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27贴子:421,608

【章惇与苏轼】同一镜面的正反两种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一下利益相关:自己是苏轼,章惇,王安石,司马光的粉
很多人都认为(大部分文学苏粉),章惇是害死大苏的主要谋划者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大奸臣。
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在早年苏轼和章惇的依旧交好呢?
要知道苏轼的性格在超然中有着不妥协的决然,如果是谁要想他强行做某件事的话,一般都会无功而返。
加之,章惇当时的名声不是很好(这个不怨他,是因为他爹的原因)。若非两人是真心互相倾慕,苏轼也不会与他结交。
因此,后面两人为什么决裂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IP属地:美国1楼2017-12-08 23:15回复
    百度在吞楼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2-08 23:28
    收起回复
      2025-09-13 14:1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章惇和苏轼都是极有才华的人,且两人的性格都很为直爽。(证明:两个人的高考(划掉)进士成绩)两人都是嘉佑二年的进士乙科,当然很多人认为,没有进甲科,算不得学霸。可是要知道这一年,章惇22岁,苏轼也才20岁。再说了,宋朝又没有像明朝那样必须考到前20才能日后升大学士的规矩。自然两人都是开开心心的取得功名归了才是。
      当然,如果事情那样简单,章相公就不配被称作是奇男子了。因为第一名是他侄儿(他侄儿比他大十岁),他很不开心,丢下敕书回家了。(他后来又考了一次,顺利拿到了甲科,但是名声已经被败坏(参考曾巩因为外出没有和哥哥一起睡就被骂的很惨))
      但是不管怎么样,嗯,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了彼此。
      后来,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具体内容的好坏不做探讨)基本上王安石的朋友在这个时候都与他决裂了,一般的士子也由于个人能力,政见,士林舆论,远离了王安石的变法小组。
      (这个决裂有多方面的原因,王安石开始也很想留住苏辙等人(参考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初始人员),但是毕竟思想主张完全不是一个路的,就纷纷离开了,这种情况下外放反而是最好的)
      然后被人嫌弃品行(指那个时候特有的)的章惇的确工作能力很强,王安石本来就很缺人,自然他就上了。
      当然,王安石也不是很喜欢章惇(这个可以对比他对曾布,还有吕惠卿的态度)(原因大概是因为王安石本身是一个很看重操守的人,起码那些人在他当政时在他面前表现的很有操守)
      章惇实际熙宁年间在中枢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外面干活。很快,章惇外面积累也够了,曾布本来因为市易法就已经有背叛新党的趋向,章惇平顶荆湖后就也回到了中枢。
      没过多久,因为自然原因,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自己作死贬外地,王安石(儿子王雱去世,悲伤过度加之神宗已经不听他的举措)二次罢相。章惇在莫名其妙又被弹劾了之后再次出外。
      这段时间,苏轼基本上在外面,而后就是乌台诗案。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仍然互为彼此的朋友另外。
      章惇很帅,这个是明确记载的。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2-08 23:30
      回复
        关于乌台诗案,章惇的救助,我直接贴原文吧。考虑到当时章惇自己本来就不受重用,这个时候冒着被说成是反复之徒的危险帮助大苏真的很不容易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2-08 23:32
        回复
          9御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有可废之罪四。昔者尧不诛四凶,至舜则流放窜殛之,盖其恶始见于天下也。轼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容其改过,轼怙终不悔,其恶已著,一也。古人有言曰,教而不从,然後诛之,盖吾之所以俟之者尽,然後戮辱随焉。陛下所以俟轼者〖二〗,可谓尽矣,而狂悖之语日闻,二也。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所谓言伪而辨;当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顽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谓行伪而坚;先王之法所当首诛,三也。刑故无小,盖知而故为,与夫不知而为者异也。轼读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敢肆其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制举对策,即己有厌弊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四也。罪有四可废,而尚容于职位,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御史舒亶言:“轼近上谢表,颇有议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志义之士,无不愤惋。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三〗,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诋谤为主,小则镂板,大则刻石,传播中外,自以为能。”并上轼印行诗三卷。御史何正臣亦言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诏知谏院张璪、御史中丞李定推治以闻。时定乞选官参治,及罢轼湖州,差职员追摄。既而上批,令御史台选牒朝臣一员乘驿追摄,又责不管别致疏虞状,其罢湖州朝旨,令差去官赍往。(续资治通鉴长编)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08 23:40
          回复
