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0日漏签0天
我的团长我的团吧 关注:65,148贴子:2,047,96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3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我的团长我...吧
>0< 加载中...

【汇总】云之东的团长评论汇总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度,乖。。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贴吧里看到散落的不少云之东的评论,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的这个系列,
也是 sina 重点推的剧评, 所以今天特意征得了他的 同意,在团长吧 开这个帖子,做个汇总。
原则当然还是 姑且说,姑且听, 可以讨论,不要争吵。


2025-08-30 11:06: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blog.sina.com.cn/yunzhidong
云之东的 blog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团长》3-4集:段郎出山,疑是银河落九天
果然不出所料,经历了1、2集的抑,3、4集的调子开始扬。
段奕宏的出现,更是给了观《团长》以来的最大惊喜,这惊喜,恰似银河落九天。
在其他演员无一例外的和《士兵》中的角色拉开长长的距离后,段奕宏演出的龙文章,却表现出了和袁朗极大的相似性。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啊,他们同样在绝望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心境,他们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领导魅力,他们同样善于蛊惑人心,他们同样有着出色的个人技能——枪法,都是那么精准,反应,都是那么迅捷。
这样的龙文章,终于让我们真正找到了《士兵》的亲切感熟悉感。而更难为段奕宏的是,尽管龙文章和袁朗如此类似,但我们能清楚感受到,龙文章就是龙文章,不是袁朗。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演技:类似的角色,却不给人以雷同之感。
这样的龙文章出现,如同袁朗要塑造出许三多的终极人格般,他要激发出败兵们最初的理想和信念。
这一切,都从穿裤衩开始。是中国军人就不穿敌人的衣服,哪怕身上只有一条裤衩,也要用中国的裤衩杀敌。这样的道理听来有点唬人,但在那个战争年代,他唤起败兵们的尊严,是的,关乎我们的尊严,甚至关乎国家的尊严。不能死了也被当作日本人,埋在敌军堆里。这比穿裤衩,是更浅显因此也更容易打动人的话,中国人历来重乡情,落叶归根,是我们对故土一辈子的眷恋。而这番话,也为第4集的结尾,龙文章说“我带你们回家”埋下伏笔,有了这样的思乡情绪,孟烦了他们能不跟着龙文章一起打回家么?
我大爱段奕宏说“我带你们回家”的语气,瞬间让我想起袁朗对他的手下说“以后我们就要常相守了”。
我知道,从这句话后,那些人,终将紧紧团结在龙文章周围,从死神手里逃出N回命的他,洞透了他们的心。
只洞透心也是没用的,关键在于,龙文章还有执行力,他懂战术,他能打胜仗,让更多的散兵加入他的队伍,并且相信他,和他一起前行。
这群败兵的第一场胜仗,却和龙文章无关,有关的是和他们一起来到缅甸的李连胜。他叫连胜,却一路从东北败到缅甸,他被日本人当作活靶子,他的遗愿是“有中国人没有?给我来个痛快的!”这景像太残忍,也让这群败兵藏在最底处的斗志被激发出来,打了他们有史来的第一场胜仗。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如果说龙文章的话让他们学着找回自己的尊严,那么这场胜仗告诉他们,他们有找回自己尊严的能力,一直都有。
还要提提张国强对垂死的李连胜的态度,这一段演得挺好。他的眼神和动作中传递出很多细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绵延的悲伤。不仅仅是对李连胜死了的伤感,更多的是,是对家乡的思念。
家园之情,在看完第4集,我确定,将成为全剧的主线,对家与国的眷恋,对家与国永远无法抑制住的爱,正是我们在受尽折磨伤害依旧勇敢向前的原动力。
