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神话吧 关注:144,284贴子:434,440

回复:邪神与那些创造邪神的人(一) BY 竹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B


IP属地:美国17楼2018-02-28 09:49
回复
    ——Byakhee拜亚基
    “拜亚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但早在1944年的小说《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他就已经提到了这种生物。在《库文街上的小屋》中,德雷斯将拜亚基称之为“蝠翼怪物”或者“半人半兽的蝠翼生物”,并且侍奉哈斯塔,这也是后来混沌社出版的剧本模组里经常将拜亚基与哈斯塔的信徒们联系起来的主要依据。在小说里,它们主要被当作坐骑来看待,但却也提到它们与侍奉克苏鲁的深潜者有冲突,似乎又说明了它们并非仅仅无心智的怪物。此外,“黄金蜂蜜酒”(space-mead)也出现在此文中,并被视为是一种乘坐拜亚基前的准备手续。自此之后,黄金蜂蜜酒就经常与拜亚基一同出现在小说中
    但是,混沌社在1988年出版的小册子《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时,却在拜亚基的描述部分使用了洛夫克拉夫特1923年创作的小说《魔宴》(The Festival)里提到的一种“**有翼生物”(顺带一提Sandy Petersen就是第一版CoCTRPG的作者)。而且这一叙述一直沿用到了CoCTRPG的第七版。对于这一使用,有部分爱好者提出了一些疑议。因为洛夫克拉夫特在小说中描述他笔下的怪物时,使用了乌鸦、鼹鼠、猛禽、蚂蚁、吸血蝙蝠以及腐烂的人类尸体做了比喻;但德雷斯的描述则简单得多,仅仅只称它为蝙蝠一样的大鸟,或者长着黑色翅膀像是蝙蝠一样的生物,因而很难断定两者说的就是同一种东西。因而一部分爱好者也试图将这两种东西看作是拜亚基的两个不同种加以区分。


    IP属地:美国18楼2018-02-28 09:49
    回复
      2025-07-28 23:3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C


      IP属地:美国19楼2018-02-28 09:49
      回复
        ——Celaeno昴宿增九/塞拉伊诺
        德雷斯在1944年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将这颗星星揽入了他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在这篇小说中,他提到了昴宿增九上有一座图书馆,里面存满了旧日支配者“从旧神那里盗来的象形铭文与书籍”。而在他于1945年创作的《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他又补充提及这些象形铭文与书籍一部分是旧日支配者对抗旧神时偷走的,另一部分则是后来偷走的。而在他于1949年创作的《The Gorge Beyond Salapunco》中,德雷斯进一步地描述了这座大图书馆,称其由雕刻的花岗岩修建而成,有着雄伟的立柱,桌子以及放满了巨大书籍的书架。
        由于昴宿增九是一颗次巨星,所以这一设想的问题在于一座由花岗岩图书馆是如何修建在恒星上的。一种理论认为,德雷斯在这里所指的昴宿增九只是对于某颗围绕昴宿增九运行的行星的简称;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大图书馆本身可能就是围绕昴宿增九运行的一颗行星。但德雷斯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


