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吧 关注:77,254贴子:6,706,215
  • 22回复贴,共1

就没人说说东线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线也没人关心。
就东线而言,元老院应该一路武装大游行到闽粤边境。然后海陆合围南澳岛。这也是吹牛在文章里说的那样。但是,也正如吹牛担心的是,东线兵力不足。驻防闽粤边境需要一部。海陆合围南澳需要一部。东线各个县市和后勤保障线也需要驻扎值守。本来就不满员的东线其实破绽百出。再加上东线的潮汕地区民风彪悍,又十分排外。明廷派人来煽风点火,选好时机突然发难。就能让准备合围南澳岛的东线部队首尾难顾。临行前虽然嘱咐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但是依旧能够在政治还未实施完成前反扑一波。


IP属地:湖北1楼2017-04-25 11:19回复
    楼主快写东线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25 12:07
    回复
      2025-08-08 22:39: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我觉得两广攻略没必要细写(也没那么多精力),用战报的形式就很好,各位以为如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25 12:07
      收起回复
        兵力不足的话可以先撸掉南澳岛,台风影响很少,而且离福建近。占下来当个兵站,中继基地之类的。以后想打潮汕这里大有可为。上边有宋井,风景也秀丽,以后可以当元老度假胜地,特侦队以前开着海天号去侦察过,岛上明军数量也不少,都是劳动力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4-25 13:08
        收起回复
          东线确实兵力不足,同意楼上,解决南澳之后再登录汕头,潮州,基本就这样了。


          IP属地:广东6楼2017-04-25 16:04
          回复
            何况大明对髡贼的重视程度有多高是个问题,就算重视,通信上的劣势更是问题。


            IP属地:江苏8楼2017-04-25 16:09
            回复
              我觉得大明会替澳宋办到想办的事情。照倭寇旧例,大明官府会要求,官民后撤三十里,留出无人区,试图饿死海贼。如果还不行,就猥集在大城,任由海贼劫掠。等抢够了,自然就退了。


              IP属地:北京9楼2017-04-25 16:14
              回复
                潮汕平原乃粤南米仓,旧时空1657年郑成功在潮汕屠杀了6万人,原因就是郑氏抢粮,然后一个寨子截胡,郑氏最后恼羞成怒大开杀戒。
                临高位面目测是不会发生了。当然如果让它提前发生,然后伏波军再登陆汕头剿灭郑氏(一些顽固土著被郑氏所杀)…对当地百姓算是恩威并施,也有借口再去撸一把郑氏的羊毛,就是这么写难度确实不小,需要林百光元老这种水平的暗桩,而且损失那么多劳动力。
                登陆汕头之后北线可以沿着韩江直达潮州,南线沿着榕江直达揭阳,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可充分发挥内河舰队的火力。


                IP属地:广东11楼2017-04-25 18:31
                回复
                  2025-08-08 22:33: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地形,明军要是敢从厦门沿岸过来,估计就回不去了。元老院都发愁后勤问题,明军怎么解决。
                  占据南澳岛,郑成功的发祥地啊。
                  1624八月,郑芝龙跟漳州人颜思齐带领13艘船赴台湾,在诸罗山(今嘉义市)一带安设寮寨,边耕猎边海上贸易,漳泉3000余人闻风而至,居民分为十寨。
                  崇祯元年(1628)福建大旱,饿殍遍野,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提议,“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见清黄宗羲《赐姓始末》)“使垦荒岛,渐成邑聚。”(见清魏源《圣武记》)。此后移居台湾者不断增多。
