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金碧玺吧 关注:24贴子:168
  • 6回复贴,共1

劣币驱逐良币,青金石的价格如何受到这一古老经济规律支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对玉石产品还不甚了解的朋友经常会以这样一句话做为想购买青金石时的开场白:“你的青金石多少钱一克?”而很多卖家朋友也常常被这一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弄到非常头疼。越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意味着这个问题涉及的层面越是宽泛。简单的三言两语很难将这样一个问题回答得十分全面,又能令提问者感到满意。
除了青金石本身的分级制度还不完善的因素,卖家很难用几A的方式,很明白无误地告诉提问者,A级多少钱一克,AA级多少钱一克,AAA级多少钱一克……很多玉石产品和青金石一样,定价的准则不止是净度的级别,还与其制品的大小、尺寸、形制、做工、工艺,甚至一次性的购买量有关系。不同的因素,可能导致同一种玉石的价格跨度非常之大。如果非用一句简单的话一回答开头这个简单问题,我们大可以讲“我的青金石,大约一元一克到五百元一克的都有,客官您打算来几斤?”


1楼2017-05-10 09:43回复
    那么,该如何才能做到对这个问题既全面而又专业、准确的回答呢?兜教授正在撰写的长篇《兜教授话青金》一文(或者也有可能成为一本薄书)也许能为大家解答,在此预先预告一下。书成之后也会分篇章在本公众号中发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倒不在于如何回答青金石几块钱一斤这样的问题,而是有关另一个话题“青金石是便宜货吗?”“青金石降价了吗?”之类的问题。
    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教授又不得不先稍稍扯远一点。
    2009年,北大教授韩毓海先生出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很大气,内容也大气,是我这个假教授这么多年来读过的最具有大历史观的一本好书,叫做《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对于明清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叫兽墙裂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在书中,韩毓海教授讲到了这么一件事情,稍稍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大概知道,明朝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大约可称作是一件我们中国历史上十分少有的成功的不以推翻当前zf的统治为前提的改革,至少在张居正本人身前是可以算得上成功的改革。至于其死后改革不能为继,家族命运乃至他本人的骸骨还要遭到清算,则是后人无力回天的事了。张居正的这次改革之前,万年皇帝的短命鬼老爹隆庆皇帝是过得比较悲催的,悲剧到好不容易熬到登基之年,做上了皇帝,新皇帝想给后宫新上位的嫔妃们和新晋级的皇太后做几件新衣服,置办一点首饰都拿不出钱来。妃子们只好凑合着穿着以前的旧衣服继续打怪升级。当皇帝当到这份上也算是窝囊。大家得说,钱去哪了吗?我们不是一直在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吗,皇上没钱,大家多凑点份子钱也就是了。可这回不行,坏就坏在隆庆皇帝他爹,万历皇帝他爷爷身上。