        IP属地:美国20楼2018-02-28 09:50
        回复
          ——Chaugnar Faugn 昌格纳•方庚/夏乌戈纳尔•法格恩
          昌格纳•方庚是少数小有名气却仅依靠一部小说就完全定型的神话存在。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绝大部分关于昌格纳•方庚的信息均出自弗兰克•贝纳普•朗于1931年在《Weird Tales》上连载的《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包括——它的形象,吸干受害者鲜血的行为,以及它能够挑选一名使者并让他/她的面貌变得与自己相同的故事(基本上就是混沌社的规则书里提到的那些东西)。但是,《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里还提到了一些有趣但并不太广为人知的东西,比如:
          昌格纳•方庚原本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并且用原始的两栖动物与爬虫创造出了一个类人种族作为自己的仆从(就是所谓的“昌格纳•方庚的蟾蜍人”,即“Miri Nigri”);
          它有五个兄弟,但弗兰克•朗同时也在故事里提到昌格纳•方庚与它的五个兄弟可能是同一个高维存在在三维世界的不同化身,而非五个独立的个体;
          当在罗马的军团抵达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时候,昌格纳•方庚召集仆从将自己迁移到了亚洲的的缯原(the plateau of Tsang),但它的兄弟们却不愿离去,因此它们就此分道扬镳。
          与执著于神秘主义的德雷斯不同,弗兰克•朗更喜欢从科学的视角来解释神话(虽然他笔下的科学理论也是一堆奇奇怪怪的胡话),因此弗兰克•朗在《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里也借不同的角色之口对昌格纳•方庚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崇拜昌格纳•方庚的祭司认为它就是神明,是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投下的具现;而作为犯罪调查人员与神秘主义学者的小罗杰则认为昌格纳•方庚并非真正的神明,只不过是某个来自遥远世界与邪恶维度的存在而已。
          虽然昌格纳•方庚也出现在了许多别的小说里,但它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补充而已。例如,罗伯特•布鲁洛在他1939年创作的小说《Death is an Elephant》中称在马来的一个叫做Jadhore的小邦国里,印度教的象神也被当作是昌格纳•方庚与撒托古亚进行崇拜——这种形象上的联想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弗兰克•朗可能在最初构想昌格纳•方庚的形象时就受到了象神的影响。但由于这一说法有冒犯的嫌疑,现在已经不太被人提及了。


          IP属地:美国22楼2018-02-28 09:50
          回复
            ——Cthugha 克图格亚
            “克图格亚”一词最早出现在德雷斯于1944年创作的小说《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在这部小说里,他提到了一些后来广为流传的,有关克图格亚的信息,例如克图格亚盘踞在北落师门;一些火焰样的生物侍奉着它(也就是后来CoCTRPG里所提到的炎之精);以及克图格亚与奈亚拉托提普以及莎布-尼古拉斯保持着敌对的关系。但德雷斯并没有在小说中描述克图格亚的形象,或是它的其他特点。
            在德雷斯于同年11月份出版的小说《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中,德雷斯再次提到了克图格亚与奈亚拉托提普的敌对关系,甚至让书中的角色在威斯康星州北部召唤了克图格亚,借此摧毁了一座被奈亚拉托提普的化身(the Dweller in Darkness)所盘踞的森林。在故事里,德雷斯提到了召唤克图格亚的情景:黑暗突然消失,琥珀色的光芒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树木、地面、房子上出现无数起火的光点(这就是后来CoCTRPG中称召唤克图格亚时,炎之精会与克图格亚一同降临的来源)。但德雷斯在小说里对于克图格亚形象的描述仍然很含糊,称其为一团琥珀色的云雾。事实上德雷斯虽然后来又在几本小说中提到了克图格亚,但却从未仔细描述过它的形象。
            在他于1945年创作的小说《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德雷斯将克图格亚划归为“元素论”中的“火”,称其为“Fire-being”。如果我没记错,这是“元素论”中属于火焰阵营的唯一一个。