                  荷兰于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行与海贸的垄断权。
                  1619年又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的咬留吧,改其名为巴达维亚,作为侵略印尼、远东各国的大本营。取葡萄牙而代之,成为海霸王,是最强大的殖民势力。
                  天启四年(1624),澎湖的荷兰人被明军驱逐出境,来到台湾。
                  1630年,荷兰人与郑芝龙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获得了和中国商人进行转口贸易的权利。荷兰人跟郑家的关系很不稳定,一方面,荷兰人需要郑家运来生丝瓷器让台湾进行转口贸易,另一方面,郑家也是荷兰人在日本最大的生意对手。
                  荷夷假称借“一牛皮地”,赖着不走,筑城占据。1642年武力夺取西班牙在1626年所霸占的鸡笼、1628年所占淡水。
                  1652,台湾爆发了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首1.6万多人,反对荷夷起义,可惜因荷夷枪、炮火凶猛失败。
                  1659年,郑成功北伐金陵失败,郑军元气大伤,甘辉、万礼等大将尽数阵亡,郑家根据地只剩下东南沿海寥寥几个城市,民间渐渐产生郑成功即将攻台的谣言。
                  1660年,郑成功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军四万余人,郑家声威方有所复振。
                  1661年,郑成功召开军事会议,认为清军难胜,郑军没有根据地,在战略对峙中时常处于被动,根据从台湾逃至大陆,原为荷兰人翻译的何廷斌献上的地图看,台湾驻军不多,物产丰富,如果攻下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则以后同清廷作战便再无后顾之忧。
                  听到郑成功的建议后,郑军众将都现出难色,宣毅后镇吴豪认为台湾水文复杂,大船难进,荷兰人虽然人少,但火器利害,何况郑军籍贯多在大陆,即便攻下台湾,也难免水土不服。前提督黄廷与吴豪看法相同,只有中军戎政杨朝栋赞同攻台。
                  郑成功对杨朝栋的意见作出表扬后,正式下令攻台。
                  1661年率领将士2.5万人从金门出发,历经长达9个月围攻,终于迫使荷兰人投降。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的攻台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
                  何廷斌在攻台前告诉过郑成功,说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台湾,台湾物资丰富,到时候就地征粮即可,无需携带过多给养。郑成功采纳了他的观点,因此大军只带了很少的粮食上船,到了25日,遇到海风,船队无法出航,驻扎澎湖的军队立马就面临缺粮危机,虽然郑军临时从澎湖搜罗了百余石粮食,但这个数目甚至不够大军一顿饭用。
                  何廷斌认为台湾物资丰富,因此不需带粮,是不了解军事后勤的表现,当时台湾人烟稀少,耕地不多,耕作技术也很落后,因此即使是荷兰人,也需要向大陆买粮,所谓物产丰富,最多是山上的野果比大陆多一点罢了。
                  缺粮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都是个大问题,郑军有几万人,按照一般规律看,供养一名不事劳作的士兵,起码需要20名以上的农民才行,而台湾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后来郑成功只好下令全力种田,把经济作物刨掉来种粮食,但这样一来,其他农产品,如白糖的产量就大幅度下降,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缺粮,郑军没有等待天气转好的资本,30号,郑成功下令强行出海,部下纷纷提出不同建议,认为应当等待天气转好之后再出航,但郑成功认为攻台之行乃天命所归,天命在我,自当攻无不克,因此郑军全军开拔,于30号清晨抵达鹿耳门。
