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地形,明军要是敢从厦门沿岸过来,估计就回不去了。元老院都发愁后勤问题,明军怎么解决。
占据南澳岛,郑成功的发祥地啊。
1624八月,郑芝龙跟漳州人颜思齐带领13艘船赴台湾,在诸罗山(今嘉义市)一带安设寮寨,边耕猎边海上贸易,漳泉3000余人闻风而至,居民分为十寨。
崇祯元年(1628)福建大旱,饿殍遍野,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提议,“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见清黄宗羲《赐姓始末》)“使垦荒岛,渐成邑聚。”(见清魏源《圣武记》)。此后移居台湾者不断增多。
荷兰于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行与海贸的垄断权。
1619年又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的咬留吧,改其名为巴达维亚,作为侵略印尼、远东各国的大本营。取葡萄牙而代之,成为海霸王,是最强大的殖民势力。
天启四年(1624),澎湖的荷兰人被明军驱逐出境,来到台湾。
1630年,荷兰人与郑芝龙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获得了和中国商人进行转口贸易的权利。荷兰人跟郑家的关系很不稳定,一方面,荷兰人需要郑家运来生丝瓷器让台湾进行转口贸易,另一方面,郑家也是荷兰人在日本最大的生意对手。
荷夷假称借“一牛皮地”,赖着不走,筑城占据。1642年武力夺取西班牙在1626年所霸占的鸡笼、1628年所占淡水。
1652,台湾爆发了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首1.6万多人,反对荷夷起义,可惜因荷夷枪、炮火凶猛失败。
1659年,郑成功北伐金陵失败,郑军元气大伤,甘辉、万礼等大将尽数阵亡,郑家根据地只剩下东南沿海寥寥几个城市,民间渐渐产生郑成功即将攻台的谣言。
1660年,郑成功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军四万余人,郑家声威方有所复振。
1661年,郑成功召开军事会议,认为清军难胜,郑军没有根据地,在战略对峙中时常处于被动,根据从台湾逃至大陆,原为荷兰人翻译的何廷斌献上的地图看,台湾驻军不多,物产丰富,如果攻下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则以后同清廷作战便再无后顾之忧。
听到郑成功的建议后,郑军众将都现出难色,宣毅后镇吴豪认为台湾水文复杂,大船难进,荷兰人虽然人少,但火器利害,何况郑军籍贯多在大陆,即便攻下台湾,也难免水土不服。前提督黄廷与吴豪看法相同,只有中军戎政杨朝栋赞同攻台。
郑成功对杨朝栋的意见作出表扬后,正式下令攻台。
1661年率领将士2.5万人从金门出发,历经长达9个月围攻,终于迫使荷兰人投降。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的攻台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
何廷斌在攻台前告诉过郑成功,说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台湾,台湾物资丰富,到时候就地征粮即可,无需携带过多给养。郑成功采纳了他的观点,因此大军只带了很少的粮食上船,到了25日,遇到海风,船队无法出航,驻扎澎湖的军队立马就面临缺粮危机,虽然郑军临时从澎湖搜罗了百余石粮食,但这个数目甚至不够大军一顿饭用。
何廷斌认为台湾物资丰富,因此不需带粮,是不了解军事后勤的表现,当时台湾人烟稀少,耕地不多,耕作技术也很落后,因此即使是荷兰人,也需要向大陆买粮,所谓物产丰富,最多是山上的野果比大陆多一点罢了。
缺粮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都是个大问题,郑军有几万人,按照一般规律看,供养一名不事劳作的士兵,起码需要20名以上的农民才行,而台湾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后来郑成功只好下令全力种田,把经济作物刨掉来种粮食,但这样一来,其他农产品,如白糖的产量就大幅度下降,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缺粮,郑军没有等待天气转好的资本,30号,郑成功下令强行出海,部下纷纷提出不同建议,认为应当等待天气转好之后再出航,但郑成功认为攻台之行乃天命所归,天命在我,自当攻无不克,因此郑军全军开拔,于30号清晨抵达鹿耳门。
入台有三条通道可选:鹿耳门、南水道、北水道,其中北水道淤塞,南水道在热兰遮火炮射程之内,鹿耳门虽然最为险恶,但郑成功只有这一条路可选。
为了顺利通过鹿耳门,郑成功先令何斌派人伪装成渔夫打探消息,掌握水道情况后,趁着涨潮通过鹿耳门。
关于此次涨潮,不少书里都写的神乎其神,认为天助郑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涨潮罢了,这点从郑军抵达台湾后荷兰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荷兰人发现郑军经过鹿耳门入台,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可思议,郑家几代都在海上,了解潮汐时间,乃是必须的本事。