没想到孟烦了会英文,我有一个疑问,既然他会英文,说明他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那怎么会不知道坦克怎么可能用枪用手去战胜?没见过坦克的战士不知道怎么打,可受过教育的孟烦了应该知道啊,何况在那时,坦克也不是新鲜的武器了。
孟烦了在3、4集中正在显出他的可爱之处,他表面上的最大原则是活命,但在内心深处,或许他不一定愿意承认,他是个很有血性的男人。他也够聪明,看他三五下就挑着迷龙要去教训龙文章,甚觉有趣。
我觉得对张译来说,孟烦了是个比史今更好的角色。史今是因为人物本身几近完美而赋予了角色更多魅力,而孟烦了,是因为张译的演绎,而赋予了角色更多魅力。相对于史今的温暖,孟烦了身上有更多小人物的优点与缺点,等着张译去把他一一展现。
作者 云之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82d400100c3s2.html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团长》17-18集:好自为之,道不同不相与谋
在一群男人都抑郁着的时候,戒慈和小醉就真的看得人心醉。
  看到18集,可见《团长》的文戏比《士兵》要沉闷,要压抑,要拗口。所以当戒慈和小醉出现的时候,简直是让人长舒一口气。
  不管这可不可能,至少当很少说话的戒慈开口时,我们都感到在战争年代里,一群男人戏里,一个女人独有的味道。她聪明,她大气,她给人遐想但不会给人欲望。
  给人欲望的是小醉。小醉竟然是我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张译、张国强、段奕宏、伍六一都演得很好,但当清纯又带点性感的小醉从一堆男人中跑出时,你没法不被她吸引。
  当其他人的性格忽明忽暗让你纠缠不清时,小醉的单纯让人一目了然又让人心生惜意。
  在这样的小醉面前,张译的演绎着实叫好。和小醉偶遇的激动、害羞、欲望、抑止都在他闪烁的眼神、干干的笑和不时舔舔嘴唇的舌头了。
  可惜他们相逢在那样的战争年代。如果烦了的腿没瘸,也许他的胆子还要大些,可是现在,他没有足够的勇气给她幸福。
  不管怎么说,小醉还是为他落下一滴泪,泪水从小醉清秀的脸庞滑过,滑过烦了的心坎,滴在那片心田。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角色叫小醉了,身为男人,大概也没几人不为她醉了。
  所以小醉说出“你不要死”的时候,烦了再也控制不住,他转身,跑回,抱住小醉,终于吻了她。
  我大爱,还微妒。
  不仅是因为小醉惹人爱,还因为《团长》的线索全然不似《士兵》的成长来得清晰,人性是复杂和隐晦的,因此《团长》也来得复杂和隐晦,他的线索互相交织,又时不时留下点悬念,如果少点耐性,甚至可能放弃观看。但小醉和孟烦了这条线简单,明了,他们这一吻,积累了太多情绪,水到渠成,所以我爱。至于妒,就不多说了,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花瓶,我承认,我喜欢小醉这样的。
  日军的炮弹落下,禅达城的驻军乱了,因为传言虞啸卿死了。
  这一段很重要,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虞师的内伤。正如龙文章所言,安逸得太久了。日本人就是这样,一边让你安逸,一边准备攻击。以此拿下华夏一座又一座城池。这一论断有一定的正确性。试问我们自己,是不是比较喜欢安逸,而安逸得久了,就成了麻木。
  虞啸卿还是果断的,斩了自己的胞弟,驻防外紧内松,这是大忌。不过看虞啸卿斩了胞弟,却没有太大的震撼。主要还是剧情也没交待兄弟间的互动,而且斩胞弟,主要为了刻画虞啸卿的铁面,并不是要表达他内心有多挣扎,其实虞啸卿在《团长》中并非主角,他更多的时候,象一个符号。象一个国民党内有铁血之心的高级军人的符号。
  龙文章率众进军祭旗坡,只遇上寥寥溃兵。龙文章是个谁都看不懂的主,他并不擅于当然可能他也不想表达他的真实情感。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是爱国的,并且在太多的败仗中他没有麻木,还保持了一点想法。
  其实我个人是赞同他的想法的,这么一小撮日军,适合拿来练兵,也适合让安逸中的禅达人对战争有个准备。那个被逃亡日军刺死的新兵就是正解。那些抓壮丁拉来的新兵,他们懂什么战争,他们懂什么叫打仗?而川军团的环境根本没有给他们了解打仗的机会,挖地他们行,开枪,肉博,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龙文章孟烦了他们都是从炮火里得来的生的经验,能生,就是能战。