                  入台有三条通道可选:鹿耳门、南水道、北水道,其中北水道淤塞,南水道在热兰遮火炮射程之内,鹿耳门虽然最为险恶,但郑成功只有这一条路可选。
                  为了顺利通过鹿耳门,郑成功先令何斌派人伪装成渔夫打探消息,掌握水道情况后,趁着涨潮通过鹿耳门。
                  关于此次涨潮,不少书里都写的神乎其神,认为天助郑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涨潮罢了,这点从郑军抵达台湾后荷兰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荷兰人发现郑军经过鹿耳门入台,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可思议,郑家几代都在海上,了解潮汐时间,乃是必须的本事。
                  但士兵们并不了解潮汐这一自然现象,郑成功深知此点,因此他也不会浪费掉这么一个激励士气的机会,船队起航前,眼看即将涨潮。郑成功设下香案,向妈祖祈祷,祈祷后不久,原本是浅滩的鹿耳门涨潮,变成大船可以通过的深湾,多数将士不明其中玄机,认为有神明相助,顿时全军上下,士气大增。
                  面对郑军舰队,荷兰人毫无办法,因为兵力有限,只能眼睁睁看着郑军通过鹿耳门。
                  围攻普罗岷西亚城
                  舰队通过鹿耳门后,郑成功兵分三路,命宣毅前镇陈泽率百余艘小船驻守北线尾岛,牵制荷兰人战船,以防其反扑。自己则带领主力舰队进入台江水域,在中午登陆禾寮港,因为水浅,所以四五十艘大型战舰只能停在北泊口,余下船只则开往热兰遮外围,包围城池,当地汉人得知郑成功前来,纷纷前来协助,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郑军把辎重运往普罗岷西亚市的赤嵌镇。
                  赤嵌镇的防御设施称为普罗岷西亚城,亦名赤嵌楼。
                  传说里,荷兰人在建筑赤嵌楼的时候,只花很少的钱向新港社人买地,声称只需要一块牛皮大的地就可以了,上岸后,荷兰人把牛皮割成细条,圈了一大片地,新港社人吃了哑巴亏,只好允许荷兰人建城。
                  这个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片土地是荷兰在台湾的首任长官宋克向新港社购下的,花了十五匹棉布,1652年,郭怀一被平定,为了防卫市镇,1563年开始兴建城池,1564年完成,由红砖叠砌,用糖水和糯米汁拌着蚵壳灰当黏着剂,城池为方形,长30.12米,宽22.6米,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碉堡一个,每个碉堡有两层重炮,上五下四,一共9门,加上城池主体的四门炮,一共22门火炮。
                  1660年,为了增强防御,荷兰人在城外挖了一条深2.19米、宽3.77米的壕沟,并在壕沟与城池间盖起矮墙,架有可发射榴弹的小炮六门,壕沟外则有两排高1.41米的木制栅栏。
                  赤嵌楼的长官猫难实叮见到郑军来袭,下令没收本地汉人的舢板船只,并命令散布台湾各地的荷兰男子都要赶回赤嵌楼,妇孺则在统一调度下前去大员避难,由于很多家眷希望与丈夫同生共死,因此这个命令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登陆后的郑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直奔公司庭院,另一路从后路包抄,下午一点半,赤嵌楼被围。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员,大员长官揆一下令猫实难叮派兵阻止郑军登陆,但猫实难叮回答说赤嵌楼兵力薄弱,只能防守,无法进攻。下午四点,揆一遣队长黎英三带200荷兰士兵来援,一个小时后,黎英三抵达赤嵌楼,在登陆的时候,双方发生交火,城中的荷兰人用火枪掩护援兵登陆,而郑军于20米外的山丘上用弓箭攻击城内外的荷兰人,双方交火约半小时,各有一到二人负伤。因郑军阻挠,只有60人成功进城,其余士兵无法登陆,只好退回热兰遮城。
