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于后来地方军阀割据需要的产物。因此,云南的半开银元,只能在本省使用,在外省除受滇系军阀控制地区之外多不用之,以致使云南"金融不甚流通,商务暗受影响",在对外汇兑中则"利权外溢,莫此为甚"。[⑩]由此可知,云南"重九光复"后即以银元为本位,虽曾推进了币制的改革;但以半开为主币,却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银元制历史进程和世界币制发展潮流中又成为滞后的一角。
1927年龙云取得云南政权后,为挽救云南财政金融破产的危机和稳固其统治,开始着手整顿财政金融,确定"以半开银元为本位","税收自1930年1月1日起改征滇铸半开银币","纸币(指富滇银行发行的纸钞)与滇铸半开银币的兑换率为5比1",还决定"征收入口货特捐,将收入之款专办银条,鼓铸银币,储作新行基金"。[①①]到1932年,富滇新银行宣告成立,以滇铸半开新银币1600万元为准备金,发行可以兑现的新滇币,规定半开两枚(一圆)为新滇币的单位,纸币与半开同时在市面流通。至此,"正式确立了以半开银币为单位的地方货币制度"。[①②]为了保证富滇新银行的发行准备,维持纸币兑现信用,于是大量鼓铸半开银元。特别是1931年,因世界银价大跌,成为本省地方政府趁机购银铸币的大好时机,所以由香港大量购进银条,并鼓励白银进口;又准许造币厂代商附铸,规定每万两白银可铸半开银币四万七千四百枚,商人购银铸币,能获利十分之一,所以争相购进。[①③]从1931年至1934年间,云南造币厂以官商购进银条铸造的半开银币达2500万元,均投入市场流通。[①④]此时所铸半开,法定"成色五成",但实际上"成色有时不足四成,并有纯系铜、铅质的假半开"。[①⑤]
这样,以半开银元为本位的云南,形成了地方币制的统一。"市面流通者唯富滇新银行兑换券及滇铸半开现金矣"。[①⑥]由于先后购银铸币投入流通的半开为数颇巨,因而新滇币的信用也益固。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半开银元和以半开为本位的新滇币在全省流通领域中已居于统治地位,使云南金融"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①⑦]应该说,这是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的。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来看,这时的它在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是适应于地方经济的地方性银元制度建立的成功典范。但是,若以全局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已被纳入世界经济领域的中国经济,仍然在实行银元制度,其落后性已十分明显,因为它铸成了近代中国货币被外***纵的局面;何况半开银元所染上的浓厚的地方性色彩,更充分地展示了近代中国币制的混乱及其存在的种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