  但虞啸卿要的是全歼。他需要这个,南天门一役,算不得是他的功劳,但这全歼就是,他自己也迫切的需要这么个胜利来证明自己。
  战争与政治有时候相关,有时候就离得很远。孟烦了懂了政治,但龙文章不懂。他从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中得来的经验太民间,不入虞啸卿这个官方的耳。这大概也是国民党开办军事学校,培养少高级将官,但论打仗,却离从打游击出身的解放军差了不是一截半截的原因所在吧。
  多多少少,龙文章还是有点前瞻的,而他与虞啸卿,此时也只能是道不同不想与谋了。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团长》19-20集:自生自灭,家书从来抵万金
因为有了日军,禅达再也睡不着了。
  禅达防务因此蒸蒸日上,而虞啸卿成了禅达人心中的守护神。烦了替龙文章不值,龙文章只是说这说明我对了,对和错,很重要。
  很重要的对和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现在炮灰团基本上就自生自灭了,大伙已经在吃芭蕉树皮了,甚至连芭蕉树皮,也快吃不上了。龙文章又开始找迷龙倒卖物资,以换取炮灰团的生存。
  所以说对和错的表达方式很重要,有时候,一件对的事情,但是和上峰的理念也许并不吻合,怎么样表达就很重要,表达好了,你可以拿到大炮,表达不好,你就只能当炮灰。
  龙文章的沟通工作向来做得一般,很多东西他都放在心里,别人猜不着,也无从去猜。
  残留在禅达的日军也成了惊弓之鸟,一名日军在唱了一夜的思乡之歌后,割腕自杀了。谁也没去打扰他,日文听不懂,但歌声里的意境总是相通的。想家是战争背后的另一个主旋律。
  说起来,19、20集的主题,又回归到家园上了。在谈家园之前,先说说《团长》看到现在的最大遗憾吧。
  线索拉得太多,而康导在把握多条主线交叉重叠时并不擅长,至少在《团》剧中给人感觉如此。有时候,剧情会觉得混乱,有时候,剧情会觉得拖拉,有时候,剧情会让你看不懂。故事其实讲清楚摆在那儿了,但你不明白这个故事对剧情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关系,似乎这些故事想说明什么,又什么都没说明。大段大段的舞台剧式的台词不如《士兵》中来得浑然天成,那些哲理的传递显得刻意。和一个搞电视的朋友的聊起时,她说《团长》没有士兵朴素,是了,朴素。《士兵》是无心插柳的,但《团长》多少有些有心摘花,所以有的段落看上去很玄,却嫌不够自然。
  看到现在,特想知道远征军的那段历史究竟如何,准备把剧追完后,再找找远征军的故事来看看,他们的故意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团长》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他确实引发我们对那段被忽略的历史的关注。
  回到《团长》。迷龙终于有一个家,真神了,那些雕花的窗,那三分三合的床,那从窗格里洒落的阳光,确实惹人遐想。每个人都嫉妒迷龙吧。烽火连天的日子,这来自东北离家最远的家伙,不知几世修来的福气,有了自己的家。等不及吃饭,迷龙便想方把一众兄弟给骗到门外去了。旁白其实说得好,迷龙做得仁慈,兄弟们在劲头上出去,总比曲终人散后的寥落好,那样的话,众人心里的怅然,会来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聚散论,“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番论调,放在这里,就太贴切不过了。
  第二天炮灰们整治迷龙的戏是个小高潮,也是这两集里最乐呵的时候。看他们一本正经“一二三”把他扔到泥沟里,然后唱起东北二人转,再一本正经的鞠躬,再一本正经的解散。笑到不行,再残酷的岁月,兄弟们经历了生死的战友之情,总是会让人变得乐观起来。
  《团长》里的人物个性,我在前文说过,忽明忽暗,让你喜欢不起来,也恨不起来。比如现在我就很不喜欢龙文章烧家书,理性地说,我觉得龙文章这样大情大性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一气之下烧了家书是可以理解的,但感性地说,对他这番举动就全无好感。
  对于每天在生死中穿梭的战士来说,家书就远不只万两黄金。何况孟烦了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思乡情,在浓烈之下还有细腻。
  我看他拿过家书,狠狠地踢上龙文章一脚时,忍不住也大叫一声“痛快”!
