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瓜果蔬菜农残经常超规超标的原因
回到本来的问题上。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户的植保知识技术水平和用药意识
在农村带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虽然农户是专职种田种蔬果的。但是大部分传统农民的植保知识其实是相当匮乏的,能够完全靠自己将各种病虫害防治好的农户其实是少数。这就使得在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农户会“病急乱投医”,表现为在选择农药时乱用药和使用时超过标签推荐用量。
另一方面,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强调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预防的作用,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使用农药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防治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大部分农户的习惯都是见到病虫害发生之后再打药,这样既降低了效果,又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
另一方面,每种农药上都有一个安全间隔期(PHI),规定了农药在使用之后需要间隔多长时间,等到农药残留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收获,这个值根据农药和作物种类的不同会有变化。但是有不少农户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完全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第一天喷药第二天就能拿去卖,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所以大家去采摘园的时候要注意园子在不久之前是否刚使用过农药。)
再补充一点,目前国内农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毕竟和农药接触最多的其实是农户自己,但现在很少有农户在喷药的时候会准备专门的防护服,在喷药时身体大面积暴露在外,好一点的会准备一个口罩带着,也有人连口罩都不带。农户都不关心农药对自身造成的风险,就更别提为别人生产出的农产品了。
2.农资零售店主对农户的技术指导
正如上面所说的,目前很多农户的植保和农药知识水平不高。所以农资零售店就经常承担起了“植物医院”这样一个功能。很多农户会拿着发生病害的作物枝叶去找农资零售店老板“看病”。而农资店老板为了保障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而抓住客源,防止“植物医闹”,经常针对一种病虫害开出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并且加大使用剂量的方案。而长期加大剂量使用农药而没有采取延缓抗性产生的措施,就可能使植物的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进而迫使农户再加大农药的使用剂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其实和医药中的抗生素滥用有不少相似之处。
3.农作物价格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作物的价格,特别是蔬菜水果的价格波动经常很大。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常常决定了农户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上的投入意愿。一般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较高时,农户会更倾向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进口农药或者增加农药的用量和次数;而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很低时,农户一般倾向于使用廉价农药或者干脆就不使用农药,最极端的情况连收获都不收了。
4.非法农药的生产使用和农药超规使用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法的工厂,生产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一些农药厂家也会向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一些商标、包装上不会标注的隐性成分。单就农药的性质而言,高毒通常意味着防治效果好,高残留则意味着持效期长。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确实有它的市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法农户和厂家对金钱利益最大程度的追求。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在上游下游加强监管,严厉处罚,将法律成本增加到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农药的超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不难见到的现象。如果是低毒农药还好(虽然法规上也是不允许的),但如果牵扯到高毒农药,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之前新闻报道的山东毒西瓜就是高毒农药超规使用的一个例子。产自海南的西瓜上面检出了涕灭威,这种农药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是我国目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的毒性最强的农药种类之一。但是作为一种高毒农药,农业部规定该农药只能用于一些旱田作物,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的生育期短,留给农药降解的时间更少)。但是由于它不错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户无视规定,最终造成了毒西瓜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