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有书,有曲,亦有电影。在初二的时候看了电影,顺着也听了歌曲,当时的我疯狂迷恋张国荣,但电影却主打如花,于是草草看完便罢。看了电影后知道书,小说是在高中喜欢李碧华的时候读的——从网上搜索txt盗版,在夜里用mp4偷看,像做贼般。到了大学,又爱上梅艳芳,重看了一遍电影,又把十二少抛在脑后。后来在图书馆恰好找到了纯文字版的书,满脑子的梅艳芳和张国荣竟把书变成影,在我脑海中你侬我侬。第二次借书借到了插画版,都是些电影剧照,倒是省去了我的相思之苦。但始终觉得,书可以成为电影的宣传,毕竟出自于它;但书若靠电影炒作,便廉价了,出版商你要相信李碧华的文字比电影更精彩。
如花,我最爱的角色。可能是因为对梅艳芳的喜爱所以爱屋及乌,不可否认影视作品对小说的影响,它让文字具化成影。没看电影前,如花可以是巩俐,王祖贤,邱淑贞,林青霞,但现在如花就是梅艳芳。
李碧华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作家,她笔下人物众多,性格是相似的女痴男弱,内容无非爱恨情仇,但读起来叫人心惊胆战又欲罢不能。其表面写的是奇幻杂书,但实质是讲现实生活,不动声色,却字字见血。不论散文,小说,亦或评论,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万物,从中总透着魅惑的紫——把寻常物变得生动而诡异。
全书中只有四个人有名字,电影中初见四个名字不以为然,看了书后才知大有深意。
如花无姓,因为自幼被卖落寨,原是琵琶仔,身在倚红楼,便将命安于此。十二少,原名陈振邦,是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少东,家中排行老二,为表示系出名门,家门兴旺,故添“十”,称十二少。单看这两个“古人”的称呼,就可看出身世与地位。
两个“现代人”,男为袁永定,他自嘲人如其名,够定——稳重忠诚,如花听其名后说“有一种天荒地老的感觉。简直不像人的名字。像一块石头,或者桥,或者坟墓。”,女鬼说坟墓,总会让人不寒而栗。死后变鬼,而后以坟为家天经地义,但我们却总是不肯接受这“晦气”。其女友凌楚娟,却名不副实,非“楚楚可人”而是“横施夏楚”,非“娟娟秀气”而是“苛捐杂税”,后者是男友对其的评价,看似批评,实则在宣告主权——虽然野蛮,但她是我的女友!
本书的筋骨是如花与十二少前世的故事,血肉是袁永定和凌楚娟今世的生活。故事穿插在生活里,处处是前生今世的对比。
全文以袁永定的视角出发,这个稳重闷骚的广告部职员在讲述着他的生活。
“先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故事就这么唐突的开始了,像生活中措手不及的意外。永定闻声抬头见到了如花,第一次见,以为她是选美小姐。那时,每个女孩都想成为港姐冠军,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眼前这个女子穿着旗袍古香古色,不知所为何事?
如花应到:找人。十二少,老地方等你,如花。怪人,怪名字,这女子真的好生奇怪。就这样,如花闯入了永定的生活。
如花跑去算命,抽得“暗”字,此乃寻人吉兆:日内有音——近日便可找到;两个日字——阳火正旺,尚在人间。永定不会想到如花是鬼,直到他们在电车上攀谈起曾今的太平戏院。失魂落魄的永定明白了这是一个返回人间找爱人的女鬼,用来生七年的寿命换此次七日的阳间游。
李碧华擅长玩文字游戏,从名字便知。一个字,开启了七日寻人之旅。且功力不俗,一个太平戏院,揭开了如花的面纱,同时也道出了香港的变迁。不仅如此,她也善于用故事讽刺现实,虚虚实实中,道出人间百态。
如花是女鬼,是妓女。我们畏惧、远离的身份,对于她是那么的正常。依现代眼光看,如花更像满清遗物,身上设满了清规戒律。《石塘咀春色》中记载了龟鸨训练阿姑的规矩,自小教她们礼仪知识,使她们都出落大方、细致,言行检点,衣饰艳而不淫。如花是倚红楼头牌阿姑,自然更懂得礼数。但没想到五十年后,倚红楼消失了,却多了妖娆俗媚的女子当街揽客,午夜场更甚,影片大胆奔放,观众放浪不已,让如花羞愧面红,当今的淑女都不及过去的妓女。由此看来,倒是我们现代人不正常。
永定向往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忠贞勇敢。为爱而死的人几乎绝了种,他自己就不敢。他这样描述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灬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他与阿楚的爱情摇摆不定,阿楚像一只抓不住的泥鳅,身为娱乐新闻记者的她天天随八卦奔波。落选港姐也向她爆料博人眼球——毕竟颁奖不颁操守奖;读者对此乐此不疲,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出了柴米油盐就是忙工作,和人见面都不知说些什么,而夫妻间大多会白头偕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于是人人拿八卦当稻草,添油加醋的评足论道,反正事不关己。人间众生相就这样被戳破。