  再看他拿着家书到树后,那残破的信封,那残破的信纸,他先是小声哭,用衣领遮了脸哭,最后终于拿着家书放声大哭。张译把情绪的起承转合到最后的放演绎得淋漓尽致,看得画面前的我们,终于也忍不住眼睛湿起来。
  我的家和我的家人,我永远属于你们。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r/i/2009-03-19/22002428880.shtml
《团长》23-24 说清自己弹剑作歌空自鸣
孟烦了被绑起来,其实倒没有感受到他太多的的痛苦。原因是看守他的两个士兵是《士兵》里的甘小宁和拓永刚,甘小宁变成了一个结巴班长,急躁的拓永刚则成了一个胆小的战士。
这反差不能不让人觉得好笑。所以烦了,对不住,你的痛苦贬值了。
其实这一集我觉得要夸的是张译的演技。甘小宁和拓永刚的短暂串场让我想起《士兵》,张译的演绎,却让我早早把史今抛在了脑后。
而这一集里,孟烦了面对两个看守表现出的玩世不恭,深不可测的寂寞,面对结巴班长折磨的饥渴,突然爆发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对小醉吼出的几近绝望又带着希望的情话,对龙文章说他不后悔和后悔,无声唱着《旗正飘飘》。这一切的一切,从台词,到表情,到眼神,无一不把握得恰到好处。我的心情跟随着张译的演绎,起伏不断,真真切切的感受着孟烦了的喜怒哀乐,一会讨厌孟烦了,一会同情孟烦了,一会喜欢孟烦了,我得承认,我的观感,已经被张译彻底掌控了。
如果说你喜欢史今,未必喜欢张译,那么经历了《团长》,你未必喜欢孟烦了,但一定喜欢张译,至少,该佩服他的演技。
而我,最佩服的是张译表演里的层次感,让你对他塑造的孟烦了的感受,更为彻底。
龙文章终于发现了孟烦了的家书,也发现了孟烦了的秘密。他决定,带着炮灰团的精锐们,去江对岸找孟烦了的双亲。
最初他不准备带上孟烦了,他要孟烦了找回他的魂,他要孟烦了说清楚他自己。孟烦了说人要说清楚自己,心里得有个信。比如那个青年学生,他信少年中国,所以他说得清自己。
孟烦了的这段话听得我有点唏嘘。现在的我们,有几个人说得清自己,我们信什么,又不信什么,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的,我们缺少信念,我们被世界的乱花迷了眼。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是不是又或者有没有勇气去得到自己想要的?出世还是入世,又或者怎样在出世与入世间达到一个平衡?我们常常会困惑,不困惑就不是我们。
我现在在试着慢慢去平衡这些困惑,我们总是要往前走的,只要相信,我们做的事,至少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已经很不错。从我们的努力,到更多人的努力,才能换来更美的明天。虽然,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底气不那么足的。但我还是愿意,从我自己先试着做起。这样很痛苦。突然我明白,为什么烦了会愤怒,为什么烦了爱损人,那里有太多的无奈,藏在这无奈之下的,是烦了的热血。在这件事上,他没有比谁少过。
龙文章过江,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侦察,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孟烦了的家书,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炮灰愿意和他一起去冒这个险呢?
当然从大局说,龙文章这样做没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西岸的情况,他们就在东岸守着,守着守着就守出了安逸,而日军,或许正在磨刀砺马呢。
过江一段的节奏比较慢,给过江特写的用意应该是表明过江的不易,可能还会为后面的剧情开展埋下伏笔。但个人还是觉得节奏慢了点。
终于到了西岸,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也许每个人的心头都会涌起龙文章的那句话“我欠南天门一千座坟”!
可能他们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还会回到这里,他们中的一些人,将长眠在这里,成为南天门的一千零一、一千零二座坟。
好吧,我承认,我忍不住看了剧情总纲,知道了他们还会回来,其实不用看也猜到他们还要回来,这里才是炮灰团的开始,注定也是炮灰团的结束。
经验告诉我们,谁都躲不过轮回,炮灰团也一样。
作者:再见炮灰团 2009-3-20 18:58   回复此发言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r/i/2009-03-19/22052428884.shtml
《团长》25-26:遇游击队舍身成仁同归尽
烦了的父亲看起来有点夸张。此刻我终于明白烦了讲那个“没了”的故事。那故事既讲出了孟父的性格,也讲出了烦了成就一张损嘴的根源。孟父是属于那种上不去也下不来的知识分子。他有报国之心,但又空有满腹诗书,在战乱年代,他的满腹诗书发挥不了作用。下也下不来,他做不到和炮灰们一样,灰头土脸冲在战争最前线。所以他只能是守着诗书过日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把书当宝贝,对他来说,这是他最后的尊严和底线,如果书没了,对他来说,就是生命听支柱没了,活又有什么意义。
大概就是因为一腔报国之心未能如愿,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烦了身上。看他从小对烦了严加管教,却没想到反而挫了烦了的自信。因为一次次跪地反省可能会让小伙伴嘲笑,所以他得嬉皮笑脸,他得乐乐呵呵的,这样才能支起可怜的自尊。这也就是为什么越到图穷匕见的个人绝境,烦了反而一副嬉皮笑脸的德性。还记得他被绑起来示众么,他那让人想哭的笑脸和语调。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方式大约一直到80后才有所改变。在此之前,我们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当然,家长们有时又改得太彻底,于是“小皇帝”又成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爹,了儿自幼便有一事困惑至今,今日斗胆相问,了儿的苟活,对爹爹而言,终究是难堪还是骄傲?”
