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川吧 关注:68,812贴子:2,237,383
  • 3回复贴,共1

我对史料甄别的看法(zt)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老坛子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不免要引经据典,大打笔仗兴之所至时,更是少不得指斥对方引用材料的真实性,这就涉及了一个史料甄别的问题。
  首先说明一下,鳄鱼只是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不懂考古,更不是什么专家,既不熟悉历朝历代典章文物,更没资格接触什么密级材料(自然不能掌握什么秘闻),只能立足现有的信息获取条件,主要从逻辑方面谈谈史料甄别问题——也就是说,我一般不理会某条史料是否伪造,而是就该材料的逻辑合理性,揣测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真实。
所谓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从广义上说,史料包括了过去遗留下来的社会生活点点滴滴,而这个“过去”可以看作“此刻”以前的一切时间段,也就是说,我们引用的任何材料都属于史料——一个事物,从其诞生起,即具备了成为史料的潜质(能否最终成为史料要看它能否保存)。
  史料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
  必须说明的是,纯粹客观的史料其实是不存在的——以文字史料而论,不论记载者如何摈弃偏见,其记录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录者固然将时代印迹写入史料,而解读者同样是带着另一个时代的烙印来理解的。即便是非文字史料,如实物之类,看似客观,但其史料价值需要解读者来开发,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倾向。
  大家在论坛上常用的大多为文字史料(当然也有非文字史料,如图像视听资料等,但通常要附加较详细的文字说明,也可以看做附加图像视听资料的文字史料),因此主要就文字史料的甄别说那么几句。


1楼2009-04-18 16:03回复
    文字史料一般包括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个人转述性史料(如野史、私人笔记、回忆录等)。我个人将其分为直接记录和间接反映两大类——
      史书和档案文书属于直接记录,另外个人转述性史料和报刊杂志中的新闻报道也属于此类。一般来说,这类史料有较强的证明力,尤以官方性质者为甚——正史和官方档案的记录固然不等于史实,但因其多人参与见证监督并提供担保的性质,至少表明了记录时代的主流观点。而野史、私人笔记、回忆录等因其个人色彩浓厚,又缺少第三人的监督和提供担保,且因资料条件限制,作者往往不能核实自己的记录,个人转述性史料往往充斥了大量想象、虚构以及道听途说——倒不是说个人记录者都是说谎者,实际上很多记录都是回忆性的,而人的回忆未必可靠,记忆错误在所难免,即便是现场记录,也难免观察的片面性;有一种玩笑性质的说法:“只有白痴的记忆才没有谎言”。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指没有其他旁证),个人转述性史料的证明力低于官方记录,即使野史中出现与正史抵触的记录,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只能存疑。
      那么是不是说,正史和官方档案就是最权威的呢?
      当然不是。正史反映的是统治阶层的观点,大量不利于他们的真实被掩盖和篡改了;而许多官方档案只是官样文章,与现实相去甚远(官方也未必期待其成为现实)。但是,具备“多人参与见证监督并提供担保”性质的官方记录,不是野史或私人笔记中某条记载所能轻易推翻的,这需要非常有力的其他史料作为佐证,这其中往往要涉及间接反映性质的史料——


    2楼2009-04-18 16:03
    回复
      2025-09-10 19:3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这些间接性史料中,以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最为有力。所谓“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日记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但这类史料有一个最大不足,就是易于伪造,往往没有什么明显印记来证明其原始性;因此,引证此类史料容易陷入考据式扯皮,对于一般历史爱好者,是没有能力参与这种游戏的,只能接受主流观点。
        至于说思想或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它们虽然能够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但这种反映往往是多重折射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晦的、不确定的,有赖于接受者的主观解读。对于着类史料,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没有其他有力佐证的情况下,只能看作一种可能性,而不宜作为论据。
        至于说图像视听方面的史料,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现场记录性,本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其固有年久失真以及易于伪造(随着科技发展,视听资料的伪造将更加容易,如现流行的恶搞视频)等缺陷,在引用前还是应该存疑。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在得到一条新史料时,不论其如何符合我们的观点,都要先问上几个问题——
        史料的作者是谁?作者是什么身份?作者如何知道有关情况?有什么其他旁证吗?作者本人与记录的事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作者的记录在逻辑上是否有说不通的地方?
        我想,如果我们在使用史料前,先经过这样一番质疑,恐怕就会发现,那些深合我意的史料,其实未必可靠。


      3楼2009-04-18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