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两期,我说,这不是我知道的歌手。
是的,即便有爱心扶助亚非拉音乐事业的结实姐,这依然够不上我心目中《歌手》所应有的水平。
第一期的时候,邓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约是说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天王天后。
但是我却认为,这个时代,理应没有天王天后。因为天王天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再是一个单一化、风潮化的社会,不断构建的文化体系,不断复杂化的社会结构,让这个时代不会被某一种文化轻易贯穿。加上世界多元化的大趋势,让人们的喜好越来越碎片化,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一个让所有人都敬仰、都崇拜的天王巨星,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讨厌他的理由可以是,你样样都好,但是我不喜欢你,因为喜欢你显得我没有个性。
所以问题更应该是,在这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歌手的音乐,怎么在大众中找到独特的受众(而不是想着成为天王天后)?
恕我把《歌手》拔得太高(我就是以这么高的期许看歌手的),歌手里的音乐,不仅仅应该是流行层面的(这里面有太多商业和传播学的考量),更应该是艺术层面的。这个平台出品的每一首歌,都是一件被庄重的挂进画廊、待价而沽的艺术品。而艺术的价值又在哪里、为这件艺术品买单的人又在哪里呢?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艺术因人而生,其价值也终身和人相连接。
连接的一端是艺术家。现代艺术愈发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艺术品的价值和作者有直接的联系。这我在之前的乐评也反复阐述过。不是你画个格子就可以卖出蒙德里安的价,也不是你画一条线就可以叫伤痕,你把房间贴满波点也成不了草间弥生。这甚至不是名人效应,而是你确实没有那些艺术家一路求索的历程,也没有他们领时代之先的洞见和胆魄。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你却只能复制。在艺术家的作品之外,为他们艺术做注解和支撑的,无疑是艺术家整个生命的厚度,这是庞大而不可或缺的上下文。
连接的另一端是受众。其实每个人的选择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许多默默无闻的作品,都因为被一个人看中、爱上,才爆发出惊人的价值。与其说这些作品艺术性有高低,毋宁说是只有当艺术品和观看者建立连接的时候,它真正的价值才显现。同样在现代艺术中,需要观者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多。于是作者和观者,通过这件艺术品对视,交谈,赋予它新的生命。
所以,再怎么标榜就事论事,再怎么以音乐说话,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观众听的是歌,选的,却是人。
曾经在上一季,在《歌手》资源似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有朋友提议,与其三顾茅庐那些爱护羽毛的成名歌手,不如多请请年富力强的新人,让他们在这个最高音乐舞台大乱斗,烈火出真金,让有才华的新人能够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我连连摇头,如此这般,歌手的水准一定会大降。因为歌手,不仅仅比的是唱功实力,更比的是内在,比的是积淀,比的是心态。
并无多少资历的新人、或者默默无闻的歌手,来到这个舞台,他们便太容易心态失衡了。他们急于向世界证明,这个我也会,那个我也会,我品味高端,我本钱雄厚,我风格多变,我实力逆天,我时运不济,我沧海遗珠。如此这般,观众听到的永远只是歌,而看不见你的人,因而也就看不见真正的艺术——你自己都没有找到自己,如何给观众去看?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选秀出身的梁博去年来到舞台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太有个性了,他只做自己,只做自己善于做的,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不在乎观众喜欢什么。虽然这绝不是一个赢得比赛的思路,但却无疑让自己被深深的记住了。可惜有此般洒脱心态的人,并不多。
所以,我写乐评,也抱着放弃治疗的任性心态,客观评述,主观喜恶,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可能人人都同意我,但中国有十多亿人,或许,我只要忠于内心,只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便可以和一百多万人产生共鸣。
是的,即便有爱心扶助亚非拉音乐事业的结实姐,这依然够不上我心目中《歌手》所应有的水平。
第一期的时候,邓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约是说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天王天后。
但是我却认为,这个时代,理应没有天王天后。因为天王天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再是一个单一化、风潮化的社会,不断构建的文化体系,不断复杂化的社会结构,让这个时代不会被某一种文化轻易贯穿。加上世界多元化的大趋势,让人们的喜好越来越碎片化,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一个让所有人都敬仰、都崇拜的天王巨星,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讨厌他的理由可以是,你样样都好,但是我不喜欢你,因为喜欢你显得我没有个性。
所以问题更应该是,在这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歌手的音乐,怎么在大众中找到独特的受众(而不是想着成为天王天后)?
恕我把《歌手》拔得太高(我就是以这么高的期许看歌手的),歌手里的音乐,不仅仅应该是流行层面的(这里面有太多商业和传播学的考量),更应该是艺术层面的。这个平台出品的每一首歌,都是一件被庄重的挂进画廊、待价而沽的艺术品。而艺术的价值又在哪里、为这件艺术品买单的人又在哪里呢?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艺术因人而生,其价值也终身和人相连接。
连接的一端是艺术家。现代艺术愈发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艺术品的价值和作者有直接的联系。这我在之前的乐评也反复阐述过。不是你画个格子就可以卖出蒙德里安的价,也不是你画一条线就可以叫伤痕,你把房间贴满波点也成不了草间弥生。这甚至不是名人效应,而是你确实没有那些艺术家一路求索的历程,也没有他们领时代之先的洞见和胆魄。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你却只能复制。在艺术家的作品之外,为他们艺术做注解和支撑的,无疑是艺术家整个生命的厚度,这是庞大而不可或缺的上下文。
连接的另一端是受众。其实每个人的选择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许多默默无闻的作品,都因为被一个人看中、爱上,才爆发出惊人的价值。与其说这些作品艺术性有高低,毋宁说是只有当艺术品和观看者建立连接的时候,它真正的价值才显现。同样在现代艺术中,需要观者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多。于是作者和观者,通过这件艺术品对视,交谈,赋予它新的生命。
所以,再怎么标榜就事论事,再怎么以音乐说话,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观众听的是歌,选的,却是人。
曾经在上一季,在《歌手》资源似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有朋友提议,与其三顾茅庐那些爱护羽毛的成名歌手,不如多请请年富力强的新人,让他们在这个最高音乐舞台大乱斗,烈火出真金,让有才华的新人能够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我连连摇头,如此这般,歌手的水准一定会大降。因为歌手,不仅仅比的是唱功实力,更比的是内在,比的是积淀,比的是心态。
并无多少资历的新人、或者默默无闻的歌手,来到这个舞台,他们便太容易心态失衡了。他们急于向世界证明,这个我也会,那个我也会,我品味高端,我本钱雄厚,我风格多变,我实力逆天,我时运不济,我沧海遗珠。如此这般,观众听到的永远只是歌,而看不见你的人,因而也就看不见真正的艺术——你自己都没有找到自己,如何给观众去看?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选秀出身的梁博去年来到舞台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太有个性了,他只做自己,只做自己善于做的,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不在乎观众喜欢什么。虽然这绝不是一个赢得比赛的思路,但却无疑让自己被深深的记住了。可惜有此般洒脱心态的人,并不多。
所以,我写乐评,也抱着放弃治疗的任性心态,客观评述,主观喜恶,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可能人人都同意我,但中国有十多亿人,或许,我只要忠于内心,只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便可以和一百多万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