听这话竟听得隐约有些想哭。再怎么叛逆,孟烦了都是无比在意父亲对他的评价的,这是藏着嬉皮笑脸和损嘴之下的他。
我发现自己在这一集之后喜欢上孟烦了。他太象我们自己,因清醒而欲麻木又心有不甘,再直白点说,就是在出世与入世间挣扎。这应该是不少人的写照吧。
除了写照,我喜欢孟烦了,是因为在他的不甘之下,藏着他的少年中国,只不过他惯于用损嘴来掩盖罢了。又何止是孟烦了,这一个个所谓的炮灰们,都藏着他们的少年中国。他们不会说这样的话,但他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了。
在和顺镇自然避免不了遇见日军。出乎炮灰们意料的是,他们居然还遇上了游击队。和尚,还有青年学生。
龙文章把书还给青年学生,青年学生甚是兴奋。我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青年学生的这本书,确切说这本书里的内容,可以传遍中国。
和尚叫世航大师,要带他们走一条秘道,返回东岸。
秘道并不意味着不会遇上日军。而孟烦了,看着父亲,决定做一把排头兵,和他一起的,还有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的死是注定的。前一秒,他还在兴奋不已的扔手榴弹,下一秒,他已经沉默。那张稚气的脸,再也不会绽放出那样灿烂、那样具有感染力的笑容。而他的同伴还说了一句话,他还不会系鞋带。可能他是幸运的,他带着他的梦想和JI情,牺牲在他热爱的战场上。
是的,他热爱战场。他和他的游击队都热爱战场,他们为护送炮灰们过岸,早已不顾个人生死,他们甚至不要炮灰们留下枪,只留下手榴弹,而他们扔手榴弹的时候,是跳起来扔出去的,不需要任何掩护。炮灰们骂他们傻,这骂声是如此无力,他们已经赢得了所有炮灰的崇敬。
世航大师在索桥的那头对他们说,“远征军万岁,国家昌盛,民族万岁!”字不多,如刀子般,刻在了每个人心里。在世航大师的身后,在这些话的背后,也许还在数分钟后,世航大师和游击队员们,将尽皆与鬼子们同归殆尽了吧。
虞啸卿面对从西岸归来的龙文章,又爱又恨。他爱他的才能,恨他不愿为他所用,一门心思窝在炮灰团。虞啸卿还是能打动人的,至少他勇于咽下炮灰们的芭蕉叶,而唐基,却一门心思埋怨虞啸卿不该来炮灰团。我想炮灰们最后,也许不是毁在战场上,而是毁在唐基手里。
唐基,他就是虞啸卿手中那个左右逢源的主。彼时的GMD,不缺物资,不缺人,担缺一个少想点政治的将领。
作者:再见炮灰团 2009-3-20 19:02   回复此发言


2025-08-30 11:00: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r/i/2009-03-23/14062433161.shtml
评论:《团长》27-28:苦留老麦 男儿有泪不轻弹
云之东/文
有意思的是,27、28集都讲到了代沟的问题,虽然这不是电视剧要表达的命题。
27集的代沟来自于孟烦了和他的父亲,28集的代沟来自于国军和美军。
孟烦了在老宅门前长跪不起,父亲却不依不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面前,面对尊严,父子交出不同的答案。父亲要死守住自己的尊严,那一箱一箱的书;烦了,要守住兄弟的命。谁都没错。代沟这东西,只要人类还在繁衍,永远都会存在。区别在于,有的家长与小孩可以求同存异,有的不能。
尽管存在代沟,但家总是让人觉得温暖的,所以烦了在回“家”的路上,脚步甚至可以用轻快来形容。战争年代,家总是有着特殊又特殊的意义的。也许我们今天还不懂得珍惜家园,但在那个支离破碎的年代,有一个家,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
和父亲斗了五个半小时的气,烦了终于来到小醉家。小醉不在,她门口带有象征意义的标牌已经用灯笼罩住。我很失望,真的很期待烦了可以遇见小醉,享受一次二人世界的温暖。还好烦了这次并没退缩,他翻过院墙,进入小醉的家,把身上的银元放进小醉的存钱罐,然后把做逃兵时留下的军装做了个稻草人。烦了骨子里的浪漫就出来了,他是书香世家的孩子,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会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没能等回小醉,倒是在回阵地的路上与小醉擦肩而过,一个人喊着去过她的家,一个人喊着已经不做以前做的事了。
尽管擦肩而过,尽管都没有听清彼此说话,但幸福又微酸的味道却从画面里溢出来。
