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所住的地方,离定海桥地区有数站路,跟那里的人本不相识。但小学时即文(啊)革结束前,学生打群架成风,我周围有几个人经常跟定海桥的学生打架,于是就连累地区间的互相寻衅、报复。有几次寻衅到我身上,实在躲不掉,不得不反抗,只能孤身一人拼死往前冲、往狠里打,捡了路边的砖头、木棒闭着眼睛只顾往对方头上砸,竟然“两军相遇勇者胜”,让一帮定海桥的人觉得我是个不要命的,于是休战、认哥们。我是喜欢读书的,跟他们并无来往,虽说是“哥们”,路上偶尔遇到,也只是点头交情,连他们名字也弄不清楚,我读大学后,更是连偶然路遇的事情也没有了。军队转业后去检察(啊)院从事反贪侦查,走街串巷时遇到了几张定海桥熟脸,知道了他们在黑(啊)道上打杀出了一定的名气,是这个“王”、那个“王”了。那时流氓(啊)们很敬重同年龄里读了大学的人,或许也因为我的职业,几个人一口一声叫我“大哥”起来,我则顺便了解些黑(啊)道上的事情。也就那时——大概九0年左右——,第一次听到了“逃江湖”一词。
上海黑(啊)道上闯了较大的事情,不论被发现不被发现,第一做的动作便是逃跑。即使没有闯出事情,遇到拉网(严打),知道自己属于被拉网的鱼儿,自然的选择也是逃跑。不管什么情况,先逃跑了再说,这是他们的基本策略。逃跑之后,再看三四、听风声,觉得问题不大,便回家。要是有很大问题,他们便干脆去广州、深圳等地,再伺机转香港、澳门,干脆到那里打天下。九0年前后,上海的流(啊)氓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轻易不采用暴力(改革),放眼港、澳(开放)。他们把社会、世界称为“江湖”,把自己看作是“江湖上人”。他们的首选是在本地做生意,并不愿意逃跑,因此,不说“闯江湖”,而说“逃江湖”——离开本地,一般都是逃跑,故谓“逃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