    2楼2017-05-10 09:44
    回复
      2025-10-12 06:0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位爷倒不是别人,是明朝著名的炼丹皇帝嘉靖,他有个好拍档叫严嵩,想来是大家都认识的。嘉靖皇帝本来倒是一位聪明人,刚上位那会儿做了不少好事情,人民也算安居乐业。后来宠信奸相严嵩,任用道士方人,迷恋长生,大肆炼丹,不理国事,将好好一个家业毁了个七七八八,小金库差不多被他败了个精光。等到他那个病秧子儿子隆庆上位的时候就出现了刚才那一幕穷酸相。大明帝国走到这时已经离朱元璋开国差不多二百年光景,虽然外表还有些光鲜模样,实际内底子里已经空虚得紧了。隆庆皇帝比较短命,坐镇6年不满,走了,终于轮到万历上位了,张居正趁机傍上新太后——也就是万历小皇帝他亲妈的大腿,当上了首辅。关于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二三事,民间传言较多,这里不作细表。总之,张首辅、小万历皇帝、李太后、大太监冯保几个人里应外合,一番改革,倒是把前面几朝积累下来的一个老弱病残的大明朝整出了点新气象,内内外外焕然一新,很有一番中兴气象。明王朝这台机器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还能走出这么一个妙招,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一个朝代的最后几十年间,还能出现一次政治经济上的大繁荣景象,应该说张居正的这个改革是居功至伟的。
      那么,张居正的改革是如何获得他身前的这一幕成功景象的呢?咱们不是历史学家,也是不是经济学家,说不了那么细。但是我们韩毓海教授说了,有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银子。原来,洪武皇帝朱元璋建国以来,农民地主们上缴各项税收,都是以实物形式上缴,种稻子的就交稻米,养蚕的就交丝绸,总之按比例一层一层经各地方政府征收,再统一上缴国库,中间层级多不说,运输也困难,弄不到半道上就坏了也说不准还重新再回来征收一遍,百姓税务沉重,苦不堪言。连官员们的薪俸也是一半的银子,一半的实物。实物薪俸发什么,那得看国库里啥东西多,有时按俸禄折算成胡椒,香料,有时折算成大米小麦,或者是几匹布料,弄得一些比较清廉的官员,没有灰色收入的,下了朝还得拿着胡椒到市场上卖了换钱回家。这倒还算好的,换了皇帝有时比较坑,连现银一半也发不了,给你发点印刷的纸币。在明朝这个政府信用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年代,纸币那是不值钱的,额度可能也是随便胡乱写的,一千贯的大钞可能连个烧饼也换不来,拿回家只能当印刷艺术品挂墙上做装饰,和今天的津巴布韦币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3楼2017-05-10 09:44
      回复
        张居正同志大概也是深受过去这种税收制度的残害,他一拍脑袋,就拿出了著名的这个“一条鞭法”改革方案。说是改革,其实没怎么改,成功往往就在局部的一些小小的创新上。所谓一条鞭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后大家缴税不用再上缴实物了,通通按照原来的规定,折算成现银上缴。这么一改,虽然未必对广大的贫下中农有太明显的好处,但对于明朝政府机构来说,效率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了。韩教授就说了,张居正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因为搭上了一条连张首辅同志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顺风车。1580年代,恰逢欧洲人在南美洲地区的银矿大发现。据有关统计,当时南美银矿产出的优质银子大约有50%以上都是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最终流向了中国明朝。中国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极度缺乏银矿资源的国家,这下从美洲新大陆源源不断流入的银子来到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产品贸易出口,充实了本国的银库存量,为银两成为一种能够与商品流通的需求量相匹配的货币奠定了基础。
        要知道,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如果民间的贸易和商品交换需求增长很快,而缺乏足够的中间介质,也就是具有公信力的货币来促进这些商品交换活动,就会对经济产生抑制。而银子作为一种古老的最具有民间基础的贵金属,它们的大量涌入则为明朝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大明帝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商业活动欣欣向荣,史学称之为明朝末年的“资本主义萌芽”。
        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资源较少时,民间会倾向于将流通过程中的银子收藏起来,而使用较低质量的货币,比如铜币。而当银子的流通量和保有量达到某一个高度时,则会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以银为介质的交易活动。事实上,明朝末年张居正改革这一时期的中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地以银子作为购买货币的时期。许多影视剧作品中动辙用几两银子结账的情景,大概只在这一时期是真实地出现过的(叫兽未作考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4楼2017-05-10 09:44
        回复
          结合本文的标题,这一时期的银本位货币结算情况,可以称得上市场上是有“良币”的基础的。优质的高纯度的银子,可以称为“良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对外出口贸易活动逐年攀升,南美洲的银子继续充实中国的血液。一直到清朝初、中期,中国政府所持有的优质银都是十分充沛富裕的。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对外做出了一系列的海量的赔款,而这些赔款无一不是以政府储蓄的最优质的“纹银”为介质的。从明朝末年至清朝末期,无数中国人民辛劳数百年储蓄积累下来的巨额的银金属,最终在这一场接一场的败仗之后流入了日本和西方列强的手中。
          在清政府不断对外赔款,高纯度的优质纹银不断向外外流的同时,南美洲金矿大发现又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黄金金属存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黄金具有了能够支撑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数量基础,从而取代了主宰世界经济数百年的银金属,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货币(美元后来也是在此基础上与黄金挂钩,35美元完全等价于1盎司黄金)。银金属在这些西方国家的价值开始大打折扣,人们普遍大量地将手中的劣质银币兑换成黄金。而这些劣质的低纯度银币则纷纷流向了当时仍然对银子有着大量需求的中国。于是中国市场上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优质银金属大量外流,赔出,国内优质高纯度银日益减少,但是对于银金属的需求巨大,导致大量劣等银继续流入中国,民间开始将手中的优质银保留下来,使之不再参与市场的流通,劣等银“劣币”充斥市场。于是也就发生了我们题目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5楼2017-05-10 09:44
          回复
            简单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有以下几点条件:
            1、良币在市场上数量减少
            2、市场普遍认为良币更具价值
            3、劣币能够取代良币在市场上流通,仍然能够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
            一旦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即使不考虑良币外流的情况,即使在市场内部,具有一定收藏和经济基础,以及具有一定的鉴定识别能力的家庭、个人,以及集体,都会将良币储存起来,不再使之继续向外流通(这与我们今天把钱包里的新币留下,先用掉旧币的情况有点类似),最终就会导致整个市场都被劣币占领,形成一种良币被驱逐的现象。其实质,并不是市场不爱良币,而是良币的数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市场的流通需求,流通交易功能降低,而转向保值与增值功能。
            那么,绕了这么远,我们回到青金石的话题上来,可以说在青金石的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已经出现,并形成了很明显的趋势的。这种现象与我们前面大篇幅讲到的银币的流通情况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1、优质青金石原料几近枯竭,市场流通的优质青金石日渐稀少
            2、普通成色的青金石存量仍然较大,并且对于青金石不了解的人群来说,不清楚普通青金石与优质青金石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因而仍然能够接受普通成色的青金石
            3、优质青金石一旦出现,就会迅速被商家自身和少量藏家收藏,使之难以流入市场
            在这样几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普通的和低质量的青金石表现出量大且便宜的迹象,使市场上形成一种“青金石仍然是一种低价产品”,“青金石降价了”的假性认识。然而,真正对于有所了解的玩家,则会深刻且悲哀地发现,“为什么我看得上的青金石都辣么贵了”,“为什么都找不到看得顺眼的青金石了”。
            而教授对此,则只能说:一切随缘,且玩且珍稀。若是真想找到高品质的青金石,且不会吃药买到假货、染色注胶货,有两点心理要准备好,一是好的青金石不便宜,二是不要幻想能捡漏。其三,还得密切联系兜叫兽的个人微信和公众号,多读书,少吃药。


            6楼2017-05-10 09:45
            回复
              以下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比较清晰的不同级别的青金石的照片,叫兽对他们简单地由代级别向高级别的排序,供大家参考
              --------------------
              多白多金


              ---------------------
              多白少金
              --------------------
              少白少金

              --------------
              微白少金

              -----------------
              局部能达到:微白少金


              -------------------------
              正中间这颗:无白少金

              兜教授出品:无白少金的精品老料


              7楼2017-05-10 0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