                  普罗岷西亚市镇北方的马厩中藏有三四千袋稻谷,猫实难叮为了防止郑军取粮,派出60名死士潜入市镇,试图趁夜焚毁马厩,但郑军巡逻严密,焚毁计划未能得逞,第二天郑军就将粮食取走分给各镇,经过计算,足够全军半月之用。
                  根据荷兰人的描述,5月1日,一名荷兰邮政员的妻子在逃回赤嵌楼的过程中被郑军抓获,随后郑军剥光了她的衣服(一说被换上中国服装),然后交给她一封书信,让她带给荷兰人。
                  信中要求荷兰人向郑军投降,并交出城池。除了这封信外,郑成功另外修书两封,分别带给猫实难叮与揆一,并贴出告示,说台湾不过是我父亲暂时借给你们居住的,你们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台湾是中国领土,我现在来收回,如果投降,可以让你们带着财物离开,如果不投降,就杀了你们。
                  揆一当然不甘就此投降,5月3日,他派出两名代表与郑成功谈判,谈判时,荷兰代表出示当年他们与郑芝龙所签订的和约,因为和约中没有条款可以证明郑芝龙对于台湾主权的拥有,所以荷兰人认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荷方拥有台湾的合法性,同时,荷方代表还提出:如果郑成功愿意退兵,荷兰人可以送上白银10万两作为军费,并且以后每年都会向郑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
                  郑成功拒绝了荷兰人的提议,谈判破裂。
                  由于水源被郑军占领,赤嵌楼很快进入断水状态,荷兰人试图在海边掘井,但掘出的水十分浑浊,难以饮用,这时郑军已经建好云梯,备好竹篮(装满泥土可以做沙包用),并架起七门火炮对准赤嵌楼,其中十八磅炮两门,围城部队总数约有一万人到一万一千人之间,而赤嵌楼内火药不足二百磅,子弹不到2000发,士兵中不少病号,若是开战,只怕连三日都难撑住,经过揆一的同意,猫实难叮于5月4日投降,城内140名士兵、20名伤兵、妇孺仆役110人成为郑军俘虏。
                  因为郑成功希望能够通过谈判取回热兰遮城,因此他对待赤嵌楼俘虏的态度颇为和善,除了没收他们的火枪之外,郑军并不限制他们拥有刀剑等冷兵器,并且允许他们在街上随意活动,口粮方面,当时郑成功的亲兵每月配给米粮仅9公斤,而俘虏每人平均却可分到12公斤左右的大米。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2楼2017-04-25 18:43
                  回复
                    北线尾会战
                    与赤嵌楼围城同时进行的还有北线尾会战。它也是郑荷双方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北线尾岛面积大概有一平方公里左右,是台江内七个沙洲之首,北接鹿耳门,南接大员水道,荷兰人原本在沙洲上建有商馆,因为地势低洼,常有淹水,后将商馆迁往赤嵌,为了控制鹿耳门水道,荷兰人在此建有海堡,名为热勿非律砦,已于1656年被大水冲毁,4月30日,郑军派陈泽领百余艘小船登陆北线尾。
                    郑军出现后,揆一开始备战,大员市内的荷兰人都领到了武器,监狱里的罪犯也被放出来协助守城,揆一下令城中的汉人不能踏出屋门,并将有名气的乡绅和富商囚禁起来,以防他们暗通郑军。
                    面对来袭的郑军,揆一一筹莫展,此时他属下一名名叫Thomas Pedel的上尉(中国人称他为“拔鬼仔”)自告奋勇,愿意率兵去攻击北线尾岛的郑军,拔鬼仔是当时台湾境内少有的资深军官,在欧洲经历过多场大小战事,到台湾后也曾参与平定郭怀一之乱,经过热兰遮市议会同意,拔鬼仔率领250名士兵、一艘单桅帆船和一艘舢板于北线尾西南角登陆,为了协助拔鬼仔作战,,荷兰人派出停在南泊口的赫克托号、斯‧格拉佛兰号、马利亚号三艘战船驶往北线尾,对郑军海上船只发起攻击,黎英三所带的200人,也与此时启程前往赤嵌楼。
                    见到荷军战舰,陈泽派出30艘戎克船将其包围,荷舰连连发炮,郑军一边还击,一边施放火箭焚烧荷军战舰的风帆,三艘战舰众,最大的赫克托号驶在最前,已有两艘(或一艘)戎克船被其击沉,郑军试图进行接舷战,但赫克托号炮火凶猛,郑军根本无法靠近,这个时候,风势突然变化,荷军大船停了下来,一时不得前行,郑军趁此机会,派出5~6艘小型帆船摇橹靠近,猛攻赫克托号,赫克托号上水手慌乱中不慎点燃了自己的火药库,一声巨响后,赫克托号爆炸沉没,船上百余名士兵无一生还,围攻赫克托号的郑军小船因为距离太近,也与赫克托号一起沉没。
