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此文转自五星体育,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德约、穆雷、瓦林卡先后休战会对明年澳网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今年费德勒和纳达尔会师大满贯决赛是爆冷?
为什么说“休战Plan”将成为职业网坛的主流?“
为了夺得冠军,我得先牺牲冠军。为了争夺积分,我必须要先放弃这些积分——这是ATP赛事制度和积分系统所造就的现实。”
前天晚上,2017年上海网球大师赛落幕了。费德勒直落两盘拿下纳达尔,收获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二个大师赛冠军。
上海大师赛的决赛,纳达尔受到了膝盖伤病的困扰
这场比赛承载了万众期待,最终却没有呈现出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精彩对抗。事后来看,虽然纳达尔没有正式承认,但他确实很不走运地在决赛前遭遇了伤病困扰,最终屈居亚军。
尽管没有夺冠,但是凭借大师赛亚军提供的600分,纳达尔的世界排名积分还是顺利破万,达到10465分,昨天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排名里,他还是以1900分的优势压倒费德勒,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剩余赛季里的最大悬念,也就是他们两人的年终第一之争。
再看看这份世界排名榜单,我想着重提到这么几个人:穆雷目前还是世界第三,但分数只剩下5290分。只领先身后的西里奇700分左右;德约科维奇排名比上周下滑一位,已经到了第7位,而且身后的迪米特洛夫还在参赛,超过德约也只是时间问题;瓦林卡也下降一位掉到第九,年终前十应该是保不住了。
为什么特地提到这几人呢,因为他们都基本上提前结束了自己的2017赛季。穆雷没有把话说死,但目前来看也就是“2018年咱们再见”了。不参加比赛,不更新积分,名次自然就一降再降。而且ATP的积分机制是你今年赚的分越多,明年保分压力就越大。穆雷去年下半年发挥极其出色、神奇般地逆转德约登上年终第一,今年同期却提前报销赛季,那么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有人做过估算,等到明年澳网开赛前,届时复出的瓦林卡、德约和穆雷可能的排名位置分别是11位、13位和19位。
也就是说,这三位打进过澳网决赛的球员,明年澳网都会以前八开外的种子球员身份征战赛事。可以想见,那时候的签表到底会有多么混乱。而且,经历了为期数月的休息之后,就算以较低排位参赛,也很难说有谁能够阻挡他们的脚步。
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澳网,17号种子费德勒第二轮就碰上了伯蒂奇,第三轮赢锦织圭、1/4决赛赢大兹维列夫,半决赛又赢了瓦林卡。下半区的纳达尔也是如此,以九号种子身份参赛,第二轮就打小兹维,第三轮和第四轮接连遭遇孟菲尔斯和拉奥尼奇,半决赛又赢了迪米特洛夫。决赛费纳对决,从名字来看货真价实,但如果隐去姓名、只看种子排位的话,这是一场在17号种子和9号种子之间进行的决赛,排名世界前八球员全部OUT。两者结合起来,就导向一个很奇怪的结论:这是一次“理所应当的爆冷”。
费德勒和纳达尔以低顺位种子排名会师今年澳网决赛,上演“大爆冷”
所以,明年澳网,德、穆、瓦这三个人完全有可能复制今年年初费德勒和纳达尔做过的事情。可能会出现一种很有趣的情况——以1号或者2号种子身份出战澳网的费德勒,抽完签一看,咦?怎么比去年17号种子的签还差?这真的有可能发生。我们口中网坛BIG 4的这两年完全是一种镜像式的情形:去年下半年费纳休战,德约穆雷争年终第一争了个你死我活;今年下半年争年终第一的变成了费纳,德约穆雷包括瓦林卡却是先后挂起了免战牌。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休息之后获得的充沛体能与健康的身体相比,恶劣一点的签表形势根本算不上什么代价。更何况——“费德勒和纳达尔都做得到,我做不到吗?我也是拿过大满贯的人啊!”
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但也很现实的逻辑:为了夺得冠军,我得先牺牲冠军。为了争夺积分,我必须要先放弃这些积分——这是ATP赛事制度和积分系统所造就的现实。从一月份的澳网到十一月初的巴黎大师赛,四大满贯与九站大师赛贯穿全年始终,而且都是排名强制参赛。想赢球很难很辛苦、早早输球出局又会面临各种非议和压力。媒体会开始批评,球迷和赞助商也不会满意。只有一种情况下,你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能获得所有人的同情,那就是伤退。所以他们都伤了。说起来好像有点阴谋论,但是在现有ATP巡回赛事制度之下,可能只有这种办法可以在个人和大众之间取得平衡,你可以认为,这是顶尖球员们“用脚投票”的一种举动。
随着网球赛事制度的发展和比赛节奏加快、新一代球员们逐渐成长,这种所谓的“休战PLAN”可能会逐渐成为球员们的合理选择,成为主流。这是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一名球员不可能一年打十个月的高强度赛事,还一直保持最高水准的身体状态。新生代在冲击,你越变越老,比赛肯定是越来越难打的。
当然,这种“主流”要打上引号,这是只存在于世界前五十甚至前二十里的“主流”。因为只有那些本来就站在金字塔尖的球员,才能承受得起几个月不参赛带来的积分和奖金损失。对于那些排名靠后的球员,只能为了奖金和积分继续拼搏和挣扎。这就是职业网球。
德约、穆雷、瓦林卡先后休战会对明年澳网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今年费德勒和纳达尔会师大满贯决赛是爆冷?