            IP属地:美国23楼2018-02-28 10:01
            回复
              ——Cthulhu 克苏鲁
              “克苏鲁”第一次登场是在洛夫克拉夫特1926年创作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唯一一篇以克苏鲁为主题的小说(当然他的大多数造物都是一次性的)。小说对克苏鲁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包括一尊克苏鲁的雕像,以及克苏鲁真正现世的情景);同时谈到了即使在不死不活的长眠中,克苏鲁似乎仍然有能力对人类的心智造成影响。小说称只有“群星位置正确之时”克苏鲁才会真正复活;同时还谈到拉莱耶的一些情况。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克苏鲁的形象基本上都来自于这篇小说。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克苏鲁图画是经过了后世许多画家想象和美化的结果。不论是在小说的描述里,还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亲笔画中,克苏鲁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纤细精壮的形象,洛夫克拉夫特想要的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令人作呕的臃肿和肥胖。
              1934年洛夫克拉夫特在写信给巴洛时附上的克苏鲁简笔画。我得说他幸好选择写作而非绘画作为职业,不然饿死都不多。
              虽然克苏鲁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其他小说里并未以主要位置出现,但这仍然不妨碍洛夫克拉夫特为这位肥胖的邪神继续添加各种细枝末节的故事。
              在1928年创作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中,洛夫克拉夫特又一次提到了克苏鲁,而且还在是在一段《死灵之书》的“摘抄”中。这段文字称克苏鲁是旧日支配者们(Old Ones)的兄弟,但克苏鲁也只能模糊感知到旧日支配者们的存在。
              接着,在1930年他与毕夏普合作的《丘》(《The Mound》)中,洛夫克拉夫特创造了一个名叫昆扬的地下世界,在那里生活着一群外貌类似印第安人的外星种族。在这个故事里,这些昆扬人将克苏鲁称为“图鲁”(Tulu),并将作为主要神明进行崇拜。因为在他们的神话中,是图鲁指引他们来到地球的。同时昆扬的神话还宣称,拉莱耶的沉没与克苏鲁被囚禁在深海之中是一些与克苏鲁作对的太空魔鬼(space-devils)所为。但小说中并未真正给出太空魔鬼的真面目,甚至都没有去探讨这些神话究竟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或者只是昆扬人用来保持自我封闭的借口。
              此外,在1930年创作的《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中,米•戈似乎也在崇拜克苏鲁。
              随后,在1931年创作的《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洛夫克拉夫特终于借着远古者们留下的壁画填补了克苏鲁及其眷族最初降临地球的情景。根据远古者们留下的壁画,克苏鲁及其眷族是在一块新大陆从南太平洋的海底隆起后降临。降临之后,克苏鲁及其眷族发动了针对远古者的战争,并在短时间将远古者都赶到了海底。但远古者们很快投入了战争,使得双方最终达成了和平。作为交换,克苏鲁的眷族占领了那片从海中升起的新大陆;而远古者则仍控制着海洋与所有的旧大陆。在收复了南极洲后,远古者们还清除了克苏鲁的眷族在那上面修建的所有城市。随后,在地质变动中,克苏鲁及其眷族占领的那片大陆再度沉入了海底,克苏鲁被囚禁,于是远古者们再次控制了整个地球。故事里并没有说明这段历史发生的时间,但肯定发生在二叠纪中期,修格斯叛乱之前(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二叠纪中期在地质学上的时间应该是两亿五千万年之前,但洛夫克拉夫特一直误以为这一时间段是在一亿五千万年之前,他在《疯狂山脉》与《超越时间之影》里都犯了这个错误)。
              而洛夫克拉夫特最后一次在小说中提到克苏鲁是在1931年晚些时候所创作的《因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也是在这篇小说的最后,他提到深潜者(Deep Ones)可能也是克苏鲁的信徒。


              IP属地:美国24楼2018-02-28 10:03
              回复
                德雷斯笔下的克苏鲁
                作为德雷斯迷之喜爱的旧日支配者,德雷斯在总共27篇不同的作品里提到了克苏鲁,但侧重点总的来说限制在三个方向:
                •将克苏鲁描绘成为元素中“水”的力量,是“水”领域的领袖。比如《The Sandwin Compact》(1940),《Beyond the Threshold》(1941)与《The Black Island》(1952);
                •描述克苏鲁与哈斯塔的关系。比如在1939年创作的《The Return of Hastur》中,他甚至让克苏鲁与哈斯塔短暂地碰了个面;而在1944的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他又提到了克苏鲁与哈斯塔是半个兄弟(half-brother)并且相互敌对。但由于德雷斯从未在小说里提到过克苏鲁与哈斯塔的其他亲属,或者它们的家谱,因此这个描述显得非常古怪——但有可能是受到了洛夫克拉夫特画的那张家谱树的影响。
                •讲述世界各地对于克苏鲁的崇拜,并借此讲述英雄与这些克苏鲁教团做斗争的故事。例如《库文街上的小屋》中提到克苏鲁克丘亚人(生活在南美洲的一支民族,他们被认为是印加帝国的后裔)神话中的吞噬者非常相似,并且声称南美的某个湖通向克苏鲁的所在,邪教徒们聚集于此进行崇拜;而在《The Black Island》中又称库克群岛上的居民将克苏鲁视为“渔夫之神”(Fisherman's God)等等。


