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48贴子:354,527
  • 10回复贴,共1
《大学之道》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本末的认识以及对“本”的重视,是儒学里的精华之一。在对待儒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在看某些以儒家自局的人在运作的时候,分明是取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了。
人的心身是动静之门,行止之根,而一切能够被人为操纵的事物无不挂接在人的动静行止之上。人的心身有定,健,敏,正的区别。若是人心不定,不健,不敏,不正,则必会影响他的动静行止,进而影响由他的行为所操纵支配的事物,因此,人的心身是理事的大本,事物则为末,心身得治则事无不治,治事而不治心,难得其定健敏正,终究于事有失。
人的心身也是善恶之门,对事物的善恶的判断都从此门而出,很多时候我们只执着于善恶的结果,并且通过这结果去要求别人怎么做,但却对那判断善恶的本源不屑一顾,这也是本末倒置了。只要人心得正,人对善恶的判断自然合乎人心天理,因此只要修持人心,便自然能集义于一身,自然能厚德载物。而当我们取结果去要求别人怎么做的时候,充其量也只能做个义袭而取,略有不慎便拔苗助长了。
人的心身亦是知觉之门。人对事物自然有一个知在,自然有一个觉在,由此而完成对信息的捕获与对行为的决断,但在很多人重视信息而不重视自己的知觉之门,更有一些人让信息取代了自己的知觉之门。人的知觉重在一个明,重在一个无遮无挡,很多时候,遮挡人的知觉的便是信息。
人生于世或求一技以立足,或求一才以进身。才与技人之所共求,有之则喜,无之则悲,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人人自带学问辨思的才能,这才能应用得好,人便能掌握知识与技能,通晓物理明辨是非。所以,人的一切立足与进身实际上是建立在他的学问辨思之上的。一个人若是因为知识才能而对自我有所悲哀有所郁忿有所卑贱,那么他的行为会伤害他学问辨思的能力,进而失去真正立足进身的根本。芸芸众生大多是苟且求活的普通人,极少有人能涉足他日常生活以外的领域,很大的原因便在这里,生活固然艰难,但还没有艰难到足以阻挡你去学问辨思的程度,所以多半是因为自卑自贱自己放弃了。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并且也乐意为之努力,但由于没有本末的认识,也不知道本末的关系,因此在努力的过程中不免会忽略甚至伤害自己的本源,有一些人因此而狂乱抑郁,有一些人因此而厌世求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当然,这其中有那些功利者与以事物为尊的人的责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21 08:56回复
    贤兄有此见论,四海少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2-13 10: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小吧真热爱讲学


      IP属地:广东3楼2019-02-13 10:51
      回复
        石井鸦岗大道路过心学大师王守仁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2-14 19:59
        收起回复
          本末体用都是老王哲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论
          原本朴素得很,倒是小吧感慨万千


          IP属地:北京5楼2019-02-15 10: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