按照康导一贯的特点,这样短暂的幸福过后,总有残酷的到来。好在残酷来得不算太快,因为接下来,讲的是军人之间的代沟。说英语的军人和说中国话的军人。
当然代沟只是表面的,表面上不同语种的军人之间的交流。内里要表达的是从一美国军人的角度来看待炮灰团。从美国军人的角度来表明南天门这场仗对炮灰们意味着什么。
执意要走的老麦是因为不想让炮灰们去送死,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这样的军队上战场,除了死,还是死。老麦和炮灰们一样从西岸败回东岸,在他身边,倒下过太多这样的炮灰,他不忍心再看着他们继续倒下,他不忍心再看着他们去做军官在桌子上空谈的筹码,他不忍心再看着他们无畏的送死去做“战争的燃料”。所以他一定要走。
而这也是龙文章一定要把老麦留下的原因。他比老麦更清楚他手下的炮灰们不会打仗,除了拼命,除了用命来写自己的一个人形,他们什么都不会做。所以他希望老麦留下,面对国难,面对南天门,即使是筹码,他和他们也想要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不应该是个“死”字。
是的,面对国难,我们可以献出生命,但我们献出生命,不能是因为我们的无知。
其实这场戏最打动我的,不是老麦和龙文章的激辩,是两个男人的眼泪。他俩是真正把炮灰们当人看并给予他们尊严的人,在虞啸卿眼里,炮灰们是人渣,是生死无足轻重的人渣。
这场戏,也预示着炮灰们日后的命运,即使老麦留下来,他们也只能用死,来拼出他们的人形。
作者:遥姑娘 2009-3-23 16:32   回复此发言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评论:《团长》31-32:纸上谈兵 壮志未酬心先死
2009年03月24日15:09 新浪娱乐
  云之东/文
  31和32集对我来说,是最不投入的两集。这两集居然还未表达完一个我们早知的结局,那就是这场沙盘之战一定是龙文章赢。
  其实我是有点期待导演怎样来表现两个王者在沙盘上的交战的,但结果确令人失望。剧集的着力点没有放在两个人的唇枪舌剑上,而是用了真实的战争场面。但经历了之前残酷又细致的战争画面陶冶,而且又明知这些场面中的死亡是虚拟的,虽然他们将来面对的死神,会比此刻的要强大很大,但我依然没法投入。
  我只能说这两集的战争场面还可以一看,但吸引不到我。
  为什么吸引不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从这些战争场面,看不到两个者的智慧,甚至看不到孟烦了、何书光、张立宪的智慧。
  不是说战争场面没有体现他们的智慧,而是战争场面把他们的智慧具体化表象化了,结果反而少了那种不同观点撞击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本应火花四溅张力十足的戏,却很遗憾地在一个个战争画面中结束了,我甚至都不能为这些画面中死去的战士们感动。
  另外这两集里大量的闪回我觉得也无甚必要,比如孟烦了说自己想起来他被子弹射穿时还觉得全身发痛,于是画面闪回,闪回也就罢了,闪回又占据了不少的时间。
  康导的意思应该是用这些闪回来强化单纯的语言表达,但对一直追剧,并且还追得比较仔细的我来说就是一种痛苦,那大量而又详尽的闪回,不但不能恰到好处的弥补语言叙述所不能产生的直观情绪,反而让我觉得罗索,观剧的感觉再三被打断,很是郁闷。
  这也是我看到目前为止,最不喜欢的两集。
  当然,由于我看得太细,所以,必须肯定,有的细节还是不错的。比如孟烦了说张立宪,不是您自个儿被活活烤死,当然得其所哉。
  这就是炮灰与精英的区别,炮灰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精英们是不怕死,但他们践踏生命的行为和日军就有什么分别?何况,他们践踏的是同袍的生命。单纯的为了胜利而胜利,同样是一种恐怖主义的心态。
  我也喜欢虞啸卿对孟烦了的评价:似弱实强。孟烦了这个人物,还有太多的内在需要去挖掘,他把自己藏得太深,深到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明了,他究竟是怎么样的感情,深到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表达他最真实的感情。
  而我最喜欢的细节是孟烦了与龙文章的午餐时间,孟烦了的突然醒悟,龙文章的一脸疲倦。又想起那句话:我还欠南天门上一千座坟。