                IP属地:美国25楼2018-02-28 10:03
                回复
                  2025-07-28 23:26: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


                  IP属地:美国29楼2018-02-28 10:06
                  回复
                    《大衮》
                    “大衮”与“深潜者”最早被引入克苏鲁神话体系在洛夫克拉夫特于1917年7月创作的《大衮》(Dagon)中。小说借着一系列的浮雕描绘了一个居住在海洋之中,“有着带蹼的手掌与脚掌”,“鼓胀无神的眼睛”的水生类人种族,并且提到浮雕上这些生物中的一个个体似乎特别巨大,因为“雕刻将他表现得几乎和鲸鱼差不多一样大小”;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洛夫克拉夫特更是直接描述了某个庞然大物从海中冲出,来到在一棵巨大的立柱前举行某种神秘的仪式的情景。这些描述就成为了今天克苏鲁神话里有关大衮与深潜者的最初原型。
                    但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所谓的“大衮”究竟是那个海中出现的巨大怪物,还是它崇拜的对象,抑或是主角在见到怪物后联想起了自己所知道的异教神明。毕竟当故事中提及“大衮”这个名字时,洛夫克拉夫特所指的仍然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那个鱼神。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海中出现的庞然大物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大衮,完全是因为后世的作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混沌社)已经为我们植入了“大衮就是特别巨大的深潜者”这一形象而已。


                    IP属地:美国31楼2018-02-28 10:06
                    回复
                      大衮密教
                      在完成《大衮》的14年后,洛夫克拉夫特再次在自己于1931年创作的小说《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再次提到了大衮与深潜者。虽然这篇小说对于那些曾经出现在《大衮》中的石刻浮雕上的人鱼有了细致的描写,并且给予了它们“深潜者”(Deep One)的名字,介绍了它们的行事动机以及希望与人类混血的奇异行为,但却依旧没有向读者描述或者解释“大衮”究竟为何物。不过,在这篇小说中,他引入了一个崇拜大衮的宗教,“大衮密教”(Esoteric Order of Dagon)。这一奇怪的教团将大衮称为父神(Father Dagon),并且还提到了一位与大衮并列的存在——母神海德拉(Mother Hydra)——显然这个名字的创意应该来自于希腊神话里的多头海怪Hydra。
                      根据小说的描述,大衮密教似乎是印斯茅斯的居民在与深潜者们取得联系后衍生出的副产品,但小说里同时也提到太平洋上的一些与深潜者有来往的岛屿也存在着一些献祭活人的邪教,因此很难断定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这个宗教究竟是人类自发形成的邪教组织,或者深潜者授意下建立的控制工具,抑或从深潜者们自己的宗教里衍生出的人类宗教分支。但不论如何,“大衮密教”意味着深潜者与“大衮”这个名字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
                      但在《印斯茅斯的阴霾》的最后,洛夫克拉夫特却将这种简单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他在小说的最后谈到“眼下,它们(深潜者)会稍作休整;但有一天,如果它们还记得,它们将会按照伟大的克苏鲁的意愿再度崛起。”(此外,他还谈到修格斯,似乎暗示了修格斯与深潜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仅仅从整篇故事的内容来,洛夫克拉夫特在这里提到克苏鲁可能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引用,以期望在不同故事间创造联系。毕竟整篇故事只有三处地方提到了克苏鲁——而另两处则是一句祷词而已。但是这种引用却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将深潜者与克苏鲁联系起来的支点,也使得深潜者、大衮、克苏鲁三者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IP属地:美国32楼2018-02-28 10:06
                      回复
                        ——De Vermis Mysteriis 《蠕虫之秘密》
                        《蠕虫之秘密》一书最早出现在罗伯特•布洛克于1935年创作的小说《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中。在此文中,布洛克为《蠕虫之秘密》的历史做了简单地介绍。根据《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的叙述,此书为法兰德斯(今比利时北部)的术士路德维希•蒲林在牢房中等待巫术审判时所著。在蒲林完成全书后,该手稿被偷偷运出了牢房,并最终在蒲林死亡一年后于科隆印刷出版。《蠕虫之秘密》的原稿与第一版均为拉丁文。在出版后不久,该书便被查禁,只有最早接触到该书的人存留了少数几本。《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中的主角罗伯特•布莱克(此人的原型其实是洛夫克拉夫特)就获得了一本有着铁皮封面与手工雕刻书名的副本。在这个故事里,《蠕虫之秘密》似乎是一本主要记录咒语、魔法与占卜的书籍。其中,布洛克就提到了能够召唤“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也就是后来CoCTRPG里的“星之吸血鬼”)的咒语。
                        随后,在1936到1937年间,布洛克又连续创作了四个与古埃及有关的故事,并扩展了《蠕虫之秘密》的内容,为其塞进了许多与古埃及有关的信息。最早在布洛克于1936年出版的《The Faceless God》中,他就提到了《蠕虫之秘密》里记录了蒲林所知道的与奈亚拉托提普有关的寓言与神话。而在1937年三月出版的《The Brood of Bubastis》中,布洛克又提到《蠕虫之秘密》里包含了一个叫做“撒拉逊仪式集”(Saracenic Rituals)的章节,里面记录了象岛与布巴斯提斯的毁灭。在同年11月份出版的《The Secret of Sebek》中,布洛克更是详细地描述了“撒拉逊仪式集”的来历,称这一章节记录的是蒲林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在埃及旅居时从亚历山大港的先知们那里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还谈到了埃及的祭司们通过薰香与人牲献祭从古埃及那些兽首人身的神明那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从该故事的名字就可知道,该故事主要描写了与埃及鳄鱼头神索贝克有关的信息(当然全都是布洛克自己编的)。