但士兵们并不了解潮汐这一自然现象,郑成功深知此点,因此他也不会浪费掉这么一个激励士气的机会,船队起航前,眼看即将涨潮。郑成功设下香案,向妈祖祈祷,祈祷后不久,原本是浅滩的鹿耳门涨潮,变成大船可以通过的深湾,多数将士不明其中玄机,认为有神明相助,顿时全军上下,士气大增。
面对郑军舰队,荷兰人毫无办法,因为兵力有限,只能眼睁睁看着郑军通过鹿耳门。
围攻普罗岷西亚城
舰队通过鹿耳门后,郑成功兵分三路,命宣毅前镇陈泽率百余艘小船驻守北线尾岛,牵制荷兰人战船,以防其反扑。自己则带领主力舰队进入台江水域,在中午登陆禾寮港,因为水浅,所以四五十艘大型战舰只能停在北泊口,余下船只则开往热兰遮外围,包围城池,当地汉人得知郑成功前来,纷纷前来协助,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郑军把辎重运往普罗岷西亚市的赤嵌镇。
赤嵌镇的防御设施称为普罗岷西亚城,亦名赤嵌楼。
传说里,荷兰人在建筑赤嵌楼的时候,只花很少的钱向新港社人买地,声称只需要一块牛皮大的地就可以了,上岸后,荷兰人把牛皮割成细条,圈了一大片地,新港社人吃了哑巴亏,只好允许荷兰人建城。
这个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片土地是荷兰在台湾的首任长官宋克向新港社购下的,花了十五匹棉布,1652年,郭怀一被平定,为了防卫市镇,1563年开始兴建城池,1564年完成,由红砖叠砌,用糖水和糯米汁拌着蚵壳灰当黏着剂,城池为方形,长30.12米,宽22.6米,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碉堡一个,每个碉堡有两层重炮,上五下四,一共9门,加上城池主体的四门炮,一共22门火炮。
1660年,为了增强防御,荷兰人在城外挖了一条深2.19米、宽3.77米的壕沟,并在壕沟与城池间盖起矮墙,架有可发射榴弹的小炮六门,壕沟外则有两排高1.41米的木制栅栏。
赤嵌楼的长官猫难实叮见到郑军来袭,下令没收本地汉人的舢板船只,并命令散布台湾各地的荷兰男子都要赶回赤嵌楼,妇孺则在统一调度下前去大员避难,由于很多家眷希望与丈夫同生共死,因此这个命令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登陆后的郑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直奔公司庭院,另一路从后路包抄,下午一点半,赤嵌楼被围。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员,大员长官揆一下令猫实难叮派兵阻止郑军登陆,但猫实难叮回答说赤嵌楼兵力薄弱,只能防守,无法进攻。下午四点,揆一遣队长黎英三带200荷兰士兵来援,一个小时后,黎英三抵达赤嵌楼,在登陆的时候,双方发生交火,城中的荷兰人用火枪掩护援兵登陆,而郑军于20米外的山丘上用弓箭攻击城内外的荷兰人,双方交火约半小时,各有一到二人负伤。因郑军阻挠,只有60人成功进城,其余士兵无法登陆,只好退回热兰遮城。
普罗岷西亚市镇北方的马厩中藏有三四千袋稻谷,猫实难叮为了防止郑军取粮,派出60名死士潜入市镇,试图趁夜焚毁马厩,但郑军巡逻严密,焚毁计划未能得逞,第二天郑军就将粮食取走分给各镇,经过计算,足够全军半月之用。
根据荷兰人的描述,5月1日,一名荷兰邮政员的妻子在逃回赤嵌楼的过程中被郑军抓获,随后郑军剥光了她的衣服(一说被换上中国服装),然后交给她一封书信,让她带给荷兰人。
信中要求荷兰人向郑军投降,并交出城池。除了这封信外,郑成功另外修书两封,分别带给猫实难叮与揆一,并贴出告示,说台湾不过是我父亲暂时借给你们居住的,你们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台湾是中国领土,我现在来收回,如果投降,可以让你们带着财物离开,如果不投降,就杀了你们。
揆一当然不甘就此投降,5月3日,他派出两名代表与郑成功谈判,谈判时,荷兰代表出示当年他们与郑芝龙所签订的和约,因为和约中没有条款可以证明郑芝龙对于台湾主权的拥有,所以荷兰人认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荷方拥有台湾的合法性,同时,荷方代表还提出:如果郑成功愿意退兵,荷兰人可以送上白银10万两作为军费,并且以后每年都会向郑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
郑成功拒绝了荷兰人的提议,谈判破裂。
由于水源被郑军占领,赤嵌楼很快进入断水状态,荷兰人试图在海边掘井,但掘出的水十分浑浊,难以饮用,这时郑军已经建好云梯,备好竹篮(装满泥土可以做沙包用),并架起七门火炮对准赤嵌楼,其中十八磅炮两门,围城部队总数约有一万人到一万一千人之间,而赤嵌楼内火药不足二百磅,子弹不到2000发,士兵中不少病号,若是开战,只怕连三日都难撑住,经过揆一的同意,猫实难叮于5月4日投降,城内140名士兵、20名伤兵、妇孺仆役110人成为郑军俘虏。
因为郑成功希望能够通过谈判取回热兰遮城,因此他对待赤嵌楼俘虏的态度颇为和善,除了没收他们的火枪之外,郑军并不限制他们拥有刀剑等冷兵器,并且允许他们在街上随意活动,口粮方面,当时郑成功的亲兵每月配给米粮仅9公斤,而俘虏每人平均却可分到12公斤左右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