            元丰间 ,苏子瞻系大理狱。 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 ,时相进呈 ,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神宗改容曰 ‘ : 轼固有罪 ,然于朕不应至是 ,卿何以知之 ?’时相因举轼 《 桧诗》 ‘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 ,对曰 ‘ : 陛下飞龙在天 ,轼以为不知己 ,而求之地下之蛰龙 ,非不臣而何 ?’神宗曰‘ : 诗人之词 ,安可如此论 ,彼自咏桧 ,何预朕事 !’时相语塞。 章子厚亦从旁解之 ,遂薄其罪。 子厚尝以语余 ,且以丑言诋时相 ,曰‘ : 人之害物 ,无所忌惮 ,有如是也 !’”此中 “ 时相”乃宰相王珪。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2-08 23:52
            收起回复
              而后,苏轼就去了黄州,章惇也很快去了外地。
              几年之后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滔滔垂帘听政,这个时候苏辙成了乌台的官员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2-09 00:02
              回复
                司马光15年在洛阳写书的怨气终于得到了解放,无论是不是好的政策统统废除。整个新党就只有章惇一个人在抗。
                章惇这个性情耿直的人直接气的说出来“他日安可奉陪吃剑”的话语,毫无疑问的激怒了太后,而这时苏辙是这样做的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2-09 00:06
                回复
                  2025-09-13 14:0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元祐元年2月)左司谏苏辙言:........谨按左仆射蔡确,潩佞刻深,以狱吏进;右仆射韩缜,识暗性暴,才疏行污;枢密使章惇,虽有应务之才,而其为人难以独任;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2-09 00:24
                  回复
                    (元佑元年3月)辙又言:“臣闻朝廷进退大臣与小臣异,小臣无罪则用,有罪则逐,至于大臣不然,虽罪名未著,而意有不善,辄不可留。何者?朝廷大政出于其口,而行于其手,小有龃龉,贻患四方,势之必然,法不可缓。臣窃见知枢密院章惇,始与三省同议司马光论差役事,明知光所言事节有疏略差误,而不推公心,即加详议,待修完成法,然後施行,而乃雷同众人,连书札子,一切依奏。及其既已行下,然後论列可否,至忿争殿上,无复君臣之礼。然使惇因此究穷利害,立成修约,使州、县推行,更无疑阻,则惇之情状犹或可恕,今乃不候修完,便乞再行指挥,使诸路一依前件札子施行,却令被差人户具利害实封闻奏。臣不知陛下谓惇此举其意安在?惇不过欲使被差之人有所不便,人人与司马光为敌,但得光言不效,则朝廷利害不复顾。用心如此,而陛下置之枢府,臣窃惑矣。尚赖陛下明圣,觉其深意,中止不行,若其不然,必害良法。且差役之利,天下所愿,贤愚共知,行未逾月,四方鼓舞。惇犹巧加智数,力欲破坏。臣窃恐朝廷缓急有边防之事、战守之机,人命所存,社稷所系,使惇用心一一如此,岂不深误国计?故臣乞陛下早赐裁断,特行罢免,无使惇得行巧智以害国事。”[辙章以十八日上,今附本日,或移见二十三日章惇罢枢密之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2-09 00:24
                    回复
                      而这个时候其他的大臣是怎么弹劾章惇的呢?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2-09 00:25
                      回复
                        御史中丞刘挚:惇之利口喋喋。足以变事实而惑主听:凶气焰焰,足以摧善良而胁群下。故章惇不去,则不可以安庙朝、成善政、镇百姓而服四夷。伏望圣慈以臣章疏付外,正惇不忠之罪,罢黜之,以明典宪,以允公议。(这还不算完)
                        又贴黄:“惇辨慧果敢,似乎有才者,然此正小人之才也。古者任大臣,必用有德,不用有才。有德进,则行忠厚之政,以安天下;有才进,则为残刻之政,以祸天下。则德之与才,治乱之所系也。有德者廉静而重谨,故人难议之,有才者矜强而敏捷,故人多悦之;此历代人主所以多惑于忠邪之际也。杨国忠、李林甫、卢杞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臣深虑惇之智诈有以施行,而恐陛下疑以为才,故详言之,幸早赐睿断。”
                        今章惇之为大臣,其始进也,以妄兴荆湖边事,残害生灵,以至大任。今日又肆为邪说,沮抑圣政,慢言俚语,凌轹同列,无所不至。大臣若此,岂同心一德者乎?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2-09 00:27
                        收起回复
                          这个时候苏辙又补了一刀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12-09 00:27
                          回复
                            右司谏苏辙言:
                            臣闻天下治乱,在君子小人进退之间耳。冰炭不可以一器,枭鸾不可以同栖,共、鲧、皋陶不可以同朝,颜回、盗跖不可以并处。传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夫君子推诚而不疑,故易欺,孤立而不党,故易危,正言而不讳,故易间;洁廉而不坏,故易去。小人则不然。窃用威福以市私恩,交通左右以结主知,顽钝无耻,恏诟无节,故其合也易,而其去之也难。诚使君子小人同处,别小人必胜,君子必去。如薰之香,一日而亡,如莸之皋,十年而存,此理之必然者也。
                            ……
                            只如章惇之事,台谏久以为言。是时陛下若即付三省议其可否,则惇之去留自出公议。陛下始既不忍,养成惇恶,然後特出御批,言其罪状。正人端士虽知惇有余诛,而邪党小人,或谓陛下以忿怒逐枢密使。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2-09 00: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