  孟烦了太了解龙文章,为了阻止龙文章说出胜利之法,他切中龙文章的软肋,我看见了死人。
  想起来龙文章曾一次次地对炮灰们说,你们看见死了么,想起来他一次次的招魂动作。
  经历了大半个中国,龙文章看了太多的死人,唯独他苟活着。尤其南天门一役,他们的回家之路,是用死人堆出来的。每天闭上眼,睁开眼,他首先看见的,一定是那张张死去却又无比鲜活的脸。
  他也许曾经想过,为什么没有和他们一起死,为什么他还活着,而他活着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为南天门的一千座坟讨回债。
  可是孟烦了的这番话,也在提醒他,他的身边还有很多活着的炮灰,难道他就该让这些炮灰,成为南天门的新坟?
  这场纸上谈兵,其实很难说赢家,因为两个胸怀壮志的心会死,一个自然是以为自己必胜的虞啸卿,另一个,是看见了死人的龙文章。
http://ent.sina.com.cn/r/i/2009-03-24/15092436092.shtml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评论:《团长》33-34:炮灰精英 当时只道是寻常
2009年03月24日15:10 新浪娱乐
  云之东/文
  纳兰容若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是用来伤情的,用在33、34集炮灰与精英间的战争,尤其是那些自命不烦的虞师精英们,倒也贴切。
  精英们此时何曾想过,他们有什么资格伤害龙文章和孟烦了?他们都是孩子,不是说他们有多单纯,也不是说他们有多天真,而是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从来没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孩子们不都这样么,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所顾忌的哭和笑,可能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到爱他们的人。
  我看着孟烦了对何书光说何爷的时候,真想冲上去给何书光一耳光。孟烦了在南天门浴血奋战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你们和虞啸卿一起,早早的过了岸,在岸那头,看南天门的命有多不值钱。
  可笑的是,他们还把孟烦了扮成了日本人,用早点可以把龙文章抬走来威胁孟烦了不准出声。这就是国军的精英,也就难怪国军节节败退了。更可笑的是,这样的怪事在今天依然存在。
  悲愤中的孟烦了终于逮到机会拔出龙文章的枪,大声吼出“去你大爷的!”我们都无法想象此时他有多伤心。我觉得这其实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但剧集给的时间还不够。康导给了精英们足够的时间来羞辱孟烦了,却没给孟烦了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心中的愤怒与绝望。不过讽刺的意味还是传达到了,只是如果孟烦了的伤心可以表达得更淋漓尽致,那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停下来,在这一刻,稍做反思。
  当我看着孟烦了把枪指着自己的头时,心里的愤怒也慢慢转换成绝望;当我看到闻讯而来的炮灰被精英们收拾时,心中的绝望开始蔓延。
  原来我们都无能为力。你曾是守卫禅达的英雄又如何?如今那些所谓的精英,那些抢占了你们胜利果实的精英们,正雄纠纠气昂昂的把你们踩在他们营养充足的脚下。
  而你的腿依旧瘸着,你的身子骨,依旧瘦弱,并且此时,你被踩在他们脚下。
  剧集拍到这儿,我突然觉得康洪雷的野心之一是没有单纯的想把他拍成一部战争剧,和《士兵》一样,《团长》也是要取现代意义的,反讽从最实持续到了现在,看来还要贯彻到最后。
  34集是我喜欢的,只因为孟烦了一句话“我接受了这样的馈赠”。我知道孟烦了和小醉最后不会在一起,可我依然喜欢这句话,并且固执的相信烦了和小醉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因为就这点熟饭,足够两个人一生的思念。
  小醉是懂烦了的,她说烦了有一半的心在南天门。这恰恰是烦了所不敢面对的。