                    郑军看到赫克托号沉没,于是蜂拥而上,斯‧格拉佛兰号上虽然装有20门重炮,但已经无法阻止想要进行接舷战的郑军,郑军用三四艘大型戎克船勾住斯‧格拉佛兰号的船尾,然后施放火箭掩护士兵登船而上,荷军则把大炮移到船尾向后射击,并用火枪和手榴弹攻击郑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最终郑军不敌,退出战斗,此次战斗郑军死伤颇多,船舱内满是血水。
                    虽然击退郑军,但由于荷军将大炮移到斯‧格拉佛兰号的船尾发射,使得船尾被大炮的后坐力震坏,破了一个大洞,在炮战中,斯‧格拉佛兰号还身中郑军4磅炮弹多枚,并不止一次遭受火船攻击,船身多出着火,受损如此严重,斯‧格拉佛兰号只好同马里亚号一起撤回南泊口,历时45分钟的海战结束,郑军获胜。
                    陆战方面,按照台湾外记的记载,陈泽派黄昭带领500火枪手,携连环杠200门,分成3队,结好战阵,同荷军正面对攻,另外又派杨洋带领500藤牌手绕到荷军阵后伺机偷袭。
                    荷军登陆后,击鼓吹笛,缓缓前进,郑军望见荷军上岸,下令部队出击。
                    看到大批涌近的郑军,拔鬼仔毫无惧意,并鼓励士兵,说中国人胆小,荷兰人可以以一当百,只要枪炮一响,郑军惧怕枪声和火药味,必然不战自溃。
                    做完战前动员,荷军也开始列阵,拔鬼仔把士兵排成两个方阵,每个厚10列、每列12人,一左一右,与郑军展开交战。
                    据荷军记载,郑军主要依靠弓箭进行远程攻击,近战兵种则有盾牌兵和铁甲兵两种,铁甲兵四人一组,并配有旗手一名(与中文文献中的明郑军六人编制稍有出入)。盾牌兵十人一队,右手持刀,左手持盾牌,奋勇向前,悍不畏死,荷军给他们的评价是“仿佛家里有另外一副躯体可供更换”。
                    战斗时,郑军凭借阵前所架的50尊(或者更多)小型火炮对荷军展开炮击,荷兰领港船上面的四门野炮也不停的向郑军发射弹丸,郑军军官五人一组,前三后二,骑马在队中穿插督战,见到后退的士兵,就将其拿下斩首。
                    海战结束后,热兰遮城发出退兵信号,但拔鬼仔不仅拒绝退军,而且还把部队开进到火枪可以攻击到郑军的距离,连放排枪数次,郑军见状也还以弓箭,双方各有死伤。
                    这时,郑军的伏兵冲出树林袭击荷军后方,荷军阵脚大乱,拔鬼仔下令撤退,但士兵已经不听命令,不少人丢下武器,四散奔逃,与荷军正面对战的郑军见到荷军乱状,下令全军突击,同伏兵一起夹击荷军,虽然荷军领航船上的火炮一直对郑军进行压制,但拼死冲锋的郑军仍然冲到荷军阵前,荷军两面遭敌,死伤惨重,队长拔鬼仔阵亡(一说逃走时淹死),士兵损失160人,仅有60余人乘坐领港船逃走,历时四个小时的北线尾会战结束。
                    此战郑军损失不详,据猜测可能有千人左右,荷军除了陆战中损失的160人外,在海战中也有百余人阵亡。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3楼2017-04-25 18:43
                    回复
                      热兰遮攻防战
                      热兰遮城原名奥伦治城,1627年9月,大员长官奉阿姆斯特丹总公司之命,将其改名为“热兰遮城”,华人称为台湾城;其市镇名为大员镇,位于东南方,占地2.5公顷,居民约有2500人。热兰遮城与大员镇被合称为大员,为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大员有时也被拿来当做台湾的代名词,大员长官又名台湾长官。
                      热兰遮城为典型的近代欧洲棱堡。四周围有壕沟,以斜坡土堤为台基。墙面用红砖砌成,以糖水、糯米、蚵壳灰、砂捣和作为粘合剂。内城为方型,有上下两层。长宽皆为一百一十五米,城壁高约九米,厚一点二米,四角棱堡厚一点八米。地下室为仓库,为储存弹药、粮食及杂物之用,上层设有长官公署、教堂、瞭望台、士兵营房等设施。外城(四角附城)为长方型,长一百六十米,宽七十七米,较内城稍低,内有宿舍、办公室、会议厅、医院、仓库等公共建筑。
                      在防卫上,外城有两个棱堡,一个半月堡,内城有四个棱堡,三个半月堡。棱堡与半月堡各有3门重炮;共30门炮,可从不同角度发射炮弹,没有攻击死角。
