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17:09:00 来源:《中国改革报》
答卷:“新常宁”加速崛起
经过7年转型发展,百万常宁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上下戮力同心,最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GDP总量为330.96亿元、财政总收入14.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8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9倍、1.4倍、3.8倍,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0.5∶45.4∶34.1调整为2017年的16.1∶37.0∶46.9,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是工业集群初现雏形。全市规模工业企业82家,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9.03亿元,成功跻身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中国五矿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和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建设工程顺利建成投产,积极承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搬迁落地常宁;大力实施华兴冶化、宏兴化工等规模企业入园工程;大力发展铜压延加工,引进了江西瑞林铜业等铜材深加工企业,占地1000多亩的铜压延加工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以充分吸纳就业为目的,宜阳工业园作为主要转移产业承载地,引进落户企业32家,投产19家,初步形成轻纺、鞋类、电子、机械制造等产业群,引进广东增城牛仔服饰全产业链,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牛仔小镇”。三是现代农业彰显特色。“两油两叶”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已形成80万亩油茶、40万亩油菜、3万亩烟叶、3.3万亩茶叶的特色产业规模,获评为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林业工作获全国先进,成功注册“塔山山岚茶”公共商标,获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行列,常宁茶油、无渣生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共流转耕地43.7万亩、林地52.6万亩,发展专业种养大户442户、农业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1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旅游等三产持续繁荣,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庙前景区加紧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中田村古民居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乡村特色旅游蓬勃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5亿元,为2011年的2.6倍。
答卷:“新常宁”加速崛起
经过7年转型发展,百万常宁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上下戮力同心,最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GDP总量为330.96亿元、财政总收入14.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8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9倍、1.4倍、3.8倍,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0.5∶45.4∶34.1调整为2017年的16.1∶37.0∶46.9,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是工业集群初现雏形。全市规模工业企业82家,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9.03亿元,成功跻身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中国五矿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和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建设工程顺利建成投产,积极承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搬迁落地常宁;大力实施华兴冶化、宏兴化工等规模企业入园工程;大力发展铜压延加工,引进了江西瑞林铜业等铜材深加工企业,占地1000多亩的铜压延加工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以充分吸纳就业为目的,宜阳工业园作为主要转移产业承载地,引进落户企业32家,投产19家,初步形成轻纺、鞋类、电子、机械制造等产业群,引进广东增城牛仔服饰全产业链,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牛仔小镇”。三是现代农业彰显特色。“两油两叶”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已形成80万亩油茶、40万亩油菜、3万亩烟叶、3.3万亩茶叶的特色产业规模,获评为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林业工作获全国先进,成功注册“塔山山岚茶”公共商标,获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行列,常宁茶油、无渣生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共流转耕地43.7万亩、林地52.6万亩,发展专业种养大户442户、农业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1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旅游等三产持续繁荣,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庙前景区加紧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中田村古民居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乡村特色旅游蓬勃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5亿元,为2011年的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