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听名字很多人会认为江苏大学是坐落于江苏省会南京的一所高校。其实不然,江苏大学(Jiangsu University)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

学校背景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是全国74所“特色重点项目”高校和全国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江苏大学是以农机起家、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学校有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江苏大学原名江苏工学院,后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够得到江苏大学这个名称还是拜当年镇江曾做过江苏省会所赐。据说1928年,由于南京已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都,江苏省需要新选一座省会。最后投票结果,镇江以濒临首都,坐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地利,获得了9张票中的6票,成为江苏省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大学已经遇到了严重的瓶颈:
1)综合实力提升较慢、重点学科未取得突破,双一流大学评估中落选
2)镇江城市规模较小导致江苏大学吸引人才、安排就业等方面遭遇瓶颈
从学校发展角度看:
江苏大学原有的优势专业如化学、农业工程等学科,虽然依然有着较强的优势,但是离国内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从而导致江苏大学此次双一流大学评选败北。
从城市角度看:
目前国内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知名度高、财力雄厚的城市可以方便吸引更多人才。另外大城市拥有更多知名企业,学生就业亦相对较为容易。从目前看镇江这座城市,在城市知名度、财政收入、就业机会方面与省内的南京、苏州乃至无锡均有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城市较小,国际性展会、全国性展会基本不会考虑镇江,而在学术交流方面省内的南京、苏州由于高校较多,彼此互通有无,交流密切,更容易产生火花。

大卫视角:
我认为江苏大学仍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令江苏诸多大学羡慕的校名,源于两江师范的悠久历史等。江苏大学依然有突破的机会。我个人建议江苏大学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布局。
1)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学科,同时加大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布局
2)走出镇江,成为真正的江苏大学而非镇江大学
江苏大学首先应对自己有优势的车辆、农机工程、化工等专业重点投入,以争取在国家重点学科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从而在下次双一流高校评选中成功入围。
其次理工科大学和中国的产业发展一样,均需要着眼未来,不断更新。比如在化工和纺织企业吃香的时候,国内的化工和纺织专业的就业良好,市场美誉度较高。但很显然现在社会最吃香的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江苏大学有必要对中国产业发展进行预判,提前布局,抢占未来先机。
其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江苏大学必须走出去以成为真正的江苏大学而非镇江大学。江苏省是全国美誉度极高的省份,而江苏大学拥有的校名就是个无价之宝。
我上次出差去舟山,看到新完工的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就在舟山市政府旁边,投资大概二十个亿,并顺利成为舟山大学界的领头羊。另外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已在规划中,十五亿投资中的大部分均由宁波市政府安排。浙江大学位于嘉兴海宁的国际校区也已经竣工,即将招生。
浙江大学在省内的不断布局完全可以成为江苏大学的榜样。是的,浙江大学是985高校,C9之一,实力远在江苏大学之上。但这又如何?至少在名字上,江苏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样是以美誉度极高的江浙省份名称命名,分别代表江苏和浙江的脸面。因此江苏大学应该是定位在江苏的大学,更不应该局限在镇江本地。江苏大学应该尽快走出去,完成省内布局。
1)向省内高校欠发达的地方布局
举个例子,淮安、连云港、盐城、泰州等省内城市,高校较为缺乏,对知名高校的渴求非常强烈。江苏大学应该尽快与当地政府接洽,布局新校区。从名字上看江苏大学泰州校区、江苏大学淮安校区完全比南京大学泰州校区东南大学淮安校区之类更加名正言顺,因为本身泰州、淮安就是江苏的一部分。通过布局新校区,江苏大学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并且提升了在省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了招生和就业市场。
2)向省内发达城市南京、苏州进发
江苏大学还应该努力向省内发达地区迈进,比如南京和苏州。虽然两地高校已经不少,但肯定不会介意再吸引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入驻。通过在南京和苏州的布局,江苏大学可以借助南京、苏州的地理优势在吸引优质生源和教职工方面取得突破。南京和苏州在产业布局、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强的优势。深度融入南京和苏州,同样可以打开江苏大学原本相对狭小的就业市场。
3) 响应国家号召,跨省布局乃至向海外进军
很多人会觉得江苏大学走出江苏,布局全国和海外是痴人说梦。其实不然,作为前机械工业部直属的江苏大学本身综合实力不弱:
2010年至2016年间,江苏大学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09项(2014、2015年均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国家973、863计划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项;SCI检索收录论文5231篇;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在2015年度,江苏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层高居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并列全国高校第34位)
走出江苏,在全国布局,有助于扩大江苏大学的影响力。墙内开花墙外香,走出来的江苏大学将代表着江苏的脸面,如果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将有助于用外力提升江苏大学在省内的地位。而走出去选择的城市则非常有讲究,我提议以下选项:
1)政策高地:比如雄安新区旁边的河北保定、海南三亚
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选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深圳,这三市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裕,但高校缺乏。
3)备选项为有潜力的人口大市:如山东临沂、安徽阜阳 、河北邯郸 等城市。以上城市虽然不够发达,但人口过千万,很有可能在下一轮工业转移中崛起。由于本地高校缺乏,江苏大学的入驻绝对会被当地政府当成宝贝一样对待,能够投入的资源定不会少,这将有助于江苏大学分享未来的人口红利。
走出国门:
中国目前正在布局一带一路,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在进行之中。因此提前布局沿线的潜力国家,也是江苏大学的选项之一。国外大学在走进国内,国内大学同样可以走出去。目前的先行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苏州大学老挝校区均已经取得非常高的美誉度。江苏大学亦可以积极布局印度、越南乃至日本,做中国高校走出去的排头兵!
跨越桎梏需要有魄力的领导人做出果断的选择,江苏大学加油!


