浓度不得超过 1000 ppm。
其实甲醛到处都有,在许多发酵反应的过程中,就会自然产生。例如许多人爱喝的天然发酵啤酒,或者放久一点的蔬菜、水果,鱼虾都会产生甲醛。但这种浓度通常不至于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
卤化物,以甲基氯基异唑酮(MCI)和甲基异唑酮(MI)为例

卤化物的作用在于卤素会氧化细胞壁的结构,也能使整个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因此可以产生抗菌效果。
甲基氯基异唑酮(MCI)和甲基异唑酮(MI)是这类防腐剂的代表。它的特色是可以在很非常低的浓度就达到抗菌以及抗霉菌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添加少量,就能产生强效。但 MCI/MI 是化妆品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因此多数被使用在短暂接触后就会洗掉的产品,例如沐浴乳以及洗手乳中。通常不会在会停留在脸上的保养品中发现。
防腐剂是不是好东西?不算是。但实际上就是需要取舍和选择
看完这些,你会知道,世界上很难有理想的防腐剂,都是各种妥协。目前有关防腐剂的管理,欧盟算是最严格的,所如果是符合欧盟法规的产品,通常算比较可以信任。
另外,大家对细菌很害怕,一天到晚抗菌,但大家不知道其实自己身上本来就有非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彼此达成巧妙平衡。乱抗菌其实不一定是好事,而且这些成分洗到下水道,反而增加了环境的风险。
大家看完上面这么长的内容,如果没有完全理解,那至少要记住以下几点:
•防腐剂虽然不是好东西,但合法程度的添加,多数尚可接受。
•想要完全不用防腐剂,需要付出高额成本
(请见上篇:https://www点douban点com/group/topic/98271590/)
•某些物质虽然听起来恐怖,但实际上还不必这么害怕。例如你担心 100 ppm 的甲醛在护肤品内,不如去担心爆表的空气污染 PM 2.5 的严重程度,那对你身体的伤害很可能更大。
很多网友会拍照全成分,希望帮你看这个成分到底可不可以用。要帮忙解读,会有几个问题:
1. 时间有限。真的没时间帮大家一个一个看。
2. 没检验过,谁晓得他是不是真的如实标示。
3. 给了全成分,但是不知道浓度也无法准确判断。
所以期待:
•取得一定的资源,将来建立一个大家看得懂,知道怎么用的全成分数据库。
•要求政府对全成分揭露外,对于产品的 pH 值、浓度也要一定程度揭露。
•政府加强对各种不实宣传以及误导民众的宣传的监管。
•民众能强化自身的常识,避免轻易上当。
这条路真的很漫长,也很难走!
要跟大家说声不好意思,因为有机化学真的是很专门的科学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实在难完整掌握。所以最好的状况,还是由专家建立好的数据库,让民众可以查询。但截至目前为止,国内还是缺乏正确度高,且对一般民众参考价值也高的化妆品保养品全成分数据库。这类数据库输入后,常常看到的就是一堆警告,但实际上到底你能不能用,还是搞不太清楚…
希望以后会有一个更棒的查询网站,让大家买产品的时候更清楚自己买了什么。
美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