                        IP属地:美国35楼2018-02-28 10:07
                        回复
                          “旧日支配者”或“克苏鲁之仆”
                          1938年,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一年后,他的笔友亨利•库特勒发表了另一篇关于深潜者与大衮的小说《Spawn of Dagon》。在这篇小说中,他将深潜者称为“大衮的子嗣”(children of Dagon),并认为他们崇拜大衮——但是故事仍然没有说明大衮究竟是什么,只是简单地将它描绘成一个被视为禁忌的邪恶海洋之神,因而导致后来的许多爱好者认为库特勒在这里所指的大衮其实仍然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那个“大衮”;但话说回来,洛夫克拉夫特也从未否认过他笔下的大衮不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神明——甚至《大衮》本身就暗示过非利士人所谓的“大衮”可能存在其他的源头。不过,《Spawn of Dago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大衮”给人的感受——某种类似神明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然有许多爱好者认为大衮属于旧日支配者中的一员,并且统治着整个深潜者种族。
                          但是当德雷斯接手深潜者这份遗产时,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德雷斯对于克苏鲁这一文学形象特别喜爱,因此在他笔下,深潜者与克苏鲁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深挖。早在1941年,德雷斯创作的第二篇与克苏鲁神话有关的故事《Beyond the Threshold》中,他就借角色之口直截了当地将洛夫克拉夫特在《印斯茅斯的阴霾》中所提到的深潜者称作“克苏鲁的眷族”(The Spawn of Cthulhu)——但由于洛夫克拉夫特早在自己的小说里提到过克苏鲁的眷族,并且它们与深潜者毫无相似之处,因此德雷斯的这一称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就连他也没有再提起过。但是深潜者崇拜克苏鲁并为它服务这一基调已经在德雷斯的小说中得到了确立。在《库文街上的小屋》(1944),《The Watcher from the Sky》(1945),《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1948),《The Gorge Beyond Salapunco》(1949),《The Keeper of the Key》(1951)以及《The Seal of R'lyeh》(1957)中,他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描写深潜者,并且让它们以克苏鲁的仆从与爪牙的身份与故事中的角色有所交互。此外,他也为深潜者补充了一些后世偶尔会有提及的细节,例如在1945年的《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他提到火焰会对深潜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彻底杀死它们;而在1957年的《The Seal of R'lyeh》中,他也提到某些深潜者与人类产下的后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血脉中深潜者的影响。这些细节后来经常会出现在混沌社或玩家自创的模组剧本里。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深潜者与克苏鲁的关系绝大部分都是受到了德雷斯的影响。
                          相比之下,深潜者与大衮的关系在德雷斯笔下却很少提及。德雷斯似乎并没有将大衮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在印斯茅斯地区受到崇拜的宗教形象。他每次提及大衮时都是在与印斯茅斯有关的叙述中,例如《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1948)以及两篇以印斯茅斯为主题的故事《The Shuttered Room》(1959)和《Innsmouth Clay》(1971),甚至就是在这些故事里他也仍然不忘提到克苏鲁的影响。
                          对于后世的作家、模组剧本创作者以及游戏主持人而言,德雷斯对于深潜者-克苏鲁关系的扩展提供了大量可以发挥的空间。毕竟,在很多时候将深潜者与神话中最具标志性的形象“克苏鲁”联系在一起会带来更强的冲击力,而大衮的形象则仍然笼罩在迷雾中,让人摸不清头脑。甚至罗伯特•M•普莱斯在为混沌社1998年出版的《The Innsmouth Cycle》小说集做序时提出了一个饱受争议但也影响深远的想法——“大衮”其实就是克苏鲁的另一个名字。他认为当洛夫克拉夫特试图创造某些异类存在时,他总会创造出一些无法发音的词语来显示其怪异特征,但“大衮”明显不在此列,因而“大衮”可能仅仅是马什船长及其同伴(《印斯茅斯的阴霾》中人物)在使用一个圣经中的形象来描述深潜者们所崇拜的真实存在——克苏鲁——而已(事实上这是个挺不错的解释,除了它直接消抹掉了“大衮”这个神话形象以外)。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直到1998年在整个克苏鲁神话圈子里,对于大衮的形象以及大衮与克苏鲁的关系仍然没有一个共识。
                          但是作为普莱斯当时的东家,混沌社可不这么想。对于卖设定的混沌社而言,任何曾经出现在小说里的细枝末节都比自己生造一个新的东西来得更好。因而早在1992年第五版的CoCTRPG规则书中,混沌社就对大衮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父神达贡和母神海德拉,是在体型和年龄上均大大成长的深潜者”,“它们支配着深潜者,率领深潜者们崇拜克苏鲁”(也不知道普莱斯写序前是没看过混沌社的设定集,还是根本没把混沌社当回事)。自然,这就是我们今天最熟悉的“大衮”的形象了。
                          至于混沌社最早是在何时将“大衮是巨大的深潜者以及克苏鲁的祭司”这一概念写进设定集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比较可能的时间点是第四版规则(1989)到第五版规则(1992)年的某个时间点,因为在为三版规则服务的《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1988)中并没有提及大衮这一形象。