学校背景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是全国74所“特色重点项目”高校和全国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江苏大学是以农机起家、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学校有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江苏大学原名江苏工学院,后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够得到江苏大学这个名称还是拜当年镇江曾做过江苏省会所赐。据说1928年,由于南京已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都,江苏省需要新选一座省会。最后投票结果,镇江以濒临首都,坐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地利,获得了9张票中的6票,成为江苏省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大学已经遇到了严重的瓶颈:
1)综合实力提升较慢、重点学科未取得突破,双一流大学评估中落选
2)镇江城市规模较小导致江苏大学吸引人才、安排就业等方面遭遇瓶颈
从学校发展角度看:
江苏大学原有的优势专业如化学、农业工程等学科,虽然依然有着较强的优势,但是离国内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从而导致江苏大学此次双一流大学评选败北。
从城市角度看:
目前国内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知名度高、财力雄厚的城市可以方便吸引更多人才。另外大城市拥有更多知名企业,学生就业亦相对较为容易。从目前看镇江这座城市,在城市知名度、财政收入、就业机会方面与省内的南京、苏州乃至无锡均有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城市较小,国际性展会、全国性展会基本不会考虑镇江,而在学术交流方面省内的南京、苏州由于高校较多,彼此互通有无,交流密切,更容易产生火花。

大卫视角:
我认为江苏大学仍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令江苏诸多大学羡慕的校名,源于两江师范的悠久历史等。江苏大学依然有突破的机会。我个人建议江苏大学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布局。
1)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学科,同时加大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布局
2)走出镇江,成为真正的江苏大学而非镇江大学
江苏大学首先应对自己有优势的车辆、农机工程、化工等专业重点投入,以争取在国家重点学科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从而在下次双一流高校评选中成功入围。
其次理工科大学和中国的产业发展一样,均需要着眼未来,不断更新。比如在化工和纺织企业吃香的时候,国内的化工和纺织专业的就业良好,市场美誉度较高。但很显然现在社会最吃香的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江苏大学有必要对中国产业发展进行预判,提前布局,抢占未来先机。
其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江苏大学必须走出去以成为真正的江苏大学而非镇江大学。江苏省是全国美誉度极高的省份,而江苏大学拥有的校名就是个无价之宝。
我上次出差去舟山,看到新完工的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就在舟山市政府旁边,投资大概二十个亿,并顺利成为舟山大学界的领头羊。另外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已在规划中,十五亿投资中的大部分均由宁波市政府安排。浙江大学位于嘉兴海宁的国际校区也已经竣工,即将招生。
浙江大学在省内的不断布局完全可以成为江苏大学的榜样。是的,浙江大学是985高校,C9之一,实力远在江苏大学之上。但这又如何?至少在名字上,江苏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样是以美誉度极高的江浙省份名称命名,分别代表江苏和浙江的脸面。因此江苏大学应该是定位在江苏的大学,更不应该局限在镇江本地。江苏大学应该尽快走出去,完成省内布局。
1)向省内高校欠发达的地方布局
举个例子,淮安、连云港、盐城、泰州等省内城市,高校较为缺乏,对知名高校的渴求非常强烈。江苏大学应该尽快与当地政府接洽,布局新校区。从名字上看江苏大学泰州校区、江苏大学淮安校区完全比南京大学泰州校区东南大学淮安校区之类更加名正言顺,因为本身泰州、淮安就是江苏的一部分。通过布局新校区,江苏大学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并且提升了在省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了招生和就业市场。
2)向省内发达城市南京、苏州进发
江苏大学还应该努力向省内发达地区迈进,比如南京和苏州。虽然两地高校已经不少,但肯定不会介意再吸引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入驻。通过在南京和苏州的布局,江苏大学可以借助南京、苏州的地理优势在吸引优质生源和教职工方面取得突破。南京和苏州在产业布局、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强的优势。深度融入南京和苏州,同样可以打开江苏大学原本相对狭小的就业市场。
3) 响应国家号召,跨省布局乃至向海外进军
很多人会觉得江苏大学走出江苏,布局全国和海外是痴人说梦。其实不然,作为前机械工业部直属的江苏大学本身综合实力不弱:
2010年至2016年间,江苏大学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09项(2014、2015年均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国家973、863计划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项;SCI检索收录论文5231篇;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在2015年度,江苏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层高居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并列全国高校第34位)
走出江苏,在全国布局,有助于扩大江苏大学的影响力。墙内开花墙外香,走出来的江苏大学将代表着江苏的脸面,如果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将有助于用外力提升江苏大学在省内的地位。而走出去选择的城市则非常有讲究,我提议以下选项:
1)政策高地:比如雄安新区旁边的河北保定、海南三亚
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选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深圳,这三市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裕,但高校缺乏。
3)备选项为有潜力的人口大市:如山东临沂、安徽阜阳 、河北邯郸 等城市。以上城市虽然不够发达,但人口过千万,很有可能在下一轮工业转移中崛起。由于本地高校缺乏,江苏大学的入驻绝对会被当地政府当成宝贝一样对待,能够投入的资源定不会少,这将有助于江苏大学分享未来的人口红利。
走出国门:
中国目前正在布局一带一路,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在进行之中。因此提前布局沿线的潜力国家,也是江苏大学的选项之一。国外大学在走进国内,国内大学同样可以走出去。目前的先行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苏州大学老挝校区均已经取得非常高的美誉度。江苏大学亦可以积极布局印度、越南乃至日本,做中国高校走出去的排头兵!
跨越桎梏需要有魄力的领导人做出果断的选择,江苏大学加油!
