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夜11:00。
观看了话剧版《奋斗》第二轮演出后,我独自一人,开车飞驰在北京冬天刚刚入夜后宁静的环路高速上。车载CD里放着一个名叫魏晨的男孩儿的歌,关于这个男孩儿我之前一无所知,而此刻,他的歌声给了我久违的感动。
关于“奋斗”,我了解的不少,从电视剧版本的全国热播,到某演出公司不失时机地推出它的话剧版并在其首演后引起北京文化圈里不小的褒贬风波,到今天,该剧第二轮演出再次迎接观众的挑战,我终于走进剧场去感受《奋斗》的滋味。
今天的保利剧院,可以说是80后的聚会,80后的Party,年轻的“粉丝”们早早来到剧院,带着给自己的偶像的礼物与鲜花,带着满脸的期待与兴奋,整个剧场的氛围完全变了样子。对于我来说,严肃音乐和高雅艺术的演出场景并不陌生,然而今天的场景,与之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大相径庭后,竟然让自己有少许格格不入的感觉——毕竟我不是80后,时代已经在我和他们之间架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桥梁——我这样想着。
当演出开始,两位小丑演员在音乐中走上舞台,滑稽谐谑地打起羽毛球,不经意间,仿佛告诉观众,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每一个回合,每一次得失,我们的角色在彼此的对峙、交手中将大幕拉起。而整个演出中,演员们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幽默的台词让观众们一次次发出快乐的笑声,当戏剧情景发生变化,戏剧情感陡然由欢乐转为忧伤的时候,很多观众也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