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师妹,我好感动。
我本没有觉得文章有你说的那么好。因为一层翻转在结构上还是比较低级的,作为推理文,两层翻转会比较好,例如七种武器系列的《碧玉刀》和《多情环》,都有两层翻转。当然转多了一次,古龙自己也有很多bug。就是拿最后的真相再去走一遍故事流程,读者会发现,太多bug了。但没关系,这并不妨碍读者在经历这几层翻转瞬间得到的快感。
我们都不是走强情节、逻辑推理路线的作者。一来强情节并不吸引我,二来珠玉在前,也很难做的过古龙、金庸了。但最近又想,一个好的作者应该追求均衡,什么技术都要有一点,可能都不精,但比完全短板要好点,那不如就做点尝试吧。《白梦》翻转的构思并不是开篇就有的,它产生于前三分之一处,事隔多年,我才写出来,算是比较舒坦的一件事。
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想法将文章引导去不同的方向。这点来说,我比较排斥现在影视编剧的操作方式:总是就梗概说梗概,就大桥说大桥,梗概和大桥没有细节,就很难产生旁生枝节的灵感了。而且有些作家型的编剧,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在大桥和梗概阶段不见其长,最后的成品却很惊艳。流潋紫的《甄嬛传》就是一例,当年被投资人唾弃的俗套剧情,却是最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但艺术投资本来就是有风险的,走宝和流产都是常态,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对比了一下古龙和金庸,觉得做架构还是比拼灵气要好的多,所以古龙的鬼才是高于金庸的,但综合成就却不如他。而玛丽苏是条康庄大道这个观点,我真的是要举双手双脚赞同。所以其实在故事为底本的行业,已经迎来了女性作者的时代,这点应当欢呼一下,哈哈。
《连环》和《白梦》几乎是前后脚跟平坑了。我们又都产生了很有趣的现象——觉得对方的作品更好玩一些,这大约是隔岸看花的魅力吧?例如你现在更欣赏故事架构,而我依然喜欢灵性和情感。
如果读者看文是吃小核桃,那么我们写文的人就是产生核桃的家伙。我喜欢《连环》在于,它每个小章节的情感都可以支撑一个完整的短篇或中篇,但是你没有这样去做,而是直接给出了美味的核桃肉,绝不注水,对于感情偏好的读者来说,看连环等于看了其他三四个中篇获得的快感,当然是物超所值啊。然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如你所说,它更像断章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
《白梦》的后期之所以无聊,是因为我不耐烦了,我想快点平坑了事,失去了当年写开头时候那种闲适和享受的心情,所以许多可以更斟酌更有趣一点的地方都被我错漏了,驱动我向前的就是故事的完整性,而非趣味性,但同时我也知道:就像一场赛跑到达终点一样,最后完整性还是会给长途跋涉的人带来一种高潮似的快感。只是后半段本身并不那么有趣了,因为观众在啃核桃壳呢。我看电影也有这样的感觉,有些电影只给高潮一刻的快感,有些却时时有快感,我觉得作为后者很不容易。
关于章鸣儿和白生,我是有想过让他们在一起的。但是冷孝和梅小姐一起了,这一对就不可能又在一起了。这是个很随意的江湖,又不是非要让大家凑作堆,我想避免这样的套路。而关于感情也是这样的,有些感觉,有些情愫,限于当时当地,当事人没有浓烈到刻意去抓住,也就溜走了,这才是常态吧。且,我越来越觉得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平淡的,那些享有高度的人都要付出血泪的代价才能在人前活得灿烂,其实都不见得幸福呢。如此,对章鸣儿来说,这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