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董氏家庙遗失文物——万人球
原创2017-10-12云淡风清雄安新区热点
开口董氏家庙受封于大明弘治十四(1501)年。几经族人的扩建,于乾隆二(1737)年定型为坐北朝南,建筑東西宽十五米,南北进深九米,正殿三楹,前廊后厦,明三暗九的格局。周围繚以牆垣,朱門上髙懸【董氏家廟】匾额。
庙内文物众多。一进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供奉藁城上五代先祖的正龛。抬头看,就是悬挂于主殿正中,庙中珍贵文物——“万人球”。只可惜它失踪于兵燹战火。
据老人们讲:“万人球”晶莹耀目,与一般的球体镜子不同的是,“万人球”照人或映物能把人物按比例缩小,而且不变形。如果你朝“万人球”看,将会发现家庙每个角落的东西都映照在上面。更有夸张的说,就连“十字街”(在家庙正南六七十米处)上的人也都可以照在上面。
相传“万人球”是乾隆所赐。对它的的材质,老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金质的,因为在古代只有金才光彩夺目,日久如新。有人说是水晶的,因为水晶才能体它的价值。据我查阅资料分析,家庙中的“万人球”有可能是玻璃的。什么?玻璃?不会吧?镇庙之宝竟然是玻璃球的镜子?那么平常的东西?!玻璃在现在是平常之物,在明末清初那可是珍稀的宝物。
翻阅玻璃制镜的历史发现,在300年前,能制镜子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威尼斯。威尼斯造玻璃镜子方法是保密的。谁敢把造镜工艺外泄,就要被处以死刑。政府命令,玻璃工厂都要搬到孤岛上去,与世隔绝。
现代玻璃制造技术,是由传教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清康熙三十五(1696)年,内廷成立玻璃厂,隶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清代虽然我国也能自行生产玻璃,但是制镜工艺尚不完善。象家庙“万人球”这样体型巨大的水银玻璃球还是难以生产的,所以由此推断:“万人球”应该是从国外进口的。由此可见“万人球”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即使不是国外进贡的,也应该是宫廷内务府御制的。
“万人球”如此珍贵,它的去向如今也成了一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被日本人掠夺走的。
抗战时期,日军住进开口村,领头的日本军官非常崇拜我们董氏家族,他坚持认我们族人为“干爹”并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董有田。此后的几年里,有董氏族人去世,董有田还披麻戴孝,为其守灵治丧。后来迫于压力,把他录入挂谱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用红纸把董有田的名字贴去。父亲看见过红纸贴名的那幅挂谱。由此可见,这名日本军官对我们家庙家族的敬畏之心,“万人球”不大可能是他抢去的。要是被日本人抢去,族人们应该有明确的记忆。况且日本人是仓皇撤走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惦记家庙的文物“万人球”了。
第二种说法。就是被本村的人拿走藏匿了。据老人们回忆,“万人球”失踪于抗战后期到解放后这段时间。这时开口是国共拉锯战的中心村,多方势力交替占据,人心惶惶,疲于保命。此时家庙事务族人们都无心管理,庙中的文物也就疏于防范了。个别有心之人趁乱把“万人球”藏匿。我认为这种可能最大。
第三种说法:“万人球”毁于文革,这个说法被多数老人否定,因为解放后,家人们就没见过“万人球”了。
“万人球”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为是我们祖上的的东西,希望他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不管什么原因,如果是有心人代为保管,请您献出来,我们族人会感谢你的,这么多年也会给予您经济补偿。
现在唯一的“万人球”实物在山西乔家大院中堂保存,相传也是乾隆年间的,是乔家大院三宝之一。家人们有机会去乔家大院看看吧,也追思一下我们家族曾经的辉煌!
文中“万人球”图片来自乔家大院
素臣开口董氏二十三代长门次整理
微信yinzhe123456a
赞赏
10人赞赏

阅读2125









原创2017-10-12云淡风清雄安新区热点
开口董氏家庙受封于大明弘治十四(1501)年。几经族人的扩建,于乾隆二(1737)年定型为坐北朝南,建筑東西宽十五米,南北进深九米,正殿三楹,前廊后厦,明三暗九的格局。周围繚以牆垣,朱門上髙懸【董氏家廟】匾额。
庙内文物众多。一进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供奉藁城上五代先祖的正龛。抬头看,就是悬挂于主殿正中,庙中珍贵文物——“万人球”。只可惜它失踪于兵燹战火。
据老人们讲:“万人球”晶莹耀目,与一般的球体镜子不同的是,“万人球”照人或映物能把人物按比例缩小,而且不变形。如果你朝“万人球”看,将会发现家庙每个角落的东西都映照在上面。更有夸张的说,就连“十字街”(在家庙正南六七十米处)上的人也都可以照在上面。
相传“万人球”是乾隆所赐。对它的的材质,老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金质的,因为在古代只有金才光彩夺目,日久如新。有人说是水晶的,因为水晶才能体它的价值。据我查阅资料分析,家庙中的“万人球”有可能是玻璃的。什么?玻璃?不会吧?镇庙之宝竟然是玻璃球的镜子?那么平常的东西?!玻璃在现在是平常之物,在明末清初那可是珍稀的宝物。
翻阅玻璃制镜的历史发现,在300年前,能制镜子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威尼斯。威尼斯造玻璃镜子方法是保密的。谁敢把造镜工艺外泄,就要被处以死刑。政府命令,玻璃工厂都要搬到孤岛上去,与世隔绝。
现代玻璃制造技术,是由传教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清康熙三十五(1696)年,内廷成立玻璃厂,隶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清代虽然我国也能自行生产玻璃,但是制镜工艺尚不完善。象家庙“万人球”这样体型巨大的水银玻璃球还是难以生产的,所以由此推断:“万人球”应该是从国外进口的。由此可见“万人球”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即使不是国外进贡的,也应该是宫廷内务府御制的。
“万人球”如此珍贵,它的去向如今也成了一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被日本人掠夺走的。
抗战时期,日军住进开口村,领头的日本军官非常崇拜我们董氏家族,他坚持认我们族人为“干爹”并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董有田。此后的几年里,有董氏族人去世,董有田还披麻戴孝,为其守灵治丧。后来迫于压力,把他录入挂谱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用红纸把董有田的名字贴去。父亲看见过红纸贴名的那幅挂谱。由此可见,这名日本军官对我们家庙家族的敬畏之心,“万人球”不大可能是他抢去的。要是被日本人抢去,族人们应该有明确的记忆。况且日本人是仓皇撤走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惦记家庙的文物“万人球”了。
第二种说法。就是被本村的人拿走藏匿了。据老人们回忆,“万人球”失踪于抗战后期到解放后这段时间。这时开口是国共拉锯战的中心村,多方势力交替占据,人心惶惶,疲于保命。此时家庙事务族人们都无心管理,庙中的文物也就疏于防范了。个别有心之人趁乱把“万人球”藏匿。我认为这种可能最大。
第三种说法:“万人球”毁于文革,这个说法被多数老人否定,因为解放后,家人们就没见过“万人球”了。
“万人球”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为是我们祖上的的东西,希望他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不管什么原因,如果是有心人代为保管,请您献出来,我们族人会感谢你的,这么多年也会给予您经济补偿。
现在唯一的“万人球”实物在山西乔家大院中堂保存,相传也是乾隆年间的,是乔家大院三宝之一。家人们有机会去乔家大院看看吧,也追思一下我们家族曾经的辉煌!
文中“万人球”图片来自乔家大院
素臣开口董氏二十三代长门次整理
微信yinzhe123456a
赞赏
10人赞赏

阅读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