                      5月5日,郑成功试图招降揆一,被揆一拒绝,郑军开始准备攻城。
                      中午,郑军留下5~600人镇守赤嵌楼,其余全部士兵都乘船前往大员,荷兰人对郑军的运兵船队进行炮击,不过效果不佳。
                      郑军于大员镇东侧登陆后,荷兰人试图纵火烧毁市区,但未能成功。6日,黎英三派出250名士兵埋伏镇内,因为郑军人数众多,黎英三只好撤退,撤退前黎英三再次放火,被郑军扑灭,同时,郑军开始在市内空地上安置炮垒,并架设攻城火炮。
                      5月10日,郑成功派普城秘书劝降揆一,揆一不从,17日,郑成功命马信修书给揆一,再劝揆一投降,揆一再次拒绝。
                      发现劝降无望,郑成功下令强攻,25日清晨3点,郑军开始炮击热城,攻防战开始。
                      荷军在城内共有905名士兵,其中步兵870人,炮兵35人,如果加上家属和仆役的话,一共有1733人。
                      郑军的攻城部队则有万人以上,其中大员镇3~4000人,部署28门重炮对热城进行射击,射击的目标包括荷军炮台和城墙。仁武镇康邦彦带领7~8000人在南面羊厩观战,一旦城墙被火炮轰开缺口,就挥师入城。
                      郑军在两小时内发射了大概800发炮弹,光是揆一的办公室就中了53发,其中包括数发18磅炮和24磅炮的炮弹,揆一在各棱堡间游走督战,鼓舞士气,并根据郑军位置调整炮位,以便形成交叉火力。
                      因为荷兰人占有地利,因此炮战中郑军伤亡惨重,许多炮台和堡篮都被打坏,在前线督战的马信两次派出预备队接替死伤士兵,最终还是无法取胜,在荷军的火力杀伤下,大员镇郑军丢弃重炮,躲进街巷之中,南面羊厩的部队看到攻城失败,也只好放弃进攻的打算,全体撤退到沙丘后躲避炮火。
                      郑军虽然撤退,但所有重炮都还留在空地上,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郑军随时可以派人到炮台上施放火炮,下午五点,荷兰人召集志愿者破坏郑军留下的大炮,在重金的诱惑下(200里尔,相当于荷兰士兵4年零9个多月的工资),有40名士兵,10名火枪手和几名水手应招前往,志愿者接近大炮后,埋伏在附近的郑军放箭阻扰,水手们顶着箭雨骑上大炮,用铁钉把火门钉死,10名火枪手则在一边开枪掩护,任务完成后,热城响起撤退钟声,志愿者退回城堡,此次行动死亡3~4人,伤者若干。
                      大概是第一次的成功来的过于容易,到了晚上9点,荷兰人决定再出击一次,赏金依旧是200里尔,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随行的还有100名荷军士兵、16名水手和仆役,回程时候也会有100名荷军接应,如果说第一次行动不过是荷军的冒险行为,那么这次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军事行动了。
                      荷军指挥官给他们下达了两个命令,一是更彻底的破坏火炮,二,如果有可能的话,夺回敌炮为己所用。
                      遭遇了一次袭击后,郑军也加强了防御力量,荷军抵达重炮阵地后,遭到郑军炮兵和弓箭手的攻击,荷军遭到攻击后,躲在堡篮后开枪还击,当郑军试图冲出近战的时候,热城则发射重炮进行压制,炮火交锋中,水手们把木栓钉入火炮,在火枪手的掩护下,仆役们还拖回了一门6磅小炮和一些盔甲兵器,除了对火炮进行破坏外,荷军还烧毁了一些堡篮。
                      此次行动中,荷军死亡4人,伤19人,另一说为死6人,伤29人。
                      这次行动过后,荷兰人又进行了第三次突击,在200里尔的鼓舞下,100名志愿者把强酸和强碱倒进9门重炮和数门小炮的炮膛,行动中,一人死亡,三人轻伤。
                      这次攻防战中,双方各自发射了800发左右的炮弹,炮战中,荷军阵亡4人,伤11人,夺炮时阵亡8~11人,伤22人以上,郑军阵亡有5~600人(荷兰记载的中国俘虏口供),另一说为600~700人(荷方日记),礼武镇林福重伤不治身亡,由于缺乏中方资料,因此没有郑军阵亡的准确数字。
                      荷兰人阵亡数字如此之少并非没有原因,当时的火炮炮弹以实心弹为主,如果不能直接命中人体,就只能靠击中城墙时溅起的碎石伤人,而由于技术的问题,当时火炮精度极差,因此一场炮战阵亡4人也毫不稀奇。