为什么说“休战Plan”将成为职业网坛的主流?“
为了夺得冠军,我得先牺牲冠军。为了争夺积分,我必须要先放弃这些积分——这是ATP赛事制度和积分系统所造就的现实。”
前天晚上,2017年上海网球大师赛落幕了。费德勒直落两盘拿下纳达尔,收获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二个大师赛冠军。
上海大师赛的决赛,纳达尔受到了膝盖伤病的困扰
这场比赛承载了万众期待,最终却没有呈现出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精彩对抗。事后来看,虽然纳达尔没有正式承认,但他确实很不走运地在决赛前遭遇了伤病困扰,最终屈居亚军。
尽管没有夺冠,但是凭借大师赛亚军提供的600分,纳达尔的世界排名积分还是顺利破万,达到10465分,昨天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排名里,他还是以1900分的优势压倒费德勒,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剩余赛季里的最大悬念,也就是他们两人的年终第一之争。
再看看这份世界排名榜单,我想着重提到这么几个人:穆雷目前还是世界第三,但分数只剩下5290分。只领先身后的西里奇700分左右;德约科维奇排名比上周下滑一位,已经到了第7位,而且身后的迪米特洛夫还在参赛,超过德约也只是时间问题;瓦林卡也下降一位掉到第九,年终前十应该是保不住了。
为什么特地提到这几人呢,因为他们都基本上提前结束了自己的2017赛季。穆雷没有把话说死,但目前来看也就是“2018年咱们再见”了。不参加比赛,不更新积分,名次自然就一降再降。而且ATP的积分机制是你今年赚的分越多,明年保分压力就越大。穆雷去年下半年发挥极其出色、神奇般地逆转德约登上年终第一,今年同期却提前报销赛季,那么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有人做过估算,等到明年澳网开赛前,届时复出的瓦林卡、德约和穆雷可能的排名位置分别是11位、13位和19位。
也就是说,这三位打进过澳网决赛的球员,明年澳网都会以前八开外的种子球员身份征战赛事。可以想见,那时候的签表到底会有多么混乱。而且,经历了为期数月的休息之后,就算以较低排位参赛,也很难说有谁能够阻挡他们的脚步。
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澳网,17号种子费德勒第二轮就碰上了伯蒂奇,第三轮赢锦织圭、1/4决赛赢大兹维列夫,半决赛又赢了瓦林卡。下半区的纳达尔也是如此,以九号种子身份参赛,第二轮就打小兹维,第三轮和第四轮接连遭遇孟菲尔斯和拉奥尼奇,半决赛又赢了迪米特洛夫。决赛费纳对决,从名字来看货真价实,但如果隐去姓名、只看种子排位的话,这是一场在17号种子和9号种子之间进行的决赛,排名世界前八球员全部OUT。两者结合起来,就导向一个很奇怪的结论:这是一次“理所应当的爆冷”。
费德勒和纳达尔以低顺位种子排名会师今年澳网决赛,上演“大爆冷”
所以,明年澳网,德、穆、瓦这三个人完全有可能复制今年年初费德勒和纳达尔做过的事情。可能会出现一种很有趣的情况——以1号或者2号种子身份出战澳网的费德勒,抽完签一看,咦?怎么比去年17号种子的签还差?这真的有可能发生。我们口中网坛BIG 4的这两年完全是一种镜像式的情形:去年下半年费纳休战,德约穆雷争年终第一争了个你死我活;今年下半年争年终第一的变成了费纳,德约穆雷包括瓦林卡却是先后挂起了免战牌。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休息之后获得的充沛体能与健康的身体相比,恶劣一点的签表形势根本算不上什么代价。更何况——“费德勒和纳达尔都做得到,我做不到吗?我也是拿过大满贯的人啊!”
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但也很现实的逻辑:为了夺得冠军,我得先牺牲冠军。为了争夺积分,我必须要先放弃这些积分——这是ATP赛事制度和积分系统所造就的现实。从一月份的澳网到十一月初的巴黎大师赛,四大满贯与九站大师赛贯穿全年始终,而且都是排名强制参赛。想赢球很难很辛苦、早早输球出局又会面临各种非议和压力。媒体会开始批评,球迷和赞助商也不会满意。只有一种情况下,你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能获得所有人的同情,那就是伤退。所以他们都伤了。说起来好像有点阴谋论,但是在现有ATP巡回赛事制度之下,可能只有这种办法可以在个人和大众之间取得平衡,你可以认为,这是顶尖球员们“用脚投票”的一种举动。
随着网球赛事制度的发展和比赛节奏加快、新一代球员们逐渐成长,这种所谓的“休战PLAN”可能会逐渐成为球员们的合理选择,成为主流。这是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一名球员不可能一年打十个月的高强度赛事,还一直保持最高水准的身体状态。新生代在冲击,你越变越老,比赛肯定是越来越难打的。
当然,这种“主流”要打上引号,这是只存在于世界前五十甚至前二十里的“主流”。因为只有那些本来就站在金字塔尖的球员,才能承受得起几个月不参赛带来的积分和奖金损失。对于那些排名靠后的球员,只能为了奖金和积分继续拼搏和挣扎。这就是职业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