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二十一世纪前的文人无法正确理解国学(周学)经典,
以致经典中的成语典故出现较多的误解(成百上千)。因此,重新学习成语
典故是非常必要的。

001、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则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
侯益亦不至。 ——《史记 周本纪》
.
【注】 由于春秋以前的史籍严重匮乏,太史公司马谈作《太史公记·周本纪》
时,只能依据民间传说来编写。事实上烽火是从边疆到中央、由外及内的军
情报警系统,不能由内及外。且只有在中央政治的的条件下,才能清楚无误
的传达信息;诸侯屏藩的西周封建制度下,一个方向就有多个诸侯国。沒有
长城防线烽火台几乎沒有实用性,谁都知道避开烽火台。

002、狼烟四起
“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
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蔑称为:“狼兵”,其君主被蔑称为“狼主”。所以,古
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
.
这是错误解释,“狼烟”是烽火的另一称谓,指夜晚外敌来侵的时候所点燃的烽
火。由于烽烟白天可远见而夜晚不易远见,因此,信号兵把平时收集贮备的狼粪
抛入燃烧的祡草中,狼粪燃烧时会象木碳燃烧时一样不时产生火星(现代人沒条
件烧狼粪,试试狗糞也有犬星上升的效果,当然不如狼糞效果好)。原本在黑夜
看不见的烽烟中闪烁着蘩花似锦的火星,格外耀眼,所以,烽烟又称“狼烟”。

003、四面八方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
“东风轻扇春寒。”《金,段克己》
……
这些诗句都是把“春风”说成是“东风”,但是,中国的“四面八方”的中心点
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地理,都在中原。直白的说,中国的.“四面八方”是
以天子龙椅为中心的。即坐北面南,后面是正北、东北和西北;前面是正南、东
南和西南;左右是东西,形成“四面八方”。因此,南风为春风(亦称“凯风”),
北风为冬风(亦称“终风”),东、西风为四季风。

004、春王正月
《春秋·鲁隐公元年》载:“元年春王正月。“
“春王者,天之春;王,周王也。王次春,示王者之上承天道也。
正月者,周王之正月。周人以建子为天统,则夏正之十一月也。
夫子以天下之诸侯不复知有周也,于是乎作《春秋》以尊王室,故
书’王正月’…。” — 《王阳明全集·悟真录》
.
这类诠释,主导了国学(周学)经典二千多年。实为低级错误,即汉初
五经博士编辑《鲁春秋》为《春秋左传》时,打错了标点符号。把“元
年,春王正月”误解为“元年春,王正月”,把“春王”误解为“周王”。
从秦汉之际始,中国人二千多年来几乎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虽然年
年贺新岁、贺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