                      荷军只有1000多人,还分散在城堡不同地点,而地面上的郑军就不一样了,人群集中,也缺乏防护,城墙上的荷军可以从容瞄准放炮,因此郑军伤亡惨重。
                      炮击对热城的内城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多处墙面严重碎裂,经过荷兰人点数,墙面被郑军的火炮打出了250个窟窿,最深的有62厘米。
                      但外城并没有太大损伤,郑军攻城受阻,便改强攻为围困,将热兰遮城团团围住。此举虽略显无奈,但也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了,明末清初时期,西方以棱堡为中心的新型城防战术已经发展成熟,面对拥有火炮的棱堡,即使是同时期的欧洲强军也没有特别好的攻击办法,郑军之前在大陆作战,见惯了中式城墙,从未体验过棱堡的威力,这次攻击受挫,亦是可以预料到的。
                      在围困的这段时间里,双方都对自己的军事设施进行了整补,郑军为了防止荷军挖掘地道,在街前挖了一条壕沟,并加设堡篮。荷军从6月3日开始修补城池,除了增厚城墙,并用沙袋加强薄弱地带的防御外,还在外城上增设了3门重炮,同时,荷兰人用圆木在城外盖起工事,并架起两门火炮,在城内,荷兰人也挖了壕沟,为以后郑军的攻城造成障碍。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4楼2017-04-25 18:44
                      回复
                        郑军在攻城战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将直接改变郑成功对待荷兰人的态度,5月,萧垄社番人向郑军告密,说荷军正在散布明年将有援兵的消息,为了震慑荷兰人,郑军捉住了荷军一名教师和一名翻译,然后将两人钉在十字架上示众,在街头搁置一晚后,两人被运往各个村社展示,最后都死在路上。
                        郑军对待自己的士兵也一样的严厉,居荷方记载,郑军几乎每天都有士兵被处死,而原因可能仅是微不足道的错误,例如郑军规定牛为官方生产工具,不可私宰,某日有七名士兵杀牛食肉,被发现后全部遭到斩首,无一幸免。
                        5月29日,吴豪被斩首,罪名是贪污了几百两黄金,但时人多认为导致其被杀的事件是当初反对郑成功攻台。
                        除了吴豪被杀之外,当日还发生了另外一个事件,一艘来自日本的荷兰货船搁浅在南水道,前往守护货船的两艘荷兰战船遭到45艘戎克船的围攻,双方战至黑夜,损失都不大,货船被船上荷兰船员自行焚毁,两艘荷兰战船撤回。
                        郑军来台后,许多原本效忠荷兰人的熟蕃投向郑军,其中率先改换门庭的正是原本跟荷兰人最为亲近的四个村社,他们杀掉村里的荷兰人,砸毁教堂,集体向郑成功投诚,郑成功给予了他们盛大的招待宴会和丰厚的赏赐,其他村社见状,也纷纷来降。
                        到了6~7月,郑军开始缺粮,遂派两万人到各个村社进行屯田,因为粮食告急,郑军征粮的手段也开始变得粗暴,这种措施引起了不少村社的不满,大肚社番王阿德狗让杀死了郑军的征粮官,并袭击郑军,导致其损失千余人,郑成功派出将领镇压大肚社,阿德狗让被斩。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5楼2017-04-25 18:44
                        回复
                          最后一战
                          1662年1月25日,郑军在大员镇的部队增加到3000人。
                          同时,郑军动员了几千名农夫在大员镇修筑炮台工事,工事的主体是厚4~5.6米,高3.4米的防护墙,由堡篮组成,上面架有18门重炮。
                          第二处炮兵阵地设在乌勒特支堡南部100米,在这个地方,郑军用上百个堡篮修筑了一个半月形的工事,架设火炮十门。
                          26日清晨,郑军开始攻城,除了上述28门火炮外,北线尾岛沿岸的两门火炮,停泊在附近的戎克船,都参与了炮击。