  有时候,面对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气。烦了没有,所以他选择麻木,所以他选择求生,他不愿意看着他的炮灰兄弟们一个个的倒下,死去。
  第二天,烦了离开小醉,小醉重新挂上了她的门牌。没关系的,小醉,这场战争没有给你生存的选择,但你的心,一直比金子高贵。
  张立宪们不能再找炮灰们出气,又不能找孟烦了老爹和迷龙的女人,因为那是扰民。他们想到了小醉。
  这就是精英,又是反讽。看着炮灰们用手雷与精英对峙,看着小醉从张立宪身边来到孟烦了身后,我心中突然有巨大的满足感,想起烦了跪在他爹面前认了小醉这个媳妇。有点幸福,尽管只是一点,可是我们毕竟还有那点幸福,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足够了。
http://ent.sina.com.cn/r/i/2009-03-24/15102436097.shtml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PING论:《团长》35-36:伤心兽医 但悲不见JIU州同
2009年03月24日15:11 新浪娱乐
  云之东/文
  龙文章非常聪明的戏耍了张立宪,我喜欢他对张立宪说的话:“中孝信悌礼仪廉耻挂在嘴上踩在脚下”“这世上除了虞啸卿,还有值得你们尊敬的东西。”
  真的,张立宪他们太孩子气,他们不是不好,可他们太单一了,他们还不懂这个世界,他们不懂这个世界没有虞啸卿还是向前转,他们以为有了虞啸卿就有了这个世界。
  事实是,连虞啸卿也要向龙文章低头,甚至下跪。
  龙文章只是说没有,转身离开。
  方法是有的,只是时机不成熟。或者他心里也有些犹疑,这些跟着他从南天门把命捡回来的炮灰,难道就注定该把命还给南天门?
  南天门暂时被遗忘,一切都变得麻木。每个人都想给自己找事做。烦了也很想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他终于和兽医说出心中的愤怒,他说他只是想保住炮灰兄弟们这条谁都不稀罕的命。他激动地说着,谁不想壮怀激烈,可他们大鱼大肉的时候没想到我们,壮怀激烈的时候就想到我们了?!好真实的孟烦了,我相信这是真正地孟烦了。他可以上战场,但凭什么他们从战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却注定只能是炮灰,甚至是被人妆成日本人侮辱的炮灰。
  还记得何书光张立宪在他脸上画墨的样子,他主动把自己的脸送过去。我骂他贱,可心里更多的是酸。他一个瘸子,又能怎样,难不成还咬舌自尽?生活一直都是残酷的,童话用来骗小孩。在生活面前,谁都没机会一辈子上当受骗。
  这就是真实的孟烦了,也是真实的我们,我们可以流血,但请记住我们流过的血。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尽管孟烦了多数时间用他的损嘴烦人,可我还是就此喜欢上他,他就是我们,在入世出世间苦苦挣扎力求活得更有力量更有希望的我们。
  我觉得张译演得好,尽管不少朋友觉得张译的演绎还是话剧味太浓,不过我觉得若是淡了些,若是完全生活化的演绎,烦了这个人物就少了反差,会更招人烦。若是再夸张点,又会让观众觉得受不了。



2025-08-30 10:5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团团圆圆一整年
  • 如魅山魈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兽医越来越迷糊了,常常忘记他说过什么。他最后说的话是,我是伤心死的。
  他说这话的时候,孟烦了正不耐烦的往远处走,然后炮弹来到这片它从未到过的区域,兽医中弹了。
  兽医的儿子,在另场与日军的抗战中牺牲了,在这之前,甚至没人关心到兽医的这点伤心。但兽医的伤心是累积起来的,他送走了那么多的人,如今又送走了自己的儿子。最伤心的事是什么,对老人来说,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作者:乔锐不烦了 2009-3-24 16:34   回复此发言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3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我的团长我...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