                          IP属地:美国36楼2018-02-28 10:08
                          回复
                            ——Dreamlands 幻梦境/梦境之地
                            抛开简略涉及的故事不提,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与梦境之地有紧密关联的故事共有7个,分别是《降临在萨尔纳斯的灾殃》(1919)、《白船》(1919)、《乌撒的猫》(1920)、《塞勒菲斯》(1920)、《蕃神》(1921)、《修普诺斯》(1922)与《梦寻秘境卡达斯》(1926)。由于在这几个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后面故事引用前面故事内容的情况,因而现在很难说清楚“Dreamlands”这一概念究竟成型于何时。这七个故事中的前三个《降临在萨尔纳斯的灾殃》、《白船》以及《乌撒的猫》似乎只是纯粹仿造邓萨尼勋爵风格创作的故事;但在1920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塞勒菲斯》时,他心中应该已经有个大致的概念了。正真将这些松散的故事完全串联起来的,是他从纽约回到故乡后创作的《梦寻秘境卡达斯》。这篇故事以游记的形式介绍了梦境之地的风土人情,并且将之前提到的所有故事都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著名图像小说集《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 and Other Stories》的作者Jason Thompson所绘制的梦境之地地图(什么,你以为我会把梦境之地的著名景点全都在这里说一遍?自己看书去。)


                            IP属地:美国37楼2018-02-28 10:11
                            回复
                              2025-07-28 23:2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E


                              IP属地:美国39楼2018-02-28 1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