                          郑军在7小时内发射了2500发炮弹,其中射向乌勒特支堡的炮弹有1700发,在猛烈的炮火打击下,乌堡屋顶陷落,梁柱全部断裂,厚达10呎的墙壁被打出几个大洞,上尉De Roer认为已经无法防守下去,在下午5点带领士兵撤退,临走前,De Roer点燃藏在碉堡内的4个火药桶,按照计算,它们会在2小时后爆炸,晚上8点半,一声巨响后,乌堡被炸为平地,率先入堡的50名郑军被炸死,郑成功原本要去视察,但因故未到,幸免于难。
                          26日下午,大员高层召开评议会,商讨下一步计划。
                          此时郑军已经占领制高点,外城被破已是早晚之事,若要扳回战局,必须夺回乌堡所在的山丘,但守城最少需要3~400人,这么一算,荷军能够派出作战的兵力不足500,面对郑军数千兵力,野战基本没有取胜可能,而如果全军尽出,又过于冒险,何况郑军在山上已经布下重兵,重炮和工事也已经布置妥当,即便荷军全部出城,也未必能够取胜。会议最终否决了揆一的出战提议,27日下午,荷人决定投降。
                          2月1日,揆一在降书上签字,双方签订协议,荷方协议一共18条,内容如下。
                          1. 双方都要忘掉战争造成的仇恨
                          2. 热城内外一切属于荷人的物资和建筑都归郑军所有
                          3. 郑军需提供荷军前往巴达维亚途中所必需的给养和武器。
                          4. 荷军高层可以带走自己的财物,但需经过郑军检验。
                          5. 热城有28名众议会议员,每人可以带走200个两盾半银币。另外有20个特殊人物(已婚人士、中层领导、其他重要人士),他们一共可以带走一千个两盾半银币。
                          6. 军人经过检查后,可以带走自己的全部物品,按照荷兰人的习俗,军人在登船时要子弹上膛,点燃火绳,高举军旗,敲起战鼓,郑军应对此习俗予以尊重。
                          7. 当地汉人与荷人的债务关系都转交给郑军。
                          8. 荷军可以带走所有文件。
                          9. 郑军占领区域内的所有荷方人员都要交给荷军, 不在郑军占领区域内的,郑军也要发给通行证。
                          10. 郑军要将之前夺走的4只小船和附属设备还给荷军。
                          11. 郑军要安排足够的船只运送荷军和物品。
                          12. 荷军在台湾停留期间的饮食由郑军提供,必须保证价格合理和充足供应。
                          13. 荷军离开前,郑军不得无故进入热城。
                          14. 荷军在热城挂起白旗
                          15. 荷军监督官在物资和人员起航后,需留在台湾若干日,再和郑军人质一起上船。
                          16. 条约签字后,双方互派人质,等到条约履行完毕,再各自放回。
                          17. 双方互换俘虏
                          18. 如要修改条约或增加内容,双方随时可以进行商议后决定。
                          郑军的条约文本为16条,除了没有荷兰文本的第8条和第12条外,其余内容差不多。
                          2月17日,揆一和2000名荷人一起登上海船,东印度公司在台湾38年的统治就此结束。
                          这场战争中,荷军共有2225名陆军、1000名水手、19艘大船、若干舢板参与战斗,郑军总兵力为25000~26000人、战船400~600余。
                          荷军在战斗中一共损失陆军1100人,船只损失5艘以上,水手损失300余人,经济损失达47.5万佛特林。郑军损失一半兵力,战船损失不详。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7楼2017-04-25 1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