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闲置吧 关注:104,990贴子:764,075

闲置多不如断舍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法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我”就被和“自大”、“孤僻”、“目中无人”等带有贬义的词汇联系到了一起,我们讨厌所有负面的词语,唯恐那些词语会和自己有一丝的联系。
我们如同躲瘟疫一般躲着“自我”的时候,断舍离却要我们试着拥抱“自我”,学会“自我”。
以自我为轴心,是断舍离重要的思考法则。


1楼2018-04-26 16:20回复
    如果我拿着我的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不一定会用,因为我的眼镜度数未必适合你,即使度数适合,款式也未必招你喜欢。
    如果我问你这副眼镜能不能用,你的答案一定是“能用”。也就是说,能用的东西和你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房间里随处可以看到点外卖送的一次性筷子、住旅馆时送的小毛巾、还有已经干透了的湿纸巾。


    2楼2018-04-26 16:20
    回复
      2025-10-15 20:38: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总爱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但如此便是把物品当做了主语,物品原本该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但我们却常常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它们。
      而在以“我”为主语的思想中,最要不得的便是“可惜”。“可惜”这种感情,是把物品看成主导者最直接的证据。
      它更为隐晦地告诉我们“没有扔这个东西是因为它还能用,并不是因为我要用”。
      “可惜”其实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词,当考虑某件东西要不要扔掉时拿出这个词,无疑是出于负罪感而做出的赦免。当然这种感情本身也无错。


      3楼2018-04-26 16:20
      回复
        但“可惜”还应有一个更为高级的含义,那就是“珍惜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
        如果你对它置之不理,甚至连它的存在都忘光了,那就谈不上“珍惜”了。“可惜”不应该发生在要扔东西前,而应该发生在要买东西前,也就是说,一旦用上了“可惜”这个词,就已经是在违背“可惜”的真实含义了。
        唯有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珍惜物品之心,才能永远不必可惜。


        4楼2018-04-26 16:20
        回复
          以“减法”为基础的思考法则
          提起“大扫除”,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哪些行为?是用吸尘器吸尘?把散落的东西归位?还是把不需要的东西统统扔掉?
          每个人都对“扫除”该有的行为有独特的见解,却很少能有人准确定义出“扫除”的概念。


          5楼2018-04-26 16:21
          回复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筛选出必需物品的收拾”、“需要利用归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这三个词的意义几乎没有重叠之处,而这三种动作所需要的思考方式和身体上的动作也完全不同。
            不管是整理还是打扫,都只有在收拾好了之后才能顺利进行。拿整理书籍来说,比起整理到处乱堆着的一百本书,先筛选出真正需要的几本书,再去整理、归置似乎要更容易一些。


            6楼2018-04-26 16:21
            回复
              而且清扫堆着一百本书的地板,远比清扫放着几本书的地板要难上许多。所以,扫除是需要顺序的。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没有完成收拾的情况下就开始整理和打扫,结果往往是疲惫了自己之后,又恢复了原样。
              断舍离里的“扫除”,必须是先进行收拾,削减物品,除去不必要的东西后,整理和打扫才能正常并且高效地进行下去,这便是断舍离的“减法思考法”。


              7楼2018-04-26 16:21
              回复
                视“不舍”为损失的思考法则
                经济学中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
                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通过讲座和两千多名学员的接触,在断舍离上再次印证了80/20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我们的生活了。


                8楼2018-04-26 16:21
                回复
                  2025-10-15 20:32: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也许你会说,如果把东西全都留下来,不就连一次困扰都不会发生了吗?
                  但这样根本不行,那些占了八成的比例却几乎没有机会出场的东西,数量庞大到让你疲惫,当然也会时不时地给你制造一些不安。


                  9楼2018-04-26 16:21
                  回复
                    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徒增烦恼的**。
                    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扔不掉东西的三类人中的担忧未来型的人,就喜欢把目光集中在“平均五次中只会出现一次的情况”上。
                    如果你抑制不住内心对扔东西的“可惜”和“良心不安”,就多想想因为不扔这些东西会造成的损失,这样你的心里会好受很多。


                    10楼2018-04-26 16:21
                    回复
                      知行合一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有很多,道理也有不少,但“能想到”和“能做到”之间依然有一大步路要走,“知”“行”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多数人都学过英语,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不说不听、不练习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掌握这门语言的。


                      11楼2018-04-26 16:22
                      回复
                        但现在的语言教育似乎很少给人这样的平台,教是教了,但实地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所以,也许你可以对一张张英语试卷对答如流,但始终无法真正运用这门语言。
                        我认为,在自我提升的领域里,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励志书籍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当中所讲述的也颇有些道理。


                        12楼2018-04-26 16:22
                        回复
                          但是,却极少有书能具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自我提升,或是为自我提升提供练习的机会。
                          断舍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甚至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
                          “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所以,希望你以后也能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我们都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13楼2018-04-26 16:22
                          回复
                            因此,我们应当经常保持空杯和清零的心态,回归生活的本质,关注内心最真实的需要,对各种没用的东西进行断、舍、离。
                            断舍离,最早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一个概念: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通过不断地重复断和舍的动作,达到一种脱离对物质迷恋的状态。


                            15楼2018-04-26 16:23
                            回复
                              2025-10-15 20:26: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断舍离提倡的是一种为生活做减法的理念。学习和实践断舍离,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
                              从扔掉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开始,来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地把生活变得简单清爽,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16楼2018-04-26 1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