如花的到来让他们陷入了“三角恋”,女人总容不下自己男人身边的任何一个女人。不同于永定,女友阿楚初见如花便是满心狐疑,女鬼?带女人回家还编出这么荒唐的借口,要亲自验身,验证完身份后又发挥他记者的提问本性,如花缓缓道出五十年前的故事。
如花,我最爱的角色。可能是因为对梅艳芳的喜爱所以爱屋及乌,不可否认影视作品对小说的影响,它让文字具化成影。没看电影前,如花可以是巩俐,王祖贤,邱淑贞,林青霞,但现在如花就是梅艳芳。
李碧华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作家,她笔下人物众多,性格是相似的女痴男弱,内容无非爱恨情仇,但读起来叫人心惊胆战又欲罢不能。其表面写的是奇幻杂书,但实质是讲现实生活,不动声色,却字字见血。不论散文,小说,亦或评论,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万物,从中总透着魅惑的紫——把寻常物变得生动而诡异。
全书中只有四个人有名字,电影中初见四个名字不以为然,看了书后才知大有深意。
如花无姓,因为自幼被卖落寨,原是琵琶仔,身在倚红楼,便将命安于此。十二少,原名陈振邦,是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少东,家中排行老二,为表示系出名门,家门兴旺,故添“十”,称十二少。单看这两个“古人”的称呼,就可看出身世与地位。
两个“现代人”,男为袁永定,他自嘲人如其名,够定——稳重忠诚,如花听其名后说“有一种天荒地老的感觉。简直不像人的名字。像一块石头,或者桥,或者坟墓。”,女鬼说坟墓,总会让人不寒而栗。死后变鬼,而后以坟为家天经地义,但我们却总是不肯接受这“晦气”。其女友凌楚娟,却名不副实,非“楚楚可人”而是“横施夏楚”,非“娟娟秀气”而是“苛捐杂税”,后者是男友对其的评价,看似批评,实则在宣告主权——虽然野蛮,但她是我的女友!
本书的筋骨是如花与十二少前世的故事,血肉是袁永定和凌楚娟今世的生活。故事穿插在生活里,处处是前生今世的对比。
全文以袁永定的视角出发,这个稳重闷骚的广告部职员在讲述着他的生活。
“先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故事就这么唐突的开始了,像生活中措手不及的意外。永定闻声抬头见到了如花,第一次见,以为她是选美小姐。那时,每个女孩都想成为港姐冠军,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眼前这个女子穿着旗袍古香古色,不知所为何事?
如花应到:找人。十二少,老地方等你,如花。怪人,怪名字,这女子真的好生奇怪。就这样,如花闯入了永定的生活。
如花跑去算命,抽得“暗”字,此乃寻人吉兆:日内有音——近日便可找到;两个日字——阳火正旺,尚在人间。永定不会想到如花是鬼,直到他们在电车上攀谈起曾今的太平戏院。失魂落魄的永定明白了这是一个返回人间找爱人的女鬼,用来生七年的寿命换此次七日的阳间游。
李碧华擅长玩文字游戏,从名字便知。一个字,开启了七日寻人之旅。且功力不俗,一个太平戏院,揭开了如花的面纱,同时也道出了香港的变迁。不仅如此,她也善于用故事讽刺现实,虚虚实实中,道出人间百态。
如花是女鬼,是妓女。我们畏惧、远离的身份,对于她是那么的正常。依现代眼光看,如花更像满清遗物,身上设满了清规戒律。《石塘咀春色》中记载了龟鸨训练阿姑的规矩,自小教她们礼仪知识,使她们都出落大方、细致,言行检点,衣饰艳而不淫。如花是倚红楼头牌阿姑,自然更懂得礼数。但没想到五十年后,倚红楼消失了,却多了妖娆俗媚的女子当街揽客,午夜场更甚,影片大胆奔放,观众放浪不已,让如花羞愧面红,当今的淑女都不及过去的妓女。由此看来,倒是我们现代人不正常。
永定向往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忠贞勇敢。为爱而死的人几乎绝了种,他自己就不敢。他这样描述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灬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他与阿楚的爱情摇摆不定,阿楚像一只抓不住的泥鳅,身为娱乐新闻记者的她天天随八卦奔波。落选港姐也向她爆料博人眼球——毕竟颁奖不颁操守奖;读者对此乐此不疲,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出了柴米油盐就是忙工作,和人见面都不知说些什么,而夫妻间大多会白头偕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于是人人拿八卦当稻草,添油加醋的评足论道,反正事不关己。人间众生相就这样被戳破。
如花的到来让他们陷入了“三角恋”,女人总容不下自己男人身边的任何一个女人。不同于永定,女友阿楚初见如花便是满心狐疑,女鬼?带女人回家还编出这么荒唐的借口,要亲自验身,验证完身份后又发挥他记者的提问本